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使用說明:此藥方來源於網絡,使用前請遵醫囑。

竹瀝枳術丸
竹瀝枳術丸 【來源】《萬病回春》卷二。 【組成】白朮(去蘆,土炒)蒼朮(泔制,鹽水炒)各60克枳實(麩炒)陳皮(去白)白茯苓(去皮)半夏(白礬、皂角、生薑水煮干)南星(制同
竹瀝粥
竹瀝粥 【來源】《壽親養老新書》卷四。 【組成】淡竹瀝180毫升粟米150克 【用法】以水煮粟米成粥,臨熟下竹瀝再煎,令稀稠適度,溫服。 【主治】妊娠煩悶。
竹龍散
竹龍散 【來源】《聖濟總錄》卷五十八。 【組成】五靈脂黑豆(生,去皮)各15克 【用法】上二味,搗羅為散。每服1.5克,煎冬瓜湯調下。無冬瓜,冬瓜苗、葉、子俱可,一
竹皮大丸
竹皮大丸 【來源】《金匱要略》卷下。 【組成】生竹茹15克石膏15克桂枝7.5克甘草18克白薇7.5克 【用法】上五味,為末,棗肉和丸,彈子大。以飲服1丸,日三夜二服。 【
竹皮湯
竹皮湯 【來源】《外台秘要》卷二引《范汪方》。 【組成】刮青竹皮20克 【用法】上一味,用水400毫升,煮五六沸,絞去滓,頓服。 【主治】病後交接勞復,睪丸腫脹,頭
竹茹阿膠湯
竹茹阿膠湯 【來源】《產孕集》捲上。 【組成】青竹茹(薑汁浸)6克阿膠(蛤粉炒)6克生白芍6克川芎3克明天麻3克(煨)石決明(鍛)6克陳皮2.4克焦白朮6克炒當歸9克黑山梔2.4
竹茹膏
竹茹膏 【來源】《重訂嚴氏濟生方》。 【組成】真麻油60克青木香60克青竹茹9克杏仁20粒(去皮、尖) 【用法】上藥人麻油內,慢火煎令杏仁黃色,去滓,入松脂(研)15克,
竹茹散1
竹茹散1 【來源】《太平聖惠方》卷六十一。 【組成】苦竹茹30克生干地黃30克茜根15克百合15克杏仁15克(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黃耆45克甘草15克(炙微赤,銼)
竹茹散2
竹茹散2 【來源】《太平聖惠方》卷七十六。 【組成】竹茹30克麥門冬30克(去心)白茯苓30克梔子仁30克黃芩30克甘草15克(炙微赤,銼)石膏60克 【用法】上藥搗篩為散。每
竹茹散3
竹茹散3 【來源】《太平聖惠方)卷八十四。 【組成】苦竹茹15克伏龍肝30克石膏30克甘草15克(炙微赤,銼)麥門冬30克(去心,焙)黃芩15克 【用法】上藥搗粗羅為散。每服3
竹茹石膏湯1
竹茹石膏湯1 【來源】《醫宗金鑒》卷五十九。 【組成】半夏(姜制)赤苓陳皮竹茹生甘草石膏(鍛)。 【用法】生薑為引,水煎服。 【主治】小兒麻疹嘔吐。
竹茹石膏湯2
竹茹石膏湯2 【來源】《疫喉淺論》捲上。 【異名】青龍白虎湯(《疫喉淺論》捲上)。 【組成】鮮竹茹9克軟石膏15克 【用法】用井、河水各半煎,溫服。 【主治】疫喉白腐
竹茹湯1
竹茹湯1 【來源】《醫心方》卷二十二引《集驗方》。 【組成】青竹茹9克生薑12克半夏15克茯苓12克橘皮9克 【用法】上五味,哎咀。用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服
竹茹湯2
竹茹湯2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卷三。 【組成】竹茹20克干地黃12克人參芍葯桔梗芎藭當歸甘草桂心各3克 【用法】上九味,哎咀,用水2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服。
竹茹湯3
竹茹湯3 【來源】《聖濟總錄》卷三十四。 【組成】竹茹15克(新竹者)甘草7.5克(銼)烏梅2枚(捶破) 【用法】上三味,用水220毫升,煎取180毫升,去滓,放溫服, 【主治】
竹茹湯4
竹茹湯4 【來源】《普濟本事方》卷四引(孫兆方)。 【異名】干葛竹茹湯(《醫學入門》卷七)。 【組成】干葛90克甘草22.5克半夏22.5克(薑汁75毫升,漿水200毫升,煮耗一
竹茹湯5
竹茹湯5 【來源】《經驗各種秘方輯要》。 【組成】姜半夏陳皮蘇梗廣藿香炒子芩麩炒枳殼酒炒白芍各3克茯苓4.5克竹茹1.5克(重薑汁炒) 【用法】河水煎服。 【主治】妊娠
竹茹丸
竹茹丸 【來源】《婦人大全良方》卷一。 【組成】當歸白朮青木香蠶蛻(鍛)黑棕刷(鍛)川山甲(鍛)各30克地榆竹茹川芎白茯苓粉草血余(鍛)牡蠣(鍛)綿子(鍛)各15克熟地黃120
竹茹飲
竹茹飲 【來源】《太平聖惠方》卷十八。 【組成】青竹茹30克子芩30克蒲黃6克伏龍肝6克(末)生藕汁120毫升 【用法】上藥先以水300毫升,煎竹茹、子芩至200毫升,去滓,
竹茹紫菀湯
竹茹紫菀湯 【來源】《赤水玄珠》卷七。 【組成】紫菀天冬各30克桔梗15克甘草杏仁桑皮各7.5克 【用法】上藥為散。每服15克,竹茹1塊,水煎去滓,入蜜半匙,再煎二沸,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

中藥藥方大全(www.shahaizi.com)提供: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中醫經典藥方,中藥經典藥方,中醫藥方劑,止咳中醫藥方,漢唐中醫藥方大全,胃病中醫藥方,療痘痘的中藥藥方,中藥藥方必答,調經中藥藥方等內容。

所謂中草藥,是中醫所使用的獨特藥物,也是中醫區別於其他醫學的重要標誌。中國人民對中草藥的探索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相傳,神農嘗百草,首創醫藥,神農被尊為藥皇。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

目前,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

贊助商鏈接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