《啟蒙運動的生意》讀後感 - 讀後感

作文網,作文素材大全,小學作文大全,中學作文大全

請輸入查詢關鍵詞:

《啟蒙運動的生意》讀後感

讀後感

《啟蒙運動的生意》——僅看書名就令人感到好奇:啟蒙運動向來與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等法國哲人的天才思想聯繫在一起,而與有利可圖的生意何干呢?普林斯頓大學著名的歐洲文化史教授羅伯特·達恩頓通過追蹤被視作啟蒙運動象徵的《百科全書》的出版、修訂及銷售過程,從社會史、圖書史、商業史等角度描繪了一個栩栩如生的啟蒙時代。本書的核心人物並非《百科全書》的著名主編狄德羅,而是十八世紀法國的傳媒大王龐庫克及其合夥人。正是通過他們的努力,《百科全書》才有了更多廉價的版本,並在法國及其他歐洲國家大規模傳播,從而到達了普通讀者的手中。 達恩頓為《百科全書》做傳,將其「生平」的方方面面(如造書、傳播、盜版)都專立章節一一勾勒,並展示出啟蒙時代的撰稿人、出版商、印刷商、印刷工人以及讀者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從而構築了與《百科全書》息息相關的社會生活和人物世界。我們看到:善於鑽營的書商與法蘭西學院、科學院的院士們打著交道;出版商之間展開貿易戰、進行磋商、達成妥協;商人們為紙張供應絞盡腦汁,為瓜分利益陷入分裂。居於這個世界中心的正是龐庫克,他的一生就是一則傳奇。學徒出身的他,到了十八世紀七八十年代,就搖身變成了出版業的巨頭。在其職業生涯中總共投資過16種報紙,還出版了大量多卷本圖書。當時的出版商多趨於保守,總通過出版經典、法律文集和宗教著作獲取穩定但有限的收入。龐庫克則不同,他敢於向新書和大套的書投資。為了降低這些生意的資金風險,「他建立合夥關係,出售股份,形成複雜的借貸關係」。總之,他為圖書貿易注入了企業家的精神。在龐庫克及其合夥人的經營下,《百科全書》迎來了澎湃的定購洪流,在出版史上創造了一個奇跡。 在這個成功的商業故事背後,令人不解的是,《百科全書》在1751年第一卷問世時就被當局視作危險書籍,「一直遭到舊正統和舊制度辯護者的公開抨擊」。二十餘年後法國政府何以容許離經叛道的書大興其道?這首先在於路易十六統治初期要比路易十五末年開明些,而更重要的是龐庫克學會了依靠當局運作生意,他結交權貴尋求保護,降低《百科全書》挑戰權威的調門,將商業利益置於意識形態之上。用作者的話說,他「是在體制的中心做投機生意的」。除了向政府靠攏,出版商們還要向公眾推銷其產品。十八世紀出版商的營銷策略是,要想賣出《百科全書》就不能讓它看起來高不可攀。他們認為,「很多人會為了顯得像是有知識的時髦人物而購買《百科全書》」,因此在銷售宣傳中他們在品味、學識上做文章。更妙的是,這部書雖得到了政府的默許甚至支持,但表面上當局沒有放棄對它的壓制,它不能在法國報刊上登廣告。如此一來,出版商得到了雙重好處:「在利用未被公開承認的官方的保護的同時,可以利用非法出版物的吸引力牟利」。由此可見,商業利潤的驅動、營銷策略的成功、讀者的求知慾及附庸風雅的追求都促使了啟蒙運動的深入發展。那麼,《百科全書》的定購者究竟是哪些人?它受到哪個社會階層的偏愛?達恩頓對這一問題的實證分析得出了令人驚訝的結論:商業和工業資產階級對《百科全書》沒有什麼興趣,此書對貴族、法官、神職人員等傳統精英倒更具吸引力。 本書的英文版誕生於1979年。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自下而上的歷史學」理論方興未艾,同時印刷文化史也日益受到重視,正是在這樣的學術背景之下,達恩頓決心圍繞《百科全書》撰寫從下往上看的啟蒙運動史。這其中涉及到了經濟和技術的歷史、印刷工人的歷史以及圖書管理和廣告的歷史,等等。在達恩頓看來,印刷工並非「只是沒有個性的下層工人……就像狄德羅把自己的靈魂貫注進《百科全書》的文字中去一樣,他們也把自己的個性印在了百科全書的書頁上」。對勞工、印刷技術以及商業運作的關注,都是建立在廣博的史料基礎之上的。作者仔細考察了印製《百科全書》的瑞士納沙泰爾印刷公司遺留下的全部文獻,對這些龐雜無序、晦澀難懂的史料的精心梳理,體現出作者非凡的洞察力。另外,早年擔任記者的短暫經歷,也使作者對出版史的觀察更加敏銳。這些條件促使此書在出版當年就榮獲了美國歷史學會的LeoGershoy獎,並成為出版史研究的典範之作。 (《啟蒙運動的生意:<百科全書>出版史(1775-1800)》,羅伯特·達恩頓著,葉桐、顧杭譯,三聯書店2005年12月版)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讀後感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