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使用說明:此藥方來源於網絡,使用前請遵醫囑。

蘇氣湯
蘇氣湯 【來源】《辨證錄》卷十三。 【組成】乳香末3克沒藥末3克蘇葉9克荊芥9克當歸15克丹皮9克大黃3克桃仁14粒羊躑躅1.5克山羊血末1.5克白芍15克 【用法】水煎服。
蘇羌達表湯
蘇羌達表湯 【來源】《重訂通俗傷寒論》。 【組成】蘇葉4.5~9克防風3~4.5克光杏仁6~9克羌活3~4.5克白芷3~4.5克廣橘紅2.4~3克(極重者4.5克)鮮生薑2.4~3克浙苓皮
蘇葶定喘丸
蘇葶定喘丸 【來源】《醫宗金鑒》卷三十。 【異名】蘇葶丸(《醫宗金鑒》卷五十三)。 【組成】苦葶藶子(研泥)南蘇子(研泥)各等分 【用法】上二味和勻,用棗肉為小丸,
蘇心湯
蘇心湯 【來源】《辨證錄》卷四。 【組成】白芍當歸各90克人參茯苓各30克半夏炒梔子柴胡各9克附子0.9克生棗仁15克吳茱萸黃連各1.5克 【用法】用水2.5升,煎取250毫升
蘇葉黃連湯
蘇葉黃連湯 【來源】《濕熱病篇》。 【組成】川連0.9~1.2克蘇葉0.6~0.9克 【用法】煎湯服。 【功用】清熱化濕,和胃止嘔。 【主治】濕熱症,嘔惡不止;亦治妊娠惡阻
蘇子煎
蘇子煎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八。 【組成】蘇子白蜜生薑汁地黃汁杏仁各1.2升 【用法】上五味,搗蘇子為末,以地黃汁、薑汁澆之,以絹絞取汁,更搗以汁澆,又
蘇子竹茹湯
蘇子竹茹湯 【來源】《雜病源流犀燭》卷六。 【組成】蘇子竹茹橘皮桔梗甘草 【用法】水煎服。 【功用】宜肺化痰,降氣平喘。 【主治】痰壅氣阻,喘而不得臥。
速效散
速效散 【來源】《袖珍方)卷二引《經驗方》。 【組成】川楝子(取肉,巴豆5粒去殼,同炒赤,去巴豆)茴香(鹽炒熟,去鹽)各30克破故紙(炒)30克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每
粟殼飲
粟殼飲 【來源】《秘傳證治要訣類方》卷二。 【組成】罌粟殼枳殼白芍葯陳皮當歸甘草訶子木香人參白殭蠶 【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氣養血,澀腸止
粟米粥
粟米粥 【來源】《太平聖惠方》卷九十七。 【組成】粟米150克羊肉250克(去脂膜,揀取120克,細切) 【用法】上藥用水1.5升,下米、羊肉同煮,欲熟時人鹽、醋、椒、蔥,
溯源救腎湯
溯源救腎湯 【來源】《馮氏錦囊秘錄》卷二十。 【組成】熟地12克炒麥冬4.5克(去心,炒黃)多蒸白朮6克白芍葯(酒炒)3克白茯苓3,6克生杜仲6克川續斷4.5克牛膝6克姜炭1.8
酸石榴湯
酸石榴湯 【來源】《聖濟總錄》卷一一七。 【組成】酸石榴子30克酸棗(去核)麥門冬(去心,焙)各60克覆盆子45克葛根90克烏梅(去稜)50枚甘草(炙,銼)30克栝樓根45克 【用
酸棗仁湯
酸棗仁湯 【來源】《聖濟總錄》卷三十二。 【組成】酸棗仁(微炒)60克人參30克石膏(碎)15克赤茯苓(去黑皮)22.5克桂(去粗皮)15克知母(切,焙)甘草(炙)各15克 【用法】上
酸棗仁丸1
酸棗仁丸1 【來源】《聖濟總錄》卷四十二。 【組成】酸棗仁60克(微炒,搗,研)人參白朮白茯苓(去粗皮)半夏(湯洗七遍去滑,切,焙)乾薑(炮)各45克陳橘皮(去白,焙)榆白
酸棗仁丸2
酸棗仁丸2 【來源】《重訂嚴氏濟生方》。 【組成】茯神(去木)酸棗仁(炒,去殼)遠志(去心,炒)柏子仁(炒,別研)防風(去蘆)各30克生地黃(洗)枳殼(去瓤)各15克青竹茹7.5
酸棗湯
酸棗湯 【來源】《金匱要略》捲上。 【組成】酸棗仁18克甘草3克知母6克茯苓6克芎藭6克 【用法】上五味,用水1.6升,先煮酸棗仁,煎至1.2升,再入諸藥,煮取600毫升,
酸棗丸
酸棗丸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 【異名】酸棗仁丸(《聖濟總錄》卷五十八)。 【組成】酸棗仁90克酸安石榴子(干子)30克葛根覆盆子各45克烏梅50枚麥門冬60克
蒜肚丸
蒜肚丸 【來源】《風勞臌膈四大證治》。 【組成】豬肚1個大蒜頭10個砂仁30克 【用法】二藥裝入肚中,以線縫好,煮至肚爛為度,服之洩氣即愈。 【功用】溫中行氣。 【
蒜紅丸
蒜紅丸 【來源】《百一選方》卷二。 【組成】揀丁香木香沉香檳榔背皮(去白)陳皮(去白)縮砂仁蓬莪茂(炮)去皮牽牛草果子各30克肉豆蔻(面襄,煨)粉霜各3克白茯苓(去黑皮)
蒜連丸
蒜連丸 【來源】《仁齋直指》卷二十六。 【組成】黃連(曬乾,為末)獨頭蒜1顆(煨熱,取肉,研細) 【用法】上入米醋少許,搗和為丸,梧桐子大,曬乾。每服30~40丸,陳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

中藥藥方大全(www.shahaizi.com)提供: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中醫經典藥方,中藥經典藥方,中醫藥方劑,止咳中醫藥方,漢唐中醫藥方大全,胃病中醫藥方,療痘痘的中藥藥方,中藥藥方必答,調經中藥藥方等內容。

所謂中草藥,是中醫所使用的獨特藥物,也是中醫區別於其他醫學的重要標誌。中國人民對中草藥的探索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相傳,神農嘗百草,首創醫藥,神農被尊為藥皇。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

目前,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

贊助商鏈接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