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使用說明:此藥方來源於網絡,使用前請遵醫囑。

石子湯
石子湯 【來源】《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八。 【組成】豬腎1對(去脂膜,四破。無則以羊腎代之)香豉蔥白粳米當歸芍葯各60克 【用法】上為銼散,分二劑。每一劑用水600
實脾散1
實脾散1 【來源】《普濟本事方》卷四。 【組成】l大附子1個(炮,去皮、臍)草果子(去皮)乾薑(炮)各60克甘草30克(炙)大腹(連皮)6個木瓜1個(去瓤,切片) 【用法】上藥用
實脾散2
實脾散2 【來源】《重訂嚴氏濟生方》。 【異名】實脾飲(《證治準繩·類方》卷二)。 【組成】厚樸(去皮,姜制,炒)白朮木瓜(去瓤)木香(不見火)草果仁大腹子附子(炮,去
食郁湯
食郁湯 【來源】《雜病源流犀燭》卷十八。 【組成】蒼朮厚樸川芎陳皮神曲山梔枳殼炙草香附砂仁 【用法】水煎服。 【功用】燥濕行氣,消食導滯。 【主治】食郁證,腹滿
史國公浸酒方
史國公浸酒方 【來源】《證治準繩·類方》卷一。 【異名】史國公藥酒(《古今名方》卷十六)。 【組成】當歸虎脛骨(酒浸一日,焙乾,酥炙)羌活鱉甲(炙)萆薢防風(去蘆、
史國公藥酒
史國公藥酒 【來源】《張氏醫通》卷十四。 【組成】當歸30克虎脛並掌骨1具(酥炙)羌活獨活防風川萆薢各60克秦艽120克牛膝晚蠶沙(炒)枸杞子油松節各150克白茄根240克(飯
視星膏
視星膏 【來源】《永樂大典》卷一一四一三引《經驗普濟加減方》。 【組成】黃連苦參各3克烏魚骨蕤仁(去皮)草龍膽白丁香石決明各15克 【用法】上藥七味,用水300毫升,
柿餅丸
柿餅丸 【來源】《絳囊撮要》。 【組成】棉花核(炒黑,去殼)90克側柏葉(炒黑)120克槐米(炒)30克 【用法】柿餅蒸爛搗丸,空腹時用白滾湯下12~15克。 【主治】腸風下血
柿蒂湯
柿蒂湯 【來源】《雜病源流犀燭》卷九。 【組成】柿蒂黃柏黃連生地側柏葉丹皮白芍木通茯苓澤瀉 【用法】水煎服。 【主治】血淋。血色鮮紅,脈數有力,屬心與小腸實熱
柿錢散
柿錢散 【來源】《政和本草)卷十二引《簡要濟眾方》。 【組成】柿錢丁香人參各等分 【用法】為細末,水煎,食後服。 【主治】呃逆。呃聲低而無力,食少體倦,舌淡苔白
柿霜丸
柿霜丸 【來源】《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四。 【組成】柿霜硼砂天冬麥冬各6克元參3克烏梅肉1.5克 【用法】上藥研末,蜜為丸。含化, 【主治】久嗽咽喉痛者,
釋擎湯
釋擎湯 【來源】《辨證錄》卷十三。 【組成】玄參60克生地30克金銀花60克當歸30克紫花地丁15克貝母15克 【用法】水煎服。一劑而痛輕,二劑而痛止。已潰者再服四劑,未
釋疑湯
釋疑湯 【來源】《辨證錄》卷七。 【組成】人參9克巴戟天15克茯苓9克白朮15克白薇6克甘草3克使君子3枚砂仁3粒肉桂3克廣木香0.9克菖蒲1.5克 【用法】水煎服。二劑輕,
收口生肌散
收口生肌散 【來源】《仙拈集》卷四。 【組成】象皮(火焙乾)9克龍骨乳香沒藥輕粉各3克硃砂1.5克冰片0.15克 【用法】上藥為極細末。先以茶椒湯洗淨患處,再敷藥。 【主
收濕粉
收濕粉 【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組成】鉛粉310克松香末310克枯礬310克五倍子末150克 【用法】上藥研成細末,調和。用時以藥末直接摻於皮損上,或用麻油調敷
手拈散1
手拈散1 【來源】《丹台玉案》卷四。 【組成】草果玄胡索五靈脂乳香沒藥沉香阿魏各15克 【用法】上研為末。每服6克,煮酒調下。 【主治】瘀血凝滯所致的心腹腰脅疼痛
手拈散2
手拈散2 【來源】《醫學心悟》卷三。 【組成】元胡(醋炒)靈脂(醋炒)香附(酒炒)沒藥(箬上炙干)各等分 【用法】共為細末。每服9克,熱酒調下。 【功用】活血化瘀,理氣
手陽丹
手陽丹 【來源】《衛生寶鑒》卷十五。 【組成】憨蔥5枝(搗如泥)陳蜂窩4~5個(燒存性,為末) 【用法】上藥為丸,如彈子大。手心內握定,用手帕緊札,須臾汗出,以棉被
守癭丸
守癭丸 【來源】《宜明論方》卷十五。 【組成】通草60克杏仁(去皮、尖,研)60克牛蒡子45克(出油)昆布(去鹹)吳射干訶黎勒海藻各120克(去鹹) 【用法】上為細末,煉蜜為
守中丸
守中丸 【來源】《聖濟總錄》卷十六。 【異名】五芝地仙金髓丸(《聖濟總錄》卷十六)。 【組成】白茯苓(去黑皮)300克麥門冬(去心,焙)90克白朮人參甘菊花(擇去梗)山芋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

中藥藥方大全(www.shahaizi.com)提供: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中醫經典藥方,中藥經典藥方,中醫藥方劑,止咳中醫藥方,漢唐中醫藥方大全,胃病中醫藥方,療痘痘的中藥藥方,中藥藥方必答,調經中藥藥方等內容。

所謂中草藥,是中醫所使用的獨特藥物,也是中醫區別於其他醫學的重要標誌。中國人民對中草藥的探索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相傳,神農嘗百草,首創醫藥,神農被尊為藥皇。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

目前,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

贊助商鏈接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