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何謂讀後感 讀後感,就是讀了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或讀了一段話,或讀了幾句名言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書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書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讀書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醜惡現象的抨擊。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範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讀後的基礎上發感想。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讀後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讀好原文。「讀後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麼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並感得深刻。如果要讀的是議論文,要弄清它的論點(見解和主張),或者批判了什麼錯誤觀點,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啟發,還要弄清論據和結論是什麼。如果是記敘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節,有幾個人物,他們之間是什麼關係,以及故事發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會背景,還要弄清楚作品通過記人敘事,揭示了人物什麼樣的精神品質,反映了什麼樣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節使人受感動,為什麼這樣感動等等。 其次,排好感點。只要認真讀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寫成讀後感的方面很多。如對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原作其他內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個別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寫成讀後感。總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內容,只要你對它有感受,都可以寫成讀後感。因此,在讀好原作的基礎上,把可以引發感想的「點」排出來。例如,寫《繼續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一文的讀後感,就可以排出如下感點: 1 全文的中心思想:在即將奪取全國勝利的新形勢下,務必繼續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鞏固這個勝利,建設一個新世界。 2 鞏固這個勝利則是需要很長的時間和要花費很大力氣的事情。 3 因為勝利,驕傲的情緒,以功臣自居的情緒,停頓不前的情緒可能生長。 4 要警惕糖衣炮彈的攻擊。 5 奪取全國勝利,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 6 兩個「務必」。 7 我們不但善於破壞一個舊世界,我們還將善於建設一個新世界。 8 中國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國主義者乞討也能活下去,而且還將活得比帝國主義國家要好些。 這八個方面,都是可以啟發我們感想的「點」。再如細讀《執竿入城》的故事,從不同的角度,確立的感受中心也不盡相同。從魯人的角度分析可得出:1應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必須打破思維定勢的束縛;2多想才能出智慧;3輕信盲從是可悲的等。從老者的角度思考,又可得出:1好為人師要不得;2自作聰明者戒;2經驗主義者行不通;4談動機與效果的關係等。 第三,選准感點。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許多感點,但在一篇讀後感裡只能論述一個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緊接著便是對這些眾多的感點進行篩選比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實針對性最強、自己寫來又覺得順暢的一個感點,作為讀後感的中心,然後加以論證成文。例如《濫竿充數》這個故事,明顯地有三個感點:一是南郭先生的行為引發的感點:人要有真才實學,靠蒙騙過日子是不會長久的。這當然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二是由齊宣王的行為引發的感點:應當實事求是不要搞形式主義。這也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三是把南郭先生在兩代齊王手下的不同遭遇作對比,探究原因引發的感點:應當打破大鍋飯,讓一部分人混不下去。把這三個感點作一下比較,對照當前改革的形勢,我們即可發現第三個感點是當前的熱門話題,最切合人們的思想實際,與現實聯繫最深,那麼我們就選第三個。 第四,敘述要簡。既然讀後感是由讀產生感,那麼在文章裡就要敘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實,有時還要敘述自己聯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話,讀後感中少不了「敘」。但是它不同於記敘文中「敘」的要求。記敘文中的「敘」講究具體、形象、生動,而讀後感中的「敘」卻講究簡單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學寫讀後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敘述不簡要,實際上變成複述了。這主要是因為作者還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點,所以才簡明不了。簡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簡還要明。以《赫爾墨斯和雕像者》為例,如果要緊扣這則寓言的中心寫「感」,以下四種引述,哪種算是簡明的呢? 1赫爾墨斯到人間碰了大釘子。 2赫爾墨斯是窮人的庇護神;之至高無上的天神宙斯、赫拉的兒子,他盲目自大,來到人間問自己雕像的價格,才知道不過是作為宙斯、赫拉雕像的添頭而已。 3赫爾墨斯盲目自大,他到人間問自己的價格,才知道僅是作為添頭而已。 4赫爾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來到一個雕像者的店裡問價,結果才知道自己的雕像的價格不如宙斯和赫拉的。上述四種引述,第一種簡而空;第二種雖多用些字,卻是明瞭的,也還是簡明的;第三種雖缺少第二種的某些內容,但主要的部分已經有了,因此也是簡明的;第四種雖然字數比第三種還多,但不夠明瞭。開頭照抄原文,還不足以表現赫爾墨斯的自高自大,而且說「不如宙斯、赫拉」也極不準確; 第五,聯想要注意形式。聯想的形式有相同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同性)、相反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反性)、相關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關性)、相承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承性)、相似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似性)等多種。寫讀後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聯想與相似聯想這兩種聯想形式的運用。有時用相同聯想是可以的,如臧克家寫的《納諫與止謗——讀<鄒忌諷齊王納諫>有感》,就以歷史上的「厲王止謗」聯想到當代「四人幫」當道之時大搞「以棒止謗」的罪行,以齊威王的「懸賞納諫」聯想到如今我們各部門和機關的領導同志也應該這樣做。但有時用相同聯想不行,必須用相似聯想。如1981年高考作文要求就短文《毀樹容易種樹難》寫讀後感,有的考生以原文中的種樹聯想到自己的種樹,文章的立意就太膚淺了;而有的考生用相似聯想,在文革中以「種樹」喻政權建設或人才建設,立意就深刻而新穎。 最後,掌握讀後感的一般寫法。 其一,確定正副標題,正標題一般標明文章的中心內容,有的正標題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副標題標明題材,一般為「讀《×××》有感」。副題比正題低兩格。 其二,掌握讀後感的一般套路:「引——議——聯——結」。引——扼要寫出「讀」的內容或直接引用原文某些語句,很快引出「感」的觀點或中心。 議——就自己「感」的重點、中心(或觀點)進行分析議論,說明道理。聯——就議論的中心展開聯想,記敘某些典型事例。也可聯繫社會和自己的實際抒發感受。 結——結尾概括中心,總結全文得出結論。結論可與開頭照應,可歸納出結論性的意見,可強調某一重點,可發出號召。這個結論可以是批評式;又可是勸勉式,還可是鼓動式。視行文內容而定。讀後感在寫感想的時候,要防止離開原文;「讀」與「感」互相脫離。初學寫作者常犯的一個毛病是引出觀點後,就把所讀的作品放到一邊了,這是不恰當的。應當在行文中注意抓住原作品,最後也應當回到原作品上,以照應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