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蛇的功效,水蛇的作用,水蛇的副作用
水蛇
(《綱目》)
【異名】公蠣蛇(陶弘景)。
【來源】為游蛇科動物水蛇的肉。
【動物形態】水蛇
全長25~7O厘米。尾短。鼻間鱗1片。額鱗1片,上唇鱗7~8片,第4片入眼;眼前鱗1片;眼後鱗2片;顳颥鱗1+2。體鱗光滑,21(23)行。腹鱗128~154片。肛鱗二分。尾下鱗35~52對。體背面呈橄欖色,或青灰色,縱列有多數小黑點。頭後至頸部背面中線有黑縱線一條。體鱗最外側1行帶黑色,第2、3行為白色或橙黃色。腹面黃色,其前後緣均有暗灰色的斑點。尾腹側中央有一條青黃色的縱紋。
生活於水田、池、溝等地。捕食魚類。有輕微毒性。分佈廣東、廣西、湖北、浙江、江西、江蘇、福建、台灣等地。
本動物的皮(水蛇皮)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性味】《綱目》:"甘鹹,寒,無毒。"
【功用主治】1《綱目》:"治消渴,煩熱,毒痢。"
2《本草求原》:"明目。"
【選方】治消渴,四肢煩熱,口乾心躁:水蛇一條(活者剝皮,炙黃搗末),蝸牛不拘多少(水浸五日,取涎,入膩粉煎令稠),麝香一分(細研)。上藥,用粟飯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生薑湯下十丸。(《聖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