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使用說明:此藥方來源於網絡,使用前請遵醫囑。

三生飲
三生飲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一。 【異名】三生散(《普濟方》卷三一六)。 【組成】南星(生用)30克木香7.5克川烏(生,去皮)附子(生,去皮)各15克 【
三聖散
三聖散 【來源】《儒門事親》卷十二。 【組成】防風90克(去蘆)瓜蒂90克(碾破,以紙卷定,連紙銼細,去紙,用粗羅子羅過,另放末,將滓炒微黃,次入末一處,同炒黃
三聖丸
三聖丸 【來源】《壽親養老新書》卷一。 【組成】威靈仙(淨洗去土,焙乾)150克乾薑60克(炮製)烏頭60克(炮製,去皮、臍) 【用法】上藥為末。煮棗肉為丸,如梧桐
三石浸酒
三石浸酒 【來源】《太平聖惠方》卷九十五。 【組成】磁石250克白石英300克(細研)陽起石180克 【用法】上藥搗碎,以水淘清後,用生絹袋盛,用酒10升,浸經五日後,
三石湯
三石湯 【來源】《溫病條辨》卷二。 【組成】飛滑石9克生石膏15克寒水石9克杏仁9克竹茹6克(炒)銀花9克(花露更妙)金汁30毫升(沖)白通草6克 【用法】取清水一升,
三脘痞氣丸
三脘痞氣丸 【來源】《御藥院方》卷三。 【組成】木香白豆蔻(去皮)青皮(去白)陳皮(去白)荊三稜(炮)各30克大腹子22克半夏(湯洗七次)60克縮砂仁檳榔沉香各15
三味安腎丸
三味安腎丸 【來源】《醫學人問》卷七。 【組成】破故紙小茴香乳香各等分 【用法】上藥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空腹時用鹽湯送下。 【功用】補腎納氣
三味吐散
三味吐散 【來源】《外台秘要》卷十引《古今錄驗》。 【組成】瓜蒂23克杜蘅23克人參7.5克 【用法】上藥搗篩為散。以溫湯服3克,小兒、老人減半。 【主治】上氣,呼吸
三五七散
三五七散 【來源】《扁鵲心書》卷下。 【組成】人參麻黃(去節)川芎官桂當歸各30克川烏甘草各15克 【用法】上藥為末。每服6克,茶水送下,日服三次。 【主治】賊風人
三物備急丸
三物備急丸 【來源】《金匱要略》卷下。 【異名】大黃備急丸(《醫學人門》卷七) 【組成】大黃30克乾薑30克巴豆30克(去皮、心,熬,外研如脂) 【用法】上藥各須精
三物黃芩湯
三物黃芩湯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卷三。 【組成】黃芩苦參各6克干地黃12克 【用法】上藥嚼咀,用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溫服。 【功用】清熱解毒,
三物茵陳蒿湯
三物茵陳蒿湯 【來源】《外台秘要》卷四引《小品方》。 【組成】茵陳蒿9克桅子9克石膏30克 【用法】上藥先用水800毫升煎前二味,煮取400毫升。去滓取汁;再將石膏以猛
三物浴湯
三物浴湯 【來源】《楊氏家藏方》卷十二 【組成】山牡丹(枯葉)1千克鹿梨根1千克生薑500克 【用法】上藥嚼咀。以水50升,煮三五沸,浴之。久患瘡疥者,不過三五次浴
三仙丹
三仙丹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五。 【異名】長壽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五)、三聖丸(《普濟方》卷一二O)、三仙丸(《普濟方》卷二二三)。 【組成】
三仙酒
三仙酒 【來源】《仙拈集》卷三。 【組成】龍眼肉500克桂花蕊120克砂糖250克 【用法】上藥浸高燒酒一罈,愈久愈妙。 【主治】心血不足,心悸面黃。
三仙散
三仙散 【來源】《萬病回春》卷三。 【組成】乾薑大附子(炮,去皮、臍)官桂 【用法】上藥共為細末。每服9克,滾酒調服。 【主治】陰症腹痛,手足厥冷。
三仙丸
三仙丸 【來源】《百一選方》卷五。 【組成】天南星(生,去皮)半夏(沸湯泡七遍)各150克(二味碾為細末,用生薑汁和,不可太軟,但手捏得聚為度,攤在篩內,用楮葉
三仙丸1
三仙丸1 【來源】《世醫得效方》卷七。 【組成】益智仁60克(用鹽60克炒,去鹽)烏藥45克(炒) 【用法】上藥為末,用山藥30克為糊作丸,如梧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5
三癇丸
三癇丸 【來源】《丹溪心法》卷四。 【組成】荊芥穗60克白礬30克(半生半枯) 【用法】上藥為末,麵糊為丸、黍米大,硃砂為衣。每服20丸,用薑湯送下。 【主治】小兒
三香散1
三香散1 【來源】《醫學入門》卷七。 【組成】沉香紫蘇白豆蔻各等分 【用法】上藥共為細末。每服1.5~2.1克,柿蒂煎湯調下。 【主治】胃冷呃逆,經久不止。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

中藥藥方大全(www.shahaizi.com)提供: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中醫經典藥方,中藥經典藥方,中醫藥方劑,止咳中醫藥方,漢唐中醫藥方大全,胃病中醫藥方,療痘痘的中藥藥方,中藥藥方必答,調經中藥藥方等內容。

所謂中草藥,是中醫所使用的獨特藥物,也是中醫區別於其他醫學的重要標誌。中國人民對中草藥的探索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相傳,神農嘗百草,首創醫藥,神農被尊為藥皇。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

目前,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

贊助商鏈接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