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草藥大全 - 亞麻子

使用說明:請輸入查詢關鍵詞,例如:亞麻子,中草藥來源於網絡,使用前請遵醫囑

亞麻子的功效,亞麻子的作用,亞麻子的副作用

【中文名】亞麻子(《本草圖經》)

【類別】種子類

【異名】胡麻子(《博濟方》),壁虱胡麻(《綱目》),亞麻仁(《國藥的藥理學》)。

【來源】為亞麻科植物亞麻的種子。植物形態詳"亞麻"條。

【採集】8~10月間果實成熟時割取全草,捆成小把,曬乾,打取種子,除淨雜質,曬乾。

【藥材】種子呈扁卵圓形,一側較薄,一端鈍圓,他端尖,並歪向一側,長約4~6毫米,寬約2~3毫米,厚約1.5毫米。表面棕色,平滑而有光澤;擴大鏡下可見微小的凹點,種臍位於尖端凹入部分,種脊淺棕色,位於一側邊緣。種皮薄,除去後,可見棕色薄膜狀的胚乳,其內面有2片一面平、一面突起的大形子葉,黃色,富油性,胚根朝向種子的尖端。浸在水中,表皮中的粘液膨脹而成一粘液套,包圍整個種子。嚼之帶粘液性,油樣,氣無。以色紅棕、光亮、飽滿、純淨者為佳。
主產內蒙古、黑龍江、遼寧、吉林。此外,四川、湖北、陝西、山西、雲南等地亦產。

本品在很多地區作"胡麻子"入藥。考《本草》所載之胡麻,當是胡麻科植物脂麻,兩者不可相混。參見"黑脂麻"條。

【化學成分】種子含脂肪油30~48%,蛋白質18~33%,粘質5~12%,糖12~26%,有機酸及維生素。此外,尚有少量的氰甙即亞麻苦甙。未成熟的種子含有澱粉,成熟時消失。

在常溫下壓搾得亞麻油為黃色的液體,氣特異,味淡,在空氣中質漸變濃,色漸加深,氣與味亦漸增強。油中主要成分含亞麻酸21~45%,亞油酸25~59%,油酸15~20%及棕櫚酸、硬脂酸等甘油酯。此外,尚含阿魏酸廿烷基酯。

【藥理作用】種子含粘膠及油,故有潤滑、緩和刺激的作用,可用於治療局部炎症。對其內服治療消化道、呼吸道及泌尿道炎症,尚有不同意見。亞麻油有輕瀉作用。亞麻苦甙對小腸的分泌、運動功能據雲有調節作用;此甙可產生氰酸。本植物之氰酸含量可達0.17~1.5%;氰酸含量在O.008~0.08%時,對牲畜即屬危險。制亞麻油或亞麻纖維時,可因其中含有某種刺激性物質,引起非過敏性皮炎。

亞麻油含多量不飽和脂肪酸,故用來預防高脂血症或動脈粥樣硬化,但在動物(兔)身上長期飼以亞油酸,對血膽甾醇水平、動脈的粥樣病變並無特殊的保護作用(較向日葵油之效果差),臨床效果也不顯著。

【性味】甘,平。

1《本草圖經》:"味甘,微溫,無毒。"

2《滇南本草》:"味甘辛,性平,無毒。"

【歸經】1《本草經疏》:"足厥陰經血分。"

2《本經逢原》:"入陽明經。"

【功用主治】治麻風,皮膚癢疹,脫髮,大便乾燥。

1《本草圖經》:"治大風瘡癬。"

2《滇南本草》:"治肺癆。"

3《中藥材手冊》:"通大小腸,解毒止痛。治腸熱、丹毒。"

4《藥材學》:"治肺癰吐膿血。"

5《昆明民間常用草藥》:"種子及根:平肝,順氣,通腸。治睪丸炎,疝氣,慢性肝炎,肝風頭痛,便秘。"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或入散劑。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宜忌】胃弱、大便滑洩及孕婦忌服。

【選方】1治大風疾,遍身癮疹瘙癢:胡麻子、牛蒡子、枸杞子、蔓荊子各半兩(一處同炒,令煙出為度),苦參半兩,瓜蔞根、防風(去蘆)各半兩,白蒺藜半兩。上八味,同杵為末,每十五錢藥末,入輕粉二錢,一處拌勻。每服-錢生末,調茶下,空心、日午、臨臥各一服。服藥後五、七日間,先於齒牙縫內,出臭黃涎,渾身疼痛,次後,便利下膿血,此是病根。(《博濟方》醉仙散)

2治溢脂性脫髮:鮮柳枝、亞麻仁各一兩。煎服。(江西《中草藥學》)

3治咳嗽氣喘:亞麻仁、文旦皮,煎服。(江西《中草藥學》)

本文地址:http://www.shahaizi.com/wenzhang_zcy_3.php?id=5227&s=1179770280

贊助商鏈接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