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使用說明:此藥方來源於網絡,使用前請遵醫囑。

清神散3
清神散3 【來源】《朱氏集驗方》卷九。 【組成】干菊花白殭蠶(炒,去絲、嘴)各30克荊芥穗羌活木通川芎防風各15克木香6克甘草石菖蒲各9克 【用法】上藥為末。每服9克,
清神散4
清神散4 【來源】《外科正宗》卷二。 【組成】甘草節15克真豆粉30克大硃砂9克梅花片1.5片牛黃0.9克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3克,淡竹葉、燈心湯調服。 【功用】清熱解
清神養營湯
清神養營湯 【來源】《東醫寶鑒·外形篇》卷一引《醫方集略》。 【組成】麥門冬當歸各3.6克川芎3克白芷2.1克薄荷甘菊羌活梔子各1.5克甘草1.2克升麻0.6克 【用法】上銼
清暑痢疾丸
清暑痢疾丸 【來源】《揣摩有得集》。 【組成】黃連30克歸身75克白芍75克(炒)黃芩75克(炒)檳榔75克枳殼75克半夏60克地榆60克(炒)焦楂150克川樸60克(炒)木香30克熟軍60
清暑十全湯
清暑十全湯 【來源】《丹台玉案》卷二。 【組成】香薷木瓜蘇葉厚樸各3.6克人參甘草白茯苓白朮白扁豆半夏白芍各3克 【用法】用水400毫升,煎至280毫升,不拘時服。 【
清暑益氣湯
清暑益氣湯 【來源】《脾胃論》卷中。 【組成】黃耆蒼朮(泔浸,去皮)升麻各3克人參(去蘆)澤瀉神曲(炒黃)橘皮白朮各15克麥門冬(去心)當歸身炙甘草各0.9克青皮(去白)0.9
清暑益氣湯2
清暑益氣湯 【來源】《溫熱經緯》卷四。 【異名】王氏清暑益氣湯(《方劑學》)。 【組成】西洋參石斛麥冬黃連竹葉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 【用法】水煎服。 【功用】
清暑飲
清暑飲 【來源】《溫熱經解》。 【組成】青蒿露10毫升(沖)六一散9克(包)荷葉邊1圈西瓜翠衣9克綠豆皮4.5克銀花露15毫升(沖)絲瓜皮6克淡竹葉4.5克扁豆衣4.5克 【用法】
清痰祛眩湯
清痰祛眩湯 【來源】《壽世保元》卷五。 【組成】天南星(姜泡)半夏(薑汁制)天麻蒼朮(米泔浸)川芎陳皮茯苓(去皮)桔梗枳殼(去瓤)烏藥、酒芩羌活各2.4克甘草0.9克 【用法
清痰丸
清痰丸 【來源】《醫學入門》卷七。 【組成】蒼朮60克香附45克瓜蔞仁半夏各30克黃連黃芩各15克 【用法】上藥為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空腹時用茶清送下
清唾湯
清唾湯 【來源】《證治匯補》卷五。 【組成】知母貝母桔梗黃柏熟地玄參遠志天冬麥冬各等分炮姜減半 【用法】水煎服。 【主治】唾中帶血。
清胃敗毒散
清胃敗毒散 【來源】《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三。 【組成】赤芍歸尾甘草黃芩連翹花粉荊芥酒大黃金銀花 【用法】上藥為末。水煎服。 【主治】陽明蘊熱,耳後腮邊忽然腫
清胃解毒湯
清胃解毒湯 【來源】《痘疹傳心錄》卷十五。 【組成】當歸黃連生地黃天花粉連翹升麻牡丹皮赤芍葯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胃涼血解毒。 【主治】痘後口齦生瘡腫痛
清胃散1
清胃散1 【來源】《脾胃論》卷下。 【組成】生地黃當歸身各0.9克牡丹皮1.5克黃連1.8克(如質次,更加O.6克。夏月倍之)升麻3克 【用法】上為細末,都作一服。用水230毫
清胃散2
清胃散2 【來源】《醫宗金鑒》卷五十一。 【組成】生地.丹皮黃連當歸升麻石膏(鍛) 【用法】用燈心為引,水煎服。 【功用】清胃瀉火。 【主治】小兒熱蓄於胃,牙根腫如
清胃散3
清胃散3 【來源】《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組成】人中白9克青黛4.5克白芷4.5克杭芍4.5克生石膏6克冰片3克牛黃1.5克麝香0.3克 【用法】共為極細末,上患處。 【主治】
清胃湯1
清胃湯1 【來源】《症因脈治》卷二。 【組成】升麻黃連生地山梔甘草干葛石膏犀角 【用法】水煎服。 【主治】脾胃積熱,鼻中出血,右關脈數。
清胃湯2
清胃湯2 【來源】《審視瑤函》卷四。 【組成】山梔仁(炒黑)枳殼蘇子各1.,8克石膏(鍛)川黃連(炒)陳皮連翹歸尾荊芥穗黃芩防風各2.4克甘草(生)0.9克 【用法】上銼一劑。
清胃湯3
清胃湯3 【來源】《醫宗金鑒》卷六十五。 【組成】石膏(鍛)12克黃芩生地各3克丹皮4.5克黃連升麻各3克 【用法】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後服。 【功用】清胃瀉火
清胃飲
清胃飲 【來源】《古今醫統》卷六十四。 【組成】當歸生地黃芩石膏各3克升麻1.5克白芍葯青皮黃連各2.4克甘草牡丹皮各1.2克梔子仁蒼朮各3克細辛藿香荊芥穗各1.8克 【用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

中藥藥方大全(www.shahaizi.com)提供: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中醫經典藥方,中藥經典藥方,中醫藥方劑,止咳中醫藥方,漢唐中醫藥方大全,胃病中醫藥方,療痘痘的中藥藥方,中藥藥方必答,調經中藥藥方等內容。

所謂中草藥,是中醫所使用的獨特藥物,也是中醫區別於其他醫學的重要標誌。中國人民對中草藥的探索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相傳,神農嘗百草,首創醫藥,神農被尊為藥皇。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

目前,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

贊助商鏈接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