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說明:請輸入查詢關鍵詞,例如:「寺院菜」健康清新,偏方來源於網絡,使用前請遵醫囑
「寺院菜」健康清新
「寺院菜」健康清新 其他 中醫養生 我國民間早在先秦時就有素食風俗。佛教傳入我國,漢族僧侶「持齋吃素」,寺院素食烹飪發展起來,在人們飲食生活中別樹一幟,推動了民間的素食風俗。
梁武帝時,南京建業寺有一僧廚,素菜烹調技藝精湛,「一瓜可做數十餚,一菜可變數十味」。唐代湖北梅山五祖寺的煎春卷、燙青芽、燒春菇和白蓮湯,製作精美,是佛門弟子的美食。五祖寺的春卷是採用寺院山上的野菜,配上豆腐乾、豆豉汁、麵筋泡和各種調料,外用青菜葉或油皮包好煎成的。
宋元至明清,寺院素菜已能配成品位甚高的全素席。許多菜餚,以葷托素,如素雞、素鴨、素魚、素火腿等,不但與葷菜形似,而且味道也略有一點相近。寺院齋廚可以用白蘿蔔或茄子加發面等原料製成「豬肉」,可以用豆製品、山藥泥烹製出「油炸魚」,可以用綠豆粉摻水仿製成「鴿蛋」,用胡蘿蔔加土豆仿製成「蟹粉」,廚師的巧思和手藝滿足了人們飲食情趣上的需要。
寺院素菜中的一道名菜「羅漢齋」,是用十八種原料做成的,喻意對佛教十八羅漢的虔敬。上海玉佛寺的羅漢菜是用花菇、口蘑、香菇、鮮磨菇、草菇、髮菜、銀杏、素雞、素腸、土豆、胡蘿蔔、川竹筍、冬筍、竹筍尖、油麵筋、黑木耳、金針菜加調料做成的,外形豐肥,口味清鮮,可以與雞鴨魚肉之味相媲美。此外,揚州大明寺的「筍炒鱔絲」(主料香菇)、重慶慈雲寺的「回鍋臘肉」(主料麵筋)等均屬素齋中的名菜,其形、色、味和質感都可亂真。
寺院素菜在民間很受歡迎。明清時江蘇人喜吃的什錦豆腐羹(又叫「文思豆腐」),原是天寧寺文思和尚最早做的。清代美食家袁枚稱讚的醋漬蘿蔔和醃大頭菜,原是承恩寺僧人的過粥菜。寺院的素什錦早已成為江南人家的家常菜。
本文地址:http://www.shahaizi.com/wenzhang_pianfang_3.php?id=5101&s=1209263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