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使用說明:此藥方來源於網絡,使用前請遵醫囑。

雄黃散1
雄黃散1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卷九。 【組成】雄黃150克硃砂(一作赤術)菖蒲鬼臼各60克 【用法】上藥四味,研末過篩。每用少許,塗五心、額上、鼻、人中及耳門。
雄黃散2
雄黃散2 【來源】《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下。 【組成】雄黃3克(研)巴豆1個(去皮,研) 【用法】上二味,同研如泥,入乳香、沒藥少許,再研細。敷患處,惡肉自去。 【
雄黃麝香散
雄黃麝香散 【來源】《普濟方》卷六十九。 【組成】雄黃銅綠枯礬血竭麝香輕粉黃丹黃連各3克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每用少許,隨病大小敷上。 【主治】牙齦腫爛出血。
雄黃聖餅子
雄黃聖餅子 【來源】《脾胃論》卷四。 【組成】雄黃15克巴豆100枚(去油、心,膜)白面300克(炒,篩二次) 【用法】上三味,除白面外,余藥同研細末,再與面和勻,用新汲
雄黃丸
雄黃丸 【來源】《太平聖惠方》卷八十三。 【組成】雄黃15克(細研)真珠末15克麝香3克(細研)牛黃3克(細研)巴豆20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 【用法】上藥都研令勻,
雄黃消毒膏
雄黃消毒膏 【來源】《衛生寶鑒》卷二十。 【組成】礬30克(生)雄黃信石各15克巴豆9克黃蠟15克 【用法】上藥共研為末,將蠟熔化,入藥末在內,攪勻,製成錠子,如棗子
雄漆丸
雄漆丸 【來源】《瘍醫大全》卷二十八。 【組成】真漆30克(入蟹黃15克,拌勻曬之,漸漸去浮面上水)明雄黃(研末)牙皂(研末)各15克 【用法】上藥和勻為丸,不可見日,陰
雄蛇散
雄蛇散 【來源】《外科證治全書》卷四。 【組成】雄黃3克蛇蛻1條(鍛成性) 【用法】上藥共為細末。麻油調敷。 【功用】解毒殺蟲。 【主治】疬瘍風。
雄麝散
雄麝散 【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組成】麝香3克雄黃90克 【用法】先將麝香入乳缽內,加雄黃少許,研和,再加其餘雄黃,同研極細,裝瓷瓶內,勿洩氣。用時將
雄鼠散
雄鼠散 【來源】《醫宗金鑒》卷七十五。 【組成】活雄鼠1只 【用法】上用鐵線縛繞,陰陽瓦鍛存性,研為細末。用熱黃酒送下。 【主治】破傷風,邪在表,寒熱拘急,口噤
熊膽膏1
熊膽膏1 【來源】《聖濟總錄》卷一三二。 【組成】熊膽(研)3克膩粉3.5克雄黃(研)麝香(研)各1.5克檳榔末0.3克 【用法】上五味,研勻,於臘日用豶豬膽1個取汁和藥,再將
熊膽膏2
熊膽膏2 【來源】《世醫得效方》卷七。 【組成】熊膽 【用法】用井花水調,以雞羽拂痔上。 【主治】痔瘡腫痛。
熊脂膏
熊脂膏 【來源】《洞天奧旨》卷十。 【組成】熊油30克瓦松9克輕粉3克樟腦3克 【用法】上藥各為末。先以甘草9克、桂枝6克煎湯洗手,烘乾,再以熊油調藥末,搽而烘之,
休瘧飲
休瘧飲 【來源】(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組成】人參白朮(炒)當歸各9~12克何首烏(制)15克炙甘草2.4克 【用法】上藥用水300毫升,煎至210毫升,空腹時服。滓再煎服。
繡球丸
繡球丸 【來源】《外科正宗》卷四。 【組成】樟冰輕粉川椒枯礬水銀雄黃各6克楓子肉100枚(另碾) 【用法】以上共為細末,同大楓子肉,再碾和勻,加柏油20克,化開,將藥
虛風丸
虛風丸 【來源】《御藥院方》卷一。 【組成】天蓼木吳白芷白鮮皮白茯苓(去黑皮)川芎獨活(去蘆頭)防風(去蘆頭)天南星(酒浸,切片,酒煮)天麻(酒煮)烏蛇(酒浸,去皮、骨
虛脾丸
虛脾丸 【來源】《雞峰替濟方》卷十二。 【組成】乾薑附子桂厚樸丁香各75克白茯苓肉豆蔻訶子皮各6克白朮7.5克 【用法】上為細末,棗肉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空腹
虛熱煎
虛熱煎 【來源】《仙帖集》卷三。 【組成】當歸30克川芎6克黃耆15克炮姜1.5克 【用法】水煎,入童便75毫升,和勻服之,立止。 【主治】產後血虛發熱。
續斷丸
續斷丸 【來源】《奇效良方》卷三十八。 【組成】川續斷當歸(炒)萆薢附子防風天麻各30克乳香沒藥各15克川芎23克 【用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40丸,
續斷飲
續斷飲 【來源】《仁齋直指》卷十七。 【組成】延胡索(微炒)當歸川芎牛膝川續斷赤芍葯辣桂白芷五靈脂(炒)羌活各7.5克赤茯苓牽牛(炒,取末)半夏(制)甘草(炙)各11克 【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

中藥藥方大全(www.shahaizi.com)提供: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中醫經典藥方,中藥經典藥方,中醫藥方劑,止咳中醫藥方,漢唐中醫藥方大全,胃病中醫藥方,療痘痘的中藥藥方,中藥藥方必答,調經中藥藥方等內容。

所謂中草藥,是中醫所使用的獨特藥物,也是中醫區別於其他醫學的重要標誌。中國人民對中草藥的探索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相傳,神農嘗百草,首創醫藥,神農被尊為藥皇。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

目前,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

贊助商鏈接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