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使用說明:此藥方來源於網絡,使用前請遵醫囑。

獨聖湯
獨聖湯 【來源】《聖濟總錄》卷七十。 【組成】黃芩(去黑心)150克 【用法】上一味,細銼如麻豆大。每服21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溫服。 【功用】清熱止血
獨蒜塗臍方
獨蒜塗臍方 【來源】《聖濟總錄》卷九十五。 【組成】獨顆大蒜1枚梔子仁3~7枚鹽花少許 【用法】上三味,搗爛,攤於紙上,貼於臍部,良久即通。未通,可塗陰囊上,立
獨行散
獨行散 【來源】《雲岐子保命集》卷下。 【組成】五靈脂(半生半炒)60克 【用法】上為細末。每次6克,溫酒調下。口噤者,撬開口灌之。 【功用】行血逐瘀。 【主治】產
杜仲酒1
杜仲酒1 【來源】《外台秘要》卷十七引《經心錄》。 【組成】杜仲250克丹參250克芎藭150克 【用法】上三味藥,切。以酒6升,漬五宿,隨性少少飲之。 【功用】補腎壯腰
杜仲酒2
杜仲酒2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卷/乙。 【組成】杜仲240克石楠60克羌活120克大附子5枚 【用法】上四味藥,歎咀,以酒3升,漬三宿,每次10~20毫升,日服二次。偏
杜仲丸1
杜仲丸1 【來源】《校注婦人良方》卷十二。 【異名】千金保孕丸(《古今醫統》卷八十五)、杜續丸(《醫學入門》卷八)。 【組成】杜仲(炒)續斷(酒浸)各等分 【用法】上藥
杜仲丸2
杜仲丸2 【來源】《醫學人門》卷七。 【組成】杜仲龜版黃柏知母枸杞子五味子當歸芍葯黃耆故紙各30克 【用法】煉蜜同豬脊髓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80丸,空腹時用鹽湯
斷根丸1
斷根丸1 【來源】《瘡瘍經驗全書》卷三。 【組成】龜版(童便浸七日,酥潤炙黃,研末)槐花(淨)樺皮(鍛)各等分 【用法】上藥研末,蜜為丸,酒下。 【主治】梅毒。
斷根丸2
斷根丸2 【來源】《瘡瘍經驗全書》卷三。 【組成】紫花地丁草蜂房(鍛)乳香沒藥升麻各9克 【用法】上藥為末。每服15克,酒調下。 【主治】梅毒,日夜痛,不能行動。
斷汗湯
斷汗湯 【來源】《魏氏家藏方》卷四。 【組成】黃耆30克(蜜炙)防風(去蘆)龍骨(鍛)麻黃(用根節)白朮(炒)牡蠣粉各15克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9克,用水230毫升,加生薑
斷紅丸1
斷紅丸1 【來源】《重訂嚴氏濟生方》。 【組成】側柏葉(微炒黃)川續斷(酒浸)鹿茸(燎去毛,醋煮)附子(炮,去皮、臍)黃耆(去蘆)阿膠(銼,蛤粉炒成珠)當歸(去蘆,酒浸)各
斷紅丸2
斷紅丸2 【來源】《張氏醫通》卷十四。 【組成】側柏葉(炒香)川續斷(酒炒)各9克鹿茸1具(酥炙) 【用法】上三味,為細末。醋煮阿膠為丸。每服40~50丸,烏梅湯、人參湯
斷渴湯
斷渴湯 【來源】《雞峰普濟方》卷十九。 【組成】烏梅肉60克麥門冬人參甘草茯苓干葛各30克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9克,用水230毫升,煎至140毫升,去滓溫服, 【主治
斷痢散
斷痢散 【來源】《醫方類聚》卷一四一引《施圓端效方》。 【組成】肉豆蔻丁香乾薑各7.5克(炮)甘草(炙)陳皮訶子(去核)各30克御米殼(去蒂,蜜浴,炒)90克 【用法】上藥
斷下湯1
斷下湯1 【來源】《雞峰普濟方》卷十三。 【組成】赤石脂15克龍骨180克當歸60克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溫服。 【主治】滑洩久而
斷下湯2
斷下湯2 【來源】《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二。 【組成】罌粟殼(炙)14個(去瓣)草果1個(不去皮,炒)白朮3克甘草(炙)1.5克茯苓3克 【用法】上銼為散,作一劑。用水400毫
斷下丸1
斷下丸1 【來源】《百一選方》卷六。 【組成】神曲(微炒)吳茱萸(綠色者,泡洗七遍)各30克 【用法】上二味,為細末。用米醋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100丸,空腹時用
斷下丸2
斷下丸2 【來源】《普濟方》卷二○八引《家藏經驗方》。 【組成】枯白礬60克華陰細辛45克(去枝、葉、土,淨稱)訶子皮60克乾薑90克(炒,銼)龍骨90克赤石脂90克(桃花色
斷癇丹
斷癇丹 【來源】《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組成】法半夏60克殭蠶45克南星30克烏蛇30克白附子15克全蠍6克雄黃4.5克蜈蚣0.9克麝香9克珍珠粉3克硃砂6克 【用法】制蜜丸
斷癇丸
斷癇丸 【來源】《聖濟總錄》卷一七二。 【異名】斷癇丹(《袖珍方》卷四引《湯氏方》)。 【組成】蛇蛻(微炙)9厘米蟬蛻(去土,炒)4枚黃耆(銼)細辛(去苗、葉)釣籐鉤子甘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

中藥藥方大全(www.shahaizi.com)提供: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中醫經典藥方,中藥經典藥方,中醫藥方劑,止咳中醫藥方,漢唐中醫藥方大全,胃病中醫藥方,療痘痘的中藥藥方,中藥藥方必答,調經中藥藥方等內容。

所謂中草藥,是中醫所使用的獨特藥物,也是中醫區別於其他醫學的重要標誌。中國人民對中草藥的探索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相傳,神農嘗百草,首創醫藥,神農被尊為藥皇。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

目前,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

贊助商鏈接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