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請輸入查詢關鍵詞:

固本丸 【來源】《嵩崖尊生》卷十三。 【組成】山藥枸杞五味山萸鎖陽酒柏酒知母各30克人參黃耆石蓮蛤粉各36克白朮60克 【用法】上藥為末,山藥打糊為丸。每服6~9克,

固本養榮湯 【來源】《外科正宗》卷三。 【組成】川芎當歸白芍熟地白朮山藥人參牡丹皮山萸肉黃耆各3克甘草肉桂五味子各1.5克 【用法】上藥以水400毫升,加生薑3片,大

固腸湯 【來源】《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八。 【組成】酸石榴皮15克黃連(炒)地榆各30克罌粟殼(醋炙)茯苓各45克 【用法】上藥銼散。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薑5片,

固腸丸 【來源】《醫學入門》卷七。 【組成】龍骨附子枯礬訶子各60克良姜赤石脂各45克丁香30克木香15克白豆蔻砂仁各18克 【用法】上藥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

固齒丹 【來源】《萬病回春》卷五。 【組成】生地黃60克白蒺藜(炒,去刺)60克香附(炒)120克青鹽45克破故紙(炒)30克沒食子(大者)4個 【用法】上藥為細末,早晨擦牙,津

固沖湯 【來源】《醫學衷中參西錄》上冊。 【組成】白朮(炒)30克生黃耆18克龍骨(鍛,搗細)24克牡蠣(鍛,搗細)24克萸肉(去淨核)24克生杭芍12克海螵蛸(搗細)12克茜草9克

固經丸1 【來源】《楊氏家藏方》卷十五。 【組成】艾葉(醋炒)鹿角霜乾薑(炮)伏龍肝各等分 【用法】上藥為細末,熔鹿角膠和藥,乘熱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空腹

固經丸2 【來源】《丹溪心法》卷五。 【組成】黃芩(炒)白芍(炒)龜版(炙)各30克黃柏(炒)9克椿樹根皮23克香附子7.5克 【用法】上藥為末,酒糊為丸。每次50丸,空腹時用

固經丸3 【來源】《萬病回春》卷六。 【組成】黃柏(酒浸,炒)香附(炒)各30克山梔(炒黑)60刻苦參15克白朮(去蘆)白芍(酒炒)各23克貝母(去心)乾薑(炒)各6克敗龜版(酒炙)6

固精丸 【來源】《仁齋直指》卷十。 【異名】寧神固精丸(《壽世保元》卷五)。 【組成】知母(炒)黃柏(酒炒)各30克牡蠣(鍛)龍骨(鍛)芡實蓮蕊茯苓遠志(去心)山萸肉各9克

固精益腎暖臍膏 【來源】《攝生秘剖》卷四。 【組成】韭菜子30克蛇床子30克大附子30克肉桂30克川椒90克真麻油1千克撫丹(飛淨者)360克倭硫黃30克母丁香3克麝香9克(各研

固脬散 【來源】《楊氏家藏方》卷十六。 【組成】黃絲絹1米(以炭灰汁煮極化爛,用清水洗去灰令盡)黃蠟15克蜜30克白茅根末6克馬勃末6克 【用法】用水1升,煮至150毫升

固脬丸 【來源】《雞峰普濟方》卷十。 【異名】固脬丹(《雞峰普濟方》卷十八)。 【組成】益智仁75克石菖蒲30克白龍骨23克川烏頭30克(生,去皮、臍,銼,用牡蠣粉30克

固氣丸 【來源】《奇效良方)卷三十四。 【組成】天雄菟絲子五味子龍骨各45克桑螵蛸山茱萸乾薑巴戟各30克韭子60克 【用法】上藥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

固腎丸 【來源】《嵩崖尊生》卷十三。 【組成】牛膝萆薢杜仲防風蒺藜菟絲子肉蓯蓉葫蘆巴破故紙各等分官桂減半 【用法】上藥研末,用熟腰子搗爛,入蜜為丸。每服6~9克

固胎飲 【來源】《醫林繩墨大全》卷九。 【組成】白朮當歸白芍熟地各6克人參川芎條芩陳皮各1.5克甘草砂仁紫蘇各0.6克生薑2片 【用法】水煎服。 【主治】胎氣不安,或

固下丸1 【來源】《赤水玄珠》卷八。 【組成】蒼朮肉果(煨)破故紙各30克 【用法】上藥研末,粥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米飲下。 【主治】腎虛久洩。

固下丸2 【來源】《醫略六書》卷二十八。 【組成】龍骨240克(鍛)蒲黃240克(炒黑) 【用法】上藥為末,蜜丸。生地汁下9克。 【主治】孕婦溺血,久不能止,脈虛澀者。

固陽丹 【來源】《雞峰普濟方,卷十二。 【組成】肉豆蔻縮砂訶黎勒當歸厚樸白朮各15克乾薑7.5克 【用法】上藥為細末,水煮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時用米飲湯下30

固元丸 【來源】《朱氏集驗方》卷八。 【組成】八角茴香(炒)覆盆子(酒浸)茴香(炒)白茯苓(去皮)川牛膝(酒浸)磁石(火燒酒淬七次)龍齒(鍛)補骨脂(炒)各30克天雄30克(用青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

中藥藥方大全(www.Shahaizi.com)提供: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中醫經典藥方,中藥經典藥方,中醫藥方劑,止咳中醫藥方,漢唐中醫藥方大全,胃病中醫藥方,療痘痘的中藥藥方,中藥藥方必答,調經中藥藥方等內容。

所謂中草藥,是中醫所使用的獨特藥物,也是中醫區別於其他醫學的重要標誌。中國人民對中草藥的探索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相傳,神農嘗百草,首創醫藥,神農被尊為藥皇。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

目前,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
每日黃歷
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