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林極端排斥古德裡安:希特勒大力發展坦克部隊

戈林極端排斥古德裡安:希特勒大力發展坦克部隊

希特勒

戈林極端排斥古德裡安:希特勒大力發展坦克部隊

1934年初,希特勒即將度過他作為德國統治者的第一年。就在這充滿了動盪與混亂的一年,他參加了一次異乎尋常的軍事演習。在赫爾曼‧戈林和國防部長瓦爾納‧馮‧勃洛姆堡等親信的陪同下,希特勒用半個小時聽取了一位45歲的中校對未來作戰樣式的全新構想。

思想保守的軍人一定會被這次在陸軍庫納斯多弗訓練場上為元首舉行的演練感到疑惑不解:坦克及其他裝甲車輛取代了以往的騎兵部隊,在演練場上隆隆 開過,對敵軍陣地進行偵察。幾輛略顯笨拙的坦克——每輛有2名乘員,裝備有2挺機槍——在由卡車牽引的反坦克炮的掩護下,向敵方陣地開去。在演練場上,人 們見不到以往步兵在炮火掩護下跳出戰壕,向敵軍陣地衝鋒的情景。

海因茨‧古德裡安中校不僅建議在未來戰場上將坦克部隊用於進攻,而且他還認為整個德國陸軍都應依照他的設想重新組合,德國的工業也應開動起來以 實施他的方案。在這個依然受凡爾賽條約嚴格限制的國家裡,在這個依然受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困擾的時候,古德裡安的這一設想似乎太不合時宜。

的確,戈林對古德裡安的這套理論和設想十分反感。作為空軍司令,戈林要優先發展空軍,他正在負責一項重振空軍的雄心勃勃的計劃。僅僅一年,德國 航空部門的工作量就增加了4倍,飛機的產量已超過先前的2倍,而新型戰鬥機、轟炸機以及偵察機的設計已經成圖。這一龐大的計劃已經使德國的財力和工業生產 能力顯得有些吃力。

儘管如此,只有希特勒——而不是戈林——才對古德裡安的設想有最終的發言權。而此時,希特勒對這項新穎的構想異常興奮。「這正是我需要的!」他 喊道,「這正是我想要的!」戈林十分清楚,在希特勒的德國,元首的這番話將對一個人的事業產生多麼深遠的影響。這一點,古德裡安不久也會明白。

20世紀30年代中期的德國無時無處不發生著變化,但卻沒有什麼比在德國軍隊中發生的變化那麼顯著。就在協約國的凡爾賽條約宣判德國將永遠成為軍事弱國的15年後,希特勒正以任何人無法想像的速度冒險推進其大規模重新武裝德國的計劃。

然而,一戰後科學技術的急劇變革使希特勒這項計劃變得更為艱巨,因為大多數軍隊的將領無法與時代技術的發展同步。他們爭論的是如何將戰場上傳統 騎兵的作用與性能優越的機槍和坦克相結合。然而,當時飛機、坦克、艦船、潛艇及其他輔助設備(如通信、雷達)的性能卻在以令人炫目的速度發展。一些飛機甚 至還在設計圖紙時,就已經過時。

年輕一代的軍官們認為,基本的戰爭理論應依照新技術的出現而重新確立。1934年,隨著重新武裝計劃的啟動,這些新型戰爭的倡導者開始使出渾身解數去改變各自軍種的作戰思想,並獲得了成功。

在空軍,面對老資格的飛行員和新近加入空軍的陸軍軍官們,戈林的參謀長瓦爾特‧韋弗爾和其他將領竭力向他們表明,德國需要一支獨立的戰略空軍。 在陸軍,古德裡安認定,他那套博得希特勒歡心的新型戰爭模式——由電台相互聯繫的坦克部隊——將成為一支「決定性的力量」。然而,他的觀點受到了那些頭腦 中戰壕作戰理論根深蒂固軍官的強烈反對。在海軍,U型潛艇的指揮官卡爾‧鄧尼茲上校推崇潛艇部隊運用新型的戰術,並且他認為在將來的戰爭中,潛艇,而非戰 列艦,將成為決定性的武器。

赫爾曼‧戈林,這位德國空軍的司令,是德國空軍實力膨脹的動力所在。他雄心勃勃且精力旺盛,同時他還得到了國內蓬勃發展的航空工業頭目人物的鼎 力支持——他在納粹尚未上台之前的德國議會裡是他們利益的維護者。然而,他之所以受到元首的欣賞還有別的原因。戈林除了擁有成為希特勒親信必備的條件—— 無限的忠誠和人性的泯滅外,他還有其他圈內人很少具備的特點:戈林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戰鬥英雄。

戈林的父親是一位聲名顯赫的德屬殖民地官員。1914年,21歲的戈林參軍,成為一名陸軍中尉。第二年,他轉入空軍的飛行聯隊。在那裡,他因為 2年內擊落15架敵機而一舉成名。1917年,他贏得了普魯士榮譽勳章,也就是「藍色大勳章」。1918年,他繼任為空軍第一聯隊的隊長,該聯隊是為紀念 已故的王牌飛行員裡希特霍芬而成立的,被協約國稱為「飛行雜技團」。當1918年11月德國宣佈停戰時,戈林感到難以容忍。在解散之前,他告訴他的隊員 們:「我們將和那些妄圖奴役我們的敵人作戰。我們將會東山再起。」

在此後的幾年中,戈林在斯堪的納維亞做過出租車司機、特技飛行員,之後他又與一位富翁的女兒結了婚。就在此時,戈林遇見了那個將帶領他參加一場 新戰鬥的人。希特勒很快看出戈林的價值。「一位贏得普魯士榮譽勳章的戰鬥英雄——想想看!」希特勒在慕尼黑遇見戈林後不久就說。「而且他那麼富有,不用我 花一分錢!」除此之外,戈林還能夠在德國的工業巨頭和金融大亨的客廳和餐桌之間自如地交往應酬,這一方面是希特勒從未涉足但又令他羨慕的。而就戈林而言, 他視希特勒為德國的救世主,並對希特勒一直充滿敬畏。他曾經向經濟部部長希爾馬‧沙赫特表露:「每次我見到他,嚇得心都掉到褲襠裡了!」

1933年初納粹上台,戈林由於對希特勒的耿耿忠心以及在靈活處理政治事務方面表現出的才能而立刻受到重用。他被任命為德國最大的州——普魯士 州的內政部長,並且在那建立了一支秘密警察部隊——蓋世太保。這個罪惡的機構因其組織嚴密且效率驚人而頗富傳奇色彩。然而,戈林更關注的還是德國空軍的未 來。同年3月,戈林被任命為第三帝國新成立航空部的部長,這才使他得以實現夙願。

的確,自從戈林最後一次戰鬥飛行以後,航空技術已經迅猛地發展。而他在戰後的航空經驗僅僅限於一些生意上的接觸而已,這完全不能讓他瞭解至諸如 大功率發動機、流線型合金機身以及增壓艙等等技術上的最新發展。但是戈林也清楚地明白,航空工業代表著今後發展的潮流,而德國也必須建立發展一支強大、獨 立的空軍。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戈林可謂充滿熱情、費盡心思。

戈林的首要目標就是確立自己的權威。在希特勒的支持下,他得以組建空軍,並將海軍航空兵作為一個獨立的兵種置於他的專門指揮下。「所有能飛的東 西,」戈林曾吹噓說,「都歸我管!」他的麾下有一批曾在國外空軍航校受訓的尖子飛行員,這些人能夠隨時聽從他的命令。在德國國內,共有15000名滑翔機 駕駛員;同時,300所私人的准軍事飛行俱樂部裡還有1000名飛行員。所有的這些人員都被戈林歸入了一個龐大的機構——「德國航空體育協會」。當時,德 國全國還有100個設施完備的飛機場,遍佈全國的一流氣象台站以及通信網絡。此外,德國還有世界上規模最大、裝備最好的漢莎航空公司。漢莎航空公司的飛行 里程以及載客量比法國、英國和意大利三國航空公司的總和還多,而且它的飛行員和許多飛機能夠很快轉入軍事用途。

儘管如此,戈林重整空軍的計劃仍然面臨著許多嚴重的困難。儘管德國重新建立空軍的計劃已經秘密進行了十多年,但直到1932年德國的航空工業部 門才製造出滿足軍方要求的4種型號飛機的樣機——兩種偵察機,一種戰鬥機和一種轟炸機。而且種種條件表明,德國可能永遠沒有能力製造出足夠使用的飛機。戈 林掌管航空部之後認真研究了主管空軍作戰和訓練的赫爾穆特‧費爾米中校不久之前做的調查報告。根據計算,費爾米認為,為了有效地滿足今後戰爭的需要,德國 需生產1056架飛機用以裝備80個飛行中隊,即20個偵察機中隊、18個戰鬥機中隊和42個轟炸機中隊。根據他殘酷的估計,在一場傾盡全力的戰爭中,如 此規模的德國空軍每月將損失近半數飛機。

費爾米的研究結果使航空工業界和軍方的主管人員大為震驚。因為除了政府的大量補貼外,德國當時的原料和生產能力根本不能滿足如此巨大的需要。全 國的7家大型飛機製造廠和4家發動機製造廠共有3200名工人,但是大部分飛機的製造仍然採用常規方法,即一架飛機完工之後才開始下一架的生產。只有容克 和亨克爾兩家公司具備大批量生產的能力,而容克和杜尼爾當時正陷入嚴重的財政危機之中。因此,在緊急的情況下,整個德國航空工業部門每月只能生產出大約 100架單引擎飛機,只能滿足費爾米推算出戰時需求的五分之一。

為了加速航空工業的發展,戈林把希望寄予漢莎航空公司經理埃哈德‧米爾契的身上。41歲的米爾契身材矮小,但結實精壯,他如獵犬般的體格和突出 的下顎顯示出他是一個意志堅定,不達目標不罷休的人。米爾契與戈林最初相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他還是一名負責對空瞭望的參謀。他們兩人從來沒有 成為親密好友,但卻不時地互相關照。1928年戈林進入德國議會成為納粹黨的代表後,他從米爾契那裡得到了數目可觀的「咨詢費」以維護漢莎航空公司的利 益。3年後,戈林把米爾契介紹給希特勒認識。政治目光敏銳的米爾契將漢莎航空公司的飛機貢獻出來為納粹黨領袖服務。在1932年那場狂熱的政治競選中,希 特勒就是乘坐漢莎公司的飛機飛行了23000英里,在全國各地發表演說。這對納粹黨最後勝利的貢獻是巨大的,而不僅僅是後勤保障。因為,希特勒從線條流暢 的飛機中走出來的這一熟悉的情景使他有了一種勝利者的風采。

當米爾契得知納粹正考慮任命他為空軍的二把手時,他毫不留情地清除了那個可能阻止他青雲直上的致命障礙。米爾契迫使母親簽署並發表了一份措辭不容置 疑的聲明,大意是說米爾契不是她和猶太人丈夫所生,而是她和一位德國貴族偷情的產物。從此,米爾契被批評人士譏諷地稱為「榮譽非猶太人」。

就這樣,米爾契帶著不容妥協的強硬、無理,開始著手解決這個航空工業面臨的棘手問題。經過兩天半不分晝夜的工作,他和助手們制定出一套詳細的計 劃,以生產出費爾米所要求的數千架飛機組成的龐大機群。米爾契的苛刻要求就像趕牲口的鞭子一樣驅使著飛機製造商們加倍工作。在視察容克公司時,米爾契曾向 該公司的官員詢問他們一年能夠裝配多少架容克52型飛機(這款3引擎飛機可以簡便地改裝成轟炸機)。他們的回答是,如果取消其他一切生產任務可以裝配18 架。然而米爾契給他們的任務竟然是在12個月裡生產178架容克52型飛機,外加45架教練機。亨克爾公司的主管們同樣也被米爾契的助手,艾伯特‧凱塞林 上校的生產命令驚呆了。這位助手要求他們立即在羅斯托克建立一個有3000工人的新廠,而這種規模相當於希特勒上台前德國所有航空工業的總和。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希特勒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