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請輸入查詢關鍵詞:

蔥白湯2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卷二。 【組成】蔥白(長9~12厘米者)2莖半夏12克生薑2.4克甘草當歸黃耆各9克麥門冬12克阿膠12克人參4.5克黃芩3克旋復花3克 【用法】

蔥白湯3 【來源】《全生指迷方》卷四。 【組成】橘皮(洗,切)9克葵子3克蔥白3莖(切) 【用法】上藥用水1升,煮取400毫升。分三次服。 【主治】忍尿勞役,或受驚恐,以

蔥豉安胎湯 【來源】《外台秘要》卷三十三引《刪繁方》。 【組成】香豉27克(熬)蔥白(切)27克阿膠6克(炙) 【用法】上三味,切。以水600毫升,煮前二物,取200毫升,去

蔥豉荷米煎 【來源】《重訂通俗傷寒論》。 【組成】鮮蔥白1枚(切碎)淡香豉6克蘇薄荷1.2克(沖)生粳米30粒 【用法】水煎服。 【功用】和中發汗。 【主治】小兒傷寒初起

蔥豉桔梗湯 【來源】《重訂通俗傷寒論》。 【組成】鮮蔥白3~5枚苦桔梗3~4.5克焦山梔6~9克淡豆豉9~15克蘇薄荷3~4.5克青連翹4.5~6克生甘草2~2.5克鮮淡竹葉30片

蔥豉湯 【來源】《肘後方》卷二。 【異名】蔥白豉湯(《類證活人書》卷十九)。 【組成】蔥白3枚豉6克 【用法】用水300毫升,煮取100毫升,頓服取汗。 【功用】通陽發汗

蔥豉粥 【來源】《太平聖惠方》卷九十七。 【組成】豉30克蔥白1握(去須,切)粳米60克 【用法】上藥用水600毫升,煮蔥、鼓取汁220毫升,絞去蔥、豉,入米煮作粥,不計

蔥歸溻腫湯 【來源】《醫宗金鑒>卷六十二。 【異名】蔥歸湯(《仙拈集》卷四)。 【組成】當歸9克甘草9克獨活9克白芷9克蔥頭7個 【用法】上藥五味,以水600毫升,煎至湯

蔥膠湯 【來源】《聖濟總錄》卷九十七。 【異名】蔥白阿膠散(《雞峰普濟方》卷十六)、蔥白散(《朱氏集驗方》卷六)。 【組成】阿膠10片蔥1握(切) 【用法】上二味,用水

蔥乳湯 【來源】《外台秘要》卷三十五引劉氏方。 【組成】人乳120毫升蔥白3厘米 【用法】上二味,和勻,煎一二沸,去蔥,分數次服。 【主治】小兒初生不吃奶,或不小

聰耳益氣湯 【來源】《外科理例·附方》。 【組成】黃耆3宛甘草(炙)1.5克人參1克當歸0.6克(酒,焙乾)橘皮0.6克升麻0.6克柴胡白朮菖蒲防風荊芥各1克 【用法】上藥哎咀

聰明湯 【來源】《古今醫鑒》卷八。 【組成】白茯神遠志肉(甘草水泡)石菖蒲(去毛,3厘米九節者佳)各90克 【用法】上藥製後,共為細末.每日用9~15克,煎湯,空腹時服

醋煎散 【來源】《楊氏家藏方》卷十六。 【組成】高良姜30克當歸(洗,焙)肉桂(去粗皮)白芍葯陳橘皮(去白)烏藥各15克 【用法】上藥共研為細末。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

醋石榴丸 【來源】《太平聖惠方》卷二十四。 【組成】酸石榴7顆(去皮,置於一瓷盆子內盛,隨炊飯甑上蒸之令爛,即絞取汁)冬消梨20顆(去皮、核,研,絞取汁)羌活30克犀

醋煮三稜丸 【來源】《衛生寶鑒》卷十四。 【組成】川芎60克(醋煮微軟,切作片子)京三稜120克(醋煮軟,竹刀切作片子,曬乾)大黃15克(醋紙裹,火煨過,切) 【用法】上

催乳散 【來源】《惠直堂經驗方》卷四。 【組成】漏蘆通草各3克貝母6克白芷3克 【用法】共為末。用豬前蹄1個,酒,水各半,煎湯送下。 【功用】散結通乳。 【主治】產

催乳湯 【來源】《醫學集成》卷三。 【組成】黃耆熟地各24克人參當歸各15克川芎枸杞通草王不留行各6克 【用法】燉豬蹄服。 【功用】益氣養血,通絡催乳。 【主治】氣

催生丹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九。 【異名】順生丹(《婦人大全良方》卷十七)、催生兔腦丸(《靈驗良方彙編》捲上)。 【組成】麝香(別研)0.3克乳香(別研極細)0

催生如意散 【來源】《婦人大全良方》卷十七。 【異名】催生丹(《產寶諸方》)。 【組成】人參(為末)乳香各3克辰砂1.5克 【用法】上三味,一處研。臨產之時,急用雞子

催生順氣飲 【來源】《陳素庵婦科補解》卷四。 【組成】當歸川芎肉桂木香烏藥廣皮枳殼冬葵子紅花車前子生芝麻 【功用】理氣活血,催生滑胎。 【主治】婦人氣鬱,臨產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

中藥藥方大全(www.Shahaizi.com)提供: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中醫經典藥方,中藥經典藥方,中醫藥方劑,止咳中醫藥方,漢唐中醫藥方大全,胃病中醫藥方,療痘痘的中藥藥方,中藥藥方必答,調經中藥藥方等內容。

所謂中草藥,是中醫所使用的獨特藥物,也是中醫區別於其他醫學的重要標誌。中國人民對中草藥的探索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相傳,神農嘗百草,首創醫藥,神農被尊為藥皇。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

目前,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
每日黃歷
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