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貝母的功效,川貝母的作用及食用方法

中草藥大全,中草藥名稱大全,中藥名稱大全

請輸入查詢關鍵詞:

川貝母的功效,川貝母的作用,川貝母的副作用

川貝母
(《滇南本草》)

【異名】虻(《詩經》),黃虻(《管子》),苘(《爾稚》),貝母、空草(《本經》),貝父、藥實(《廣雅》),苦花、苦菜、勤母(《別錄》)。

【來源】為百合科植物卷葉貝母、烏花貝母或稜砂貝母等的鱗莖。

【植物形態】1卷葉貝母
多年生草本,高15~55厘米。鱗莖圓錐形或近球形,直徑5~12毫米。莖直立,綠色或微帶褐紫色,具細小灰色斑點。葉片著生在莖上部1/3或1/5的部分,通常下端對生,上端3葉輪生,少為互生;葉片線形,長5~12厘米,寬2~10毫米,先端捲曲呈捲鬚狀。花單生於莖頂,少有2朵,下垂,鍾狀;花被6片,菱狀橢圓形,長2.5~3厘米,外輪3片較挾,先端鈍圓或梢尖,黃綠色,具紫色方塊紋及脈紋:雄蕊6,長1~1.5厘米;子房3室,花柱較粗,柱頭3歧而外反。蒴果六角矩形,長7~20毫米,逕達12毫米。種子薄而扁平,半圓形,黃色。花期6月。果熟期8月。
生於高山草地或濕潤的灌木叢中。分佈四川、西藏、雲南、甘肅、青海等地。

形態與卷葉貝母相似,惟本種鱗莖圓錐形,直徑6~8毫米。葉下部的常對生,上部的互生或近對生,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4~6.5匣米,寬3~5毫米,先端不捲曲。花被片長2~2.5厘米,外輪長橢圓形,內輪矩狀倒卵形,外面濃紫色,內面黃綠色並帶不規則的紫色斑點及脈紋;花絲密被短毛。
生高山陽光充足的草坡上。分佈四川和青海交界處。

3稜砂貝母,又名:雪山貝。
多年生草本,高25~40厘米。鱗莖圓錐形,逕1.5~2厘米,鱗葉6~10片。莖綠褐色.葉互生,少有對生,無柄,基部稍抱莖,綠褐色或紫褐色:葉片長卵圓形,長4厘米左右,寬5~20毫米,先端不捲曲,上方葉窄小,頂生葉披針形。花單生於莖頂;花被長卵形,長3~4厘米,黃綠色,並有深色的平行脈紋及紫褐色的標點,基部中央具長6毫米,寬2毫米的腺穴;雄蕊6,花絲無毛。蒴果長16毫米。種子橢圓形,具翅,大小約2~3毫米;花期5月。果期7月。
生於高寒地帶。分佈雲南、四川、西藏等地。

【藥材】川貝母的商品主要有松貝、青貝、爐貝3類。松貝、青貝的原植物為卷葉貝母、烏花貝母;爐貝的原植物為稜砂貝母。

1松貝
乾燥鱗莖,全體呈圓錐形,頂端尖或微尖,直徑4~12毫米,顆粒最小者稱"珍珠貝"。表面白色誠淡黃色,外圍為2瓣鱗葉,1瓣大,略呈馬蹄形,1瓣小,略呈披針形,相對抱合,其內包有小鱗葉數枚。底部中央,有一細小而堅硬的鱗莖盤,其下殘留少數鬚根痕。不論顆粒大小,均能端正起立,頂端均不開裂。質硬而脆,富粉性,斷面白色,呈顆粒狀。氣微弱,味微苦。以質堅實,顆粒均勻整齊、頂端不開裂、色潔白、粉性足者為佳。
主產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為川貝中之最優品。

2青貝
乾燥鱗莖,呈扁球形或略呈圓錐形,顆粒多歪曲,高5~10毫米,直徑1~1.6厘米。外表色白微黃,頂端開裂,平或略尖,外層2鱗葉大小幾乎相等,墓部常殘留鬚根。斷麵粉白色,顆粒性,富粉性而堅實。氣無,味淡。以粒小均勻、色潔白、粉性足者為佳。
主產青海、四川和雲南交界處,品質亦優。

3爐貝
乾燥鱗莖,呈長圓錐形如馬齒,頂端尖,高1~2厘米,直徑約1~1.5厘米。外表白色或黃白色而有深黃色斑點,形成虎紋,習稱"虎皮貝"。外層2鱗葉大小相等,頂端開裂,基部較尖或圓。斷面均顯粉白色,粉質而較堅。氣微弱,味淡。以質堅實、色白者為佳。
主產四川(昌都)、雲南(德欽、大理),品質次於松貝、青貝。

此外,尚有下列幾種,亦作川貝母使用:
1岷貝,為植物甘肅貝母的乾燥鱗莖。
鱗莖圓錐形。葉生於下部的對生,披針形至線形,長5~9厘米,寬5~10毫米,先端鈍;上部的葉互生,對生,或3葉輪生,多成線形,先端不彎曲。花鍾形,下垂,花被片長3~4.5厘米,黃色,有淡紫小斑點,花絲具乳頭狀突起。
主產甘肅。

藥材性狀似青貝,但色澤較白。

2平貝,為植物平貝母的乾燥鱗莖。
鱗莖圓而扁平。下部葉輪生,上部葉對生或互生,線形,長9~12厘米,寬2~6毫米,先端漸尖,呈捲鬚狀。花單生葉腋,狹鍾形,下垂,花被片長2~3厘米,紫黃色,具多數黃色斑痕。

藥材圓而扁平,高5~8毫米,直徑1~2厘米。表面類白色或微棕黃色,外層2鱗片較厚,大小相似,互相合抱,頂端常開裂。斷面顆粒性,粉質,堅實。氣微酸,味苦。
主產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

3生貝,為植物伊貝母(又名:西貝母)的乾燥鱗莖。
伊貝母鱗莖卵圓形。葉互生或對生,無柄,下部葉廣披針形至橢圓形,長4~11厘米,寬22~30毫米,頂葉輪生,線形至披針形,先端不呈捲鬚狀。花單生或2~6朵成束狀,頂生,鍾形,長3~4.5厘米,寬2~2.5厘米,花被片黃色或白綠色,內面有不明顯的暗色斑點。

藥材扁圓球形或類扁圓錐形,大小及形態極不整齊,高1~2厘米,直徑1.5~2.5厘米。表面黃白色,有深黃色斑點,頂端尖或平,開裂或不開裂,基部扁平而凹入,外層鱗片有的似浙貝母而較薄,內表面棕黃色。質輕而疏鬆,折斷面顆粒性,微帶灰質。氣微弱,味微苦或帶鹹。以堅實而有粉性、不帶鹹味者為佳。
主產新疆。

4北貝,為植物一輪貝母的乾燥鱗莖。
一輪貝母鱗莖扁球形,直徑在1厘米以下。葉4~5片輪生於莖上部(僅1輪,偶有2輪),其餘的葉對生或互生,葉片先端不捲曲。花單生,暗紫色,上有黃色斑點。產華北、東北。

【炮製】揀去雜質,用水稍泡,撈出,悶潤,剝去心,曬乾。

1《雷公炮炙論》:"凡使貝母先於柳木灰中炮令黃,擘破,去內口鼻上有米許大者心一小顆後,拌糯米於磝上同炒,待米黃熟,然後去米取出。"

2《本草述鉤元》:"薑汁泡,去心。"

【性味】苦甘,涼。

1《本經》:"味辛,平。"

2《別錄》:"苦,微寒,無毒。"

8《唐本草》:"味甘苦,不辛。"

【歸經】入肺經。

1王好古:"肺經。"

2《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心、肺二經。"

3《本草經解,:"入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

【功用主治】潤肺散結,止嗽化痰。治虛勞咳嗽,吐痰咯血,心胸鬱結,肺痿,肺癰,癭瘤,廉疬,喉痺,乳癰。

1《本經》:"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瘕,喉痺,乳難,金瘡風痙。"

2《別錄》:"療腹中結實,心下滿,洗洗惡風寒,目眩,項直,咳嗽上氣,止煩熱渴,出汗,安五臟,利骨髓。"

3《藥性論》:"治虛熱,主難產作末服之;兼治胞衣不出,取七枚末,酒下;末,點眼去膚翳;主胸脅逆氣,療時疾黃疸,與連翹同主項下瘤癭疾。"

4《日華子本草》:"消痰,潤心肺。末,和砂糖為丸含,止嗽;燒灰油敷人畜惡瘡。"

5《本草別說》:"能散心胸鬱結之氣。"

6《本草會纏):"治虛勞咳嗽,吐血咯血,肺痿肺癰,婦人乳癰、癰疽及諸郁之證。"

7《本草正》:"降胸中因熱結腳及乳癰流痰結核。"

8《本草述》:"療腫瘤瘍,可以托裡護心,收斂解毒。"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宜忌】脾胃虛寒及有濕痰者不宜。

1《本草經集莊》:"厚樸、白薇為之使。惡槐花。畏秦艽、礬石、莽草。反烏頭。"

2《本草經疏》:"寒濕痰及食積痰火作嗽,濕痰在胃噁心欲吐,痰飲作寒熱,脾胃濕痰作眩暈及我厥頭痛中惡嘔吐,胃寒作洩並禁用。"

【選方】1治肺熱咳嗽多痰,咽喉中干:見母(去心)一兩半,甘草(炙)三分,杏仁(湯浸去皮、尖、炒)一兩半。上三味,搗羅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含化咽津。(《聖濟總錄》貝母丸)

2治傷風暴得咳嗽:貝母(安心)三分,款冬花、麻黃(去根節)、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研)各一兩,甘草(炙銼)三分。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聖濟總錄》貝母湯)

3治傷寒後暴嗽、喘急;欲成肺萎、勞嗽:貝母一兩半(煨令微黃)。桔梗一兩(去蘆頭),甘草一兩(炙微赤、銼),紫菀一兩(洗去苗土),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上藥搗羅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下二十丸;如彈子大,綿襄一丸,含咽亦佳。(《聖惠力》貝母丸)

4治小兒咳嗽喘悶:貝母(去心,麩炒)半兩,甘草(炙)一分。上二味搗羅為散,如二、三歲兒,每一錢匕,水七分,煎至四分,去滓,入牛黃末少許,食後溫分二服,更量兒大小加減。(《聖濟總錄》貝母散)

5治百日咳:川貝母五錢,黃郁金、葶藶子、桑白皮、白前、馬兜鈴各五分。共軋為極細末,備用。1.5~3歲,每次二分;4~7歲,每次五分;8~10歲,每次七分,均一日三次,溫水調沖,小兒酌加白糖或蜜糖亦可。(《江蘇中醫》(2):36,1965)

6治久嗽咽嗌妨悶,咽痛咯血:貝母不以多少,為細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食後含化,日可三服。(《雞峰普濟方》貝母丸)

7治肺癰肺萎:川貝一兩,天竺黃、硼砂各一錢,文蛤五分(醋炒)。為末,以枇杷葉刷淨蜜炙,熬膏作丸,芡實大,噙咽之。(《醫級》貝母括痰丸)

8治吐血衄血,或發或止,皆心藏積熱所致:貝母一兩(炮令黃)。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溫漿調下二錢。(《聖惠方》)

9治憂鬱不伸,胸膈不寬:貝母去心,薑汁炒研,薑汁麵糊丸,每次七十丸。(《集效方》)

十化痰降氣,止咳解郁,消食除脹:貝母(去心)一兩,姜制厚樸半兩。蜜丸梧子大,每白湯下五十丸。(《衛生雜興》)

⑾下乳:牡蠣、知母、貝母,三物為細末,同豬蹄湯調下。(《湯液本草》三母散)

⑿治瘰疬便毒:皿母、皂角子各半斤。為細末,用皂角半斤銼碎,搓揉濃水,濾過作膏子,和藥末,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早晨酒下。(《昔濟方》貝母丸)

⒀治喉痺腫脹:貝母、山豆根、桔梗、甘草、荊芥、薄荷,煎湯服。(《本草切要》)

⒁治乳癰初發:貝母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即以兩手覆按於桌上,垂乳良久乃通。(《仁齋直指加)

⒂治冷淚目昏:貝母一枚,胡椒七粒,為末點之。(《儒門事親》)

⒃治小兒鵝口,滿口白爛:貝母去心為末,半錢,水五分,蜜少許,煎三沸,繳淨抹之,日四、五度。(《聖惠方》)
中草藥大全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
每日黃歷
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