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皮膏 【來源】《傷科補要》卷四。 【組成】第一組:大黃90克川芎當歸生地各30克紅花9克川連9克甘草15克荊芥9克肉桂9克白及9克白蘞9克冰片9克 第二組:地鱉蟲30克血
橡斗膏 【來源】《仁齋直指》卷十四。 【組成】橡斗子(燒存性) 【用法】豬脂和敷。 【主治】脫肛。
橡實散 【來源】《太平聖惠方》卷五十九。 【組成】橡實30克酸石榴皮30克(微炒)黃牛角腮30克(燒灰) 【用法】上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6克。 【主治】赤白
消斑散 【來源】《解圍元藪》卷四。 【組成】白附子花蕊石川椒南星五倍子牙皂山茨菇各等分 【用法】上藥為末。薑汁調,臨臥塗之, 【功用】祛風燥濕,化瘀消斑。 【主
消補兼施湯 【來源】《石室秘錄》卷二。 【組成】人參3克白朮9克薏仁15克茯苓9克黃耆15克防風105克白礬3克白芍9克陳皮1.5克白芥子9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補氣
消愁湯 【來源】《辨證錄》卷八。 【組成】白芍30克當歸30克葳蕤30克玄參柴胡各4.5克丹皮9克地骨皮15克白芥子3克熟地30克 【用法】水煎服。連服數劑,肝氣不燥,再服
消丹飲 【來源】《外科真詮》卷下。 【組成】元參30克升麻3克麥冬9克桔梗3克丹皮6克牛子6克甘草2.1克淡竹葉10片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心涼肝。 【主治】心肝火
消導二陳湯 【來源】《重訂通俗傷寒論》。 【組成】生枳殼4.5克六和曲9克炒楂肉6克真川樸3克仙半夏6克廣皮紅3克焦蒼朮2.4克童桑枝30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消滯
消疔簡便方 【來源】《外科正宗》卷二。 【組成】白礬末9克蔥白7莖 【用法】上二味,同搗極爛,分作7塊。每塊用熱酒適量送下。服畢,用厚被蓋之,再吃蔥白湯200毫升,
消毒丹 【來源】《解圍元藪》卷四。 【異名】大白散(《解圍元藪》卷四)。 【組成】明礬500克白砒15克蛇床子700克(炒)硫黃150克海螵蛸150克 【用法】各研末,先將砒、
消毒散1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十。 【異名】消毒飲(《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牛蒡子(爁)180克荊芥穗30克甘草(炙)60克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3克,用水
消毒散2 【來源】《外科經驗方》。 【組成】青皮(去白)銀花天花粉柴胡殭蠶貝母當歸(酒拌)白芷各6克 【用法】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空腹時服。 【功用】理氣活血,
消毒散3 【來源】《瘍醫大全》卷三十五。 【組成】金銀花連翹白蒺藜荊芥白芷牛蒡子防風白鮮皮赤芍葯甘草 【用法】水煎服。 【功用】疏風祛濕,清熱解毒。 【主治】風
消毒五聖湯 【來源】《赤水玄珠》卷三十。 【組成】五靈脂白殭蠶郁金貝母大黃各9克 【用法】酒、水各半煎服。 【主治】便毒腫痛。
消毒犀角飲 【來源】《外科正宗》卷四。 【組成】犀角(鎊)防風各3克甘草1.5克黃連0.9克 【用法】用水400毫升,加燈心20根,煎至160毫升,徐徐服之。 【功用】涼血解毒
消風百解散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 【組成】荊芥白芷陳皮(洗,去白)蒼朮麻黃(去節)各120克甘草(炙)60克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每服6克水350毫升,姜3片
消風敗毒散 【來源】《萬病回春》卷八。 【組成】歸尾川芎赤芍生地黃升麻干葛黃芩各3克黃連黃柏連翹防風各2.4克羌活金銀花甘草各1.5克蟬退2個 【用法】上銼一劑。水煎
消風導赤湯 【來源】《醫宗金鑒》卷七十六。 【組成】生地赤茯苓各3克牛蒡子(炒,研)白鮮皮金銀花南薄荷葉木通各2.4克黃連(酒炒)生甘草各0.9克燈心165厘米 【用法】水
消風寧嗽散 【來源】《嵩崖尊生》卷七。 【組成】桔梗枳殼半夏陳皮前胡幹葛茯苓各3克蘇葉3.6克杏仁桑白皮各3克甘草1.2克 【用法】加生薑、蔥白,水煎服。 【功用】疏
消風散1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一。 【組成】荊芥穗甘草(炒)芎藭羌活白殭蠶(炒)防風(去蘆)茯苓(去皮,用白底)蟬殼(去土,微炒)藿香葉(去梗)人參(去蘆)各60克
中藥藥方大全(www.Shahaizi.com)提供: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中醫經典藥方,中藥經典藥方,中醫藥方劑,止咳中醫藥方,漢唐中醫藥方大全,胃病中醫藥方,療痘痘的中藥藥方,中藥藥方必答,調經中藥藥方等內容。
所謂中草藥,是中醫所使用的獨特藥物,也是中醫區別於其他醫學的重要標誌。中國人民對中草藥的探索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相傳,神農嘗百草,首創醫藥,神農被尊為藥皇。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
目前,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