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桂丸2 【來源】《楊氏家藏方》卷十五。 【組成】禹餘糧(火鍛,醋淬七遍)90克龍骨艾葉(醋炒)牡蠣(燒),赤石脂地榆各60克厚樸(生薑汁制,炒)牡丹皮阿膠(蛤粉炒成珠子)
紫花地丁散 【來源】《普濟方》卷二七五引《德生堂方》。 【異名】消毒湯(《袖珍方》卷六引《德生堂方》)。 【組成】紫花地丁當歸赤芍葯大黃黃耆金銀花各15克甘草節6
紫金丹1 【來源】《扁鵲心書》。 【組成】代赭石(燒紅,醋淬七次)赤石脂(製法同上)禹餘糧(製法同上)各150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入瓷罐,鹽泥封固3厘米厚,陰乾,
紫金丹2 【來源】《普濟本事方》卷二。 【組成】信砒4.5克(研飛如粉)豆豉(好者)45克(用水略潤,少時,以紙沮干,研成膏) 【用法】上藥用豆豉膏子和砒同杵極勻,丸如麻
紫金丹3 【來源】《普濟本事方》卷三。 【異名】膽礬丸(《衛生寶鑒》卷十四)。 【組成】膽礬90克黃蠟30克青州棗50個 【用法】用頭醋3升,放瓷盒內,先下礬、棗,慢火
紫金丹4 【來源】《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下。 【組成】代赭石磋礪石各等分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50丸,用酒送下;胸中痛,用當歸
紫金丹5 【來源】《醫方類聚》卷二三八引《醫林方》。 【組成】代赭石30克(燒紅,醋淬七遍,研細)桃仁(去皮、尖,炒)9克大黃15克 【用法】上藥為細末,用薄荷水打麵糊
紫金丹6 【來源】《張氏醫通》卷十四。 【組成】琥珀屑降真香末血竭各等分 【用法】上藥研極細末。敷傷處。無瘢痕。 【功用】散瘀止血。 【主治】金瘡出血不止。
紫金丹7 【來源】《仙拈集》卷四。 【組成】龜版(酒炙三次焦黃)60克石決明(鍛紅,童便漬)硃砂各6克 【用法】上藥為末,爛米飯丸,如麻子大。每服3克,量病大小,食前
紫金丹8 【來源】《傷科補要》卷三。 【組成】沒藥30克血竭15克降香30克自然銅60克乳香30克松節30克蘇木30克川烏30克螻蛄30克龍骨15克 【用法】上藥研極細末,糯米粥
紫金錠 【來源】《仙拈集》卷四。 【組成】五倍子(煮爛)肥皂肉各60克乳香沒藥(去油)各30克 【用法】上藥為末,捶搓成錠,曬乾。用時用醋在瓦缽底磨汁,筆塗患處,干再
紫金膏1 【來源】《證治準繩·瘍醫》卷六。 【組成】芙蓉花葉60克(白花者佳)紫金皮30克 【用法】上藥生采,加人生地黃同搗,敷貼患處。或為末,以雞子清人蜜少許和勻
紫金膏2 【來源】《外科大成》。 【組成】礬紅松香各等分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用香油調敷。臨敷前先用蒼朮30克,川椒9克,煎水熏洗患處,然後敷藥,蓋油紙,再以絹
紫金膏3 【來源】《瘍醫大全》卷七。 【組成】明松香120克(以火熬滾,入水內扯拔百十下,研末。若貼痘毒,松香用黃豆浸水,入鍋內煮化,待溫,照上扯拔,研細末)蓖麻
紫金膏4 【來源】《瘍醫大全》卷七。 【組成】白芷18克鬧羊花三柰大茴香青皮草烏川烏威靈仙甘松小茴香大黃獨活各21克干蟾1個亂頭髮90克 【用法】用麻油1.2千克,同上
紫金膏5 【來源】《梅氏驗方新編》卷七。 【組成】紅礬皂礬(鍛)淨松香各60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加麻油調成膏。用時先以蔥、艾湯洗患處,拭乾,再厚塗此膏,上蓋
紫金皮散 【來源】《世醫得效方》卷十八。 【組成】紫金皮(醋炒)天南星半夏黃柏(鹽炒)草烏(炮)川烏(炮)川芎(茶水炒)川當歸(煨)杜當歸烏藥川白芷(鹽水炒)破故紙劉寄奴
紫金丸1 【來源】《世醫得效方》卷九。 【組成】白姜香附子(炒,去毛)紫金皮石菖蒲青木香針砂(鍛紅)各等分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
紫金丸2 【來源】《壽世保元》卷三。 【組成】血竭60克沉香30克青皮60克陳皮60克枳殼(去瓤,麩炒)75克厚樸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用大棗煮爛,去皮、核,打糊為丸,
紫荊散 【來源】《洞天奧旨》卷十一。 【組成】紫荊皮3克赤小豆3克荊芥3克地榆3克 【用法】上藥為細末。以雞子清調塗。如渾身作熱者,內服防風通聖散加減,外宜用本方
中藥藥方大全(www.Shahaizi.com)提供: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中醫經典藥方,中藥經典藥方,中醫藥方劑,止咳中醫藥方,漢唐中醫藥方大全,胃病中醫藥方,療痘痘的中藥藥方,中藥藥方必答,調經中藥藥方等內容。
所謂中草藥,是中醫所使用的獨特藥物,也是中醫區別於其他醫學的重要標誌。中國人民對中草藥的探索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相傳,神農嘗百草,首創醫藥,神農被尊為藥皇。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
目前,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