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使用說明:此藥方來源於網絡,使用前請遵醫囑。

通肝散
通肝散 【來源】《張氏醫通》卷十五。 【組成】梔子(炒黑)白蒺藜(炒,去刺)各30克羌活60克荊芥穗當歸牛蒡子(炒,研)甘草(炙)各36克 【用法】研細末為散。每服9克,食
通肝生乳湯
通肝生乳湯 【來源】《傅青主女科》卷下。 【組成】白芍15克(醋炒)當歸15克(酒洗)白朮15克(土炒)熟地0.9克甘草0.9克麥冬15克(去心)通草3克柴胡3克遠志3克 【用法】水
通膈散
通膈散 【來源】《朱氏集驗方》卷十。 【組成】蓬術延胡索北芍葯當歸川芎甘草牡丹皮各等分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每服6克,姜酒調服。 【功用】活血化瘀,利氣止痛。
通關瞿麥丸
通關瞿麥丸 【來源】《聖濟總錄》卷九十五。 【組成】瞿麥穗芍葯大黃(銼,炒)當歸(切,焙)葵子甘草(炙)榆白皮(銼)梔子仁木通(銼)石韋(去毛)大麻仁各30克 【用法】上十
通關散1
通關散1 【來源】《世醫得效方》卷十三。 【組成】細辛薄荷葉牙皂(去子)雄黃各3克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每用少許,吹入鼻中。候噴嚏,然後進藥。 【功用】開竅通關
通關散2
通關散2 【來源】《嬰童百問》卷四。 【組成】南星(炮)3克麝香0.3克豬牙皂角(略燒存性)6克赤蜈蚣(炙)1條直殭蠶(炒,去絲嘴)3克 【用法】上藥為末。以手指蘸薑汁,蘸藥
通關散3
通關散3 【來源】《丹溪心法附余》卷一。 【組成】細辛(洗,去土、葉)豬牙皂角(去子)各3克 【用法】研為細末。每用少許,搐入鼻內。候噴嚏,服藥。 【功用】開竅通關
通關散4
通關散4 【來源】《喉科紫珍集》卷下。 【組成】牙皂30克(瓦上焙存性)川芎15克 【用法】共為細末。吹於鼻內。喉、口等症膿成脹痛而畏下刀針,候熟,用此藥吹於鼻內,
通關散5
通關散5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 【組成】豬牙皂500克鵝不食草250克細辛250克 【用法】以上三味,粉碎成細扮,過篩,混勻,即得。每用少許,吹鼻取嚏。
通關丸
通關丸 【來源】《蘭室秘藏》卷下。 【異名】滋腎丸(《蘭室秘藏》卷下)、知母黃柏滋腎丸、大補滋腎丸(《醫林繩墨大全》卷六)。 【組成】黃柏(去皮,銼,酒洗,焙)知母
通關止血丸
通關止血丸 【來源】《古今醫鑒》卷七。 【組成】枯白礬3克沉香0.9克半夏4個糯米14粒麝香0.3克 【用法】上藥研末,麵糊為丸,如豌豆大。每用2丸,塞左右兩耳。即服陳
通經導滯湯
通經導滯湯 【來源】《外科正宗》卷三。 【組成】香附赤芍川芎當歸熟地陳皮紫蘇牡丹皮紅花牛膝枳殼各3克甘草節獨活各1.5克 【用法】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入酒適
通經甘露丸
通經甘露丸 【來源】《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組成】當歸240克丹皮120克枳殼60克陳皮60克靈脂90克砂仁60克熟地120克生地120克元胡120克(炙)熟軍240克赤芍90克青皮90
通經丸1
通經丸1 【來源】《醫學心悟》卷三。 【組成】當歸尾赤芍葯生地黃川芎牛膝五靈脂各30克紅花桃仁各15克香附60克琥珀22克 【用法】用蘇木屑60克,以酒煎,和砂糖熬化為
通經丸2
通經丸2 【來源】《胎產新書>卷三。 【組成】三稜莪術各15克川歸川芎赤芍各30克穿山甲18克芫花12克劉寄奴9克 【用法】共研細末,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9克,
通靈黃金膏
通靈黃金膏 【來源】《楊氏家藏方》卷十二。 【組成】木香當歸(洗,焙)金毛狗脊(去毛)防風(去蘆頭)白及白蘞香白芷白朮乳香(別研)松脂(別研)楓香(別研)杏仁(去皮、尖,
通靈散
通靈散 【來源】《醫學入門》卷七。 【組成】蒲黃五靈脂各30克木通赤芍葯各15克 【用法】上藥研末。每次用12克,水煎沸後入鹽少許,通口服。 【主治】九種心痛。
通苓散1
通苓散1 【來源】《世醫得效方》卷五。 【組成】豬苓(去皮)白朮(去蘆)澤瀉(去毛)赤茯苓(去皮)車前子木通茵陳瞿麥 【用法】上藥研為粗末。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燈
通苓散2
通苓散2 【來源】《症因脈治》卷二。 【組成】麥門冬淡竹葉車前草赤茯苓木通 【用法】水煎服, 【功用】利濕清肺。 【主治】濕熱傷肺,咳嗽,發熱有汗,身重身痛,小
通絡利溫湯
通絡利溫湯 【來源】《馬培之醫案》。 【組成】大豆卷防己赤芍秦艽川牛膝川萆薢干地龍歸須黃柏白茄根桑枝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通絡,清熱利濕。 【主治】濕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

中藥藥方大全(www.shahaizi.com)提供: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中醫經典藥方,中藥經典藥方,中醫藥方劑,止咳中醫藥方,漢唐中醫藥方大全,胃病中醫藥方,療痘痘的中藥藥方,中藥藥方必答,調經中藥藥方等內容。

所謂中草藥,是中醫所使用的獨特藥物,也是中醫區別於其他醫學的重要標誌。中國人民對中草藥的探索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相傳,神農嘗百草,首創醫藥,神農被尊為藥皇。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

目前,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

贊助商鏈接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