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1956年毛澤東發表了著名的《論十大關係》的講話。在講話中,毛澤東以蘇聯的經驗為鑒戒,總結了我國的經驗,論述了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十大關係,提出要調動國內外一切直接和間接的力量,建設社會主義。以此為起點,開始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最初有益的探索。《論十大關係》涉及我國的經濟、政治與文化等各方面,本文主要從毛澤東探索有別於蘇聯的經濟模式這一方面談一點心得體會。
眾所周知,建國初期,因為國內國外、主觀客觀等一系列因素,我們學習和模仿蘇聯的經濟模式來搞我國建設。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種學習與模仿帶有一定的必然性,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唯一的選擇。蘇聯社會主義經濟模式是二、三十年代蘇聯實行「一五」「二五」計劃中逐步形成的,是在國際形勢日益惡化,新的世界大戰日益逼近,嚴重威脅社會主義蘇聯的生存的歷史背景下形成的,是斯大林在十月革命後有限的實踐經驗和對社會主義的認識主要來自於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有關設想的基礎上形成的。
它的主要特點是:
1、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方面,實行了以社會主義制度的生存為前提,以重工業包括國防工業優先發展為核心的高速趕超型經濟發展戰略;
2、在經濟制度上,消滅了生產資料的私有制,建立了社會主義公有制,並實行與之相適應的單一的按勞分配製度;
3、在經濟管理體制上,實行由國家行政手段調節的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體制,並在運行機制上排斥商品生產和市場機制。這一模式在30年代世界經濟危機和二戰中曾顯示出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無法比擬的優越性;在1940年初步實現了國家的工業化,用10年左右時間,跑完了歐美先進工業國家100年的工業化路程,並在50年代初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工業強國。這更增強了對我國的吸引力。因而我國在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一化三改」過程中引進了蘇聯的經濟模式。1956年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我國的經濟體制也基本形成了,它明顯帶有蘇聯經濟模式的影響。社會主義改造實現的目標與蘇聯相同即建立高度集中統一的以行政調節為主的計劃經濟體制。主要體現在:國民經濟只剩下單一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分為全民和集體所有制兩個層次;取消市場,實行糧棉等重要農產品的統購統銷政策,以行政手段干預經濟生活;分配領域中實行低消費,高積累並趨於平均主義。
但是毛澤東從來就不是個教條主義者,在社會主義建設中,他始終認為蘇聯的建設是先例可循,但不能照搬蘇聯經驗,應該從中國實際出發。證實毛澤東這種態度的最好實例,就是中國走了條和平的而有別於蘇聯的鎮壓和剝奪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突破蘇聯經濟模式的思想就愈來愈明顯。《論十大關係》就是這一思考的重要成果。毛澤東曾說過:「建國後,前8年照抄外國經驗,從1956年提出十大關係起,開始找到自己的一條適應中國的路線,開始反映中國客觀經濟規律」。他還說「十大關係的基本觀點就是同蘇聯作比較。除了蘇聯辦法以外,是否可以找到別的辦法比蘇聯、東歐各國搞得更快更好」。1956年蘇共二十大召開,赫魯曉夫對斯大林的總結批判充分暴露了蘇聯模式的弊端。毛澤東「以蘇為鑒」的思想更加明確了,如何避免蘇聯走過的彎路和如何突破蘇聯模式的問題便提上了議程。在《論十大關係》中毛澤東指出:「最近蘇聯方面暴露了他們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的一些缺點和錯誤,他們走過的彎路,你們還想走?」提醒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中要引以為戒。
促使我國必須突破蘇聯模式更強烈的動因,則是倣傚蘇聯給自己帶來的諸多問題。我國採用蘇聯經濟模式在「一五」計劃期間對有效地集中財力、物力和人力進行重點項目建設,對發展國民經濟實行計劃管理,保證國民經濟按比例發展,保證市場穩定和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曾起到積極的作用。但是「一五」後期,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經濟建設規模的迅速擴大,這種模式的弊端就越來越多地暴露出來。體現在:1、所有制結構過於單一,難以適應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不平衡,多層次狀況,在一定程度上拖了生產力發展的後腿;2、在經濟管理工作中,中央集中過多,國家統的過死,壓抑和限制了地方企業的積極性和機動性;3、在經濟運行中忽視商品生產和市場的調節作用,既影響了流通又影響了生產;4、在分配上存在著重積累輕消費的現象,影響了勞動者的積極性。這些都影響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發揮。說明蘇聯模式已不能適應包括蘇聯自身在內的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於是在《論十大關係》中,毛澤東從中國實際出發,深入調查研究,提出了有別於蘇聯的具有自己特點的中國經濟模式。主要有: 1、在工業化道路上,不是以重工業擠輕工業和農業,而是農、輕、重協調發展。蘇聯工業化道路是以重壓輕,以重擠輕,用剝奪農民的辦法,通過工業品和農副產品的剪刀差實現高積累來發展農業,結果造成重工業的片面發展和農業、輕工業的落後。中國「一五」計劃直接受蘇聯影響,對農業和輕工業重視不足。毛澤東對這種情況深為憂慮,及時糾正了這種錯誤認識,指出必須用多發展些農業、輕工業的辦法來促進重工業的發展。他從中國是個農業大國的國情出發,強調「發展工業必須和發展農業同時並舉」,並把這提高到中國工業化道路的高度來認識。毛澤東指出:「工業化道路的問題,主要是指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關係問題。我國的經濟建設是以重工業為中心,這一點必須肯定。但是同時必須充分發展農業和輕工業。」毛澤東提出的這種與蘇聯不同的實現工業化的道路的具體途徑,使50年代中期我國在農輕重比例關係上處理得比較好。 共3頁,當前第1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