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使用說明:此藥方來源於網絡,使用前請遵醫囑。

壓掌散
壓掌散 【來源】《攝生眾妙方》卷六。 【組成】麻黃4.5克甘草6克(炙)銀杏4~5個 【用法】上藥用水220毫升,煎至150毫升,臨臥時溫服。 【主治】哮喘痰嗽。
鴨蛋湯
鴨蛋湯 【來源】《濟陰綱目》卷九。 【組成】生薑汁適量鴨蛋1個(打碎,入薑汁內攪勻) 【用法】上二味,煎至八分,入蒲黃9克,煎五七沸,空腹時溫服。 【主治】婦人胎
鴨頭丸
鴨頭丸 【來源】《重訂嚴氏擠生方》。 【組成】甜葶藶(略炒)豬苓(去皮)漢防己各30克 【用法】上為細來,綠頭鴨血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丸,用木通湯送下。 【主治
牙疼飲
牙疼飲 【來源】《外科證洽全書》卷二。 【組成】石膏12克(研)升麻4,5克大生地15克防風薄荷葉荊芥穗前胡天麻各6克甘草3克(生) 【用法】水煎,食後熱服,避風。 【主
牙藥麝香散
牙藥麝香散 【來源】《御藥院方》卷九。 【組成】綠礬(微炒)30克石膽(炒)6克五倍子(去蟲瓤)36克訶子皮何首烏白茯苓(去皮)白龍骨甘松(去土)藿香葉各12克縮砂仁24克零陵
咽醋丸
咽醋丸 【來源】《醫學綱目》卷二十二。 【組成】茱萸(去枝梗)15克(煮,曬乾)陳皮(去白)15克黃芩(炒)15克蒼朮23克黃連30克(細切,用陳牆壁泥同炒) 【用法】上為細末,
咽喉碧玉散
咽喉碧玉散 【來源】《御藥院方》卷九。 【異名】羅青散(《瑞竹堂經驗方》卷五)、碧玉散(《衛生寶鑒》卷十一)。 【組成】青黛盆消蒲黃甘草末各30克 【用法】上藥同研
湮尻散
湮尻散 【來源】《中醫外科學》。 【組成】六一散15克枯礬3克赤石脂6克黃柏10克冰片3克 【用法】上藥分別研細,和勻。用時先洗淨患處,然後再用紗布包藥粉撲之。每日
延附湯
延附湯 【來源】《重訂嚴氏濟生方》。 【組成】延胡索(炒,去皮)附子(炮,去皮、臍)各30克木香(不見火)15克 【用法】上藥哎咀。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加生薑7片,煎
延胡丁香丸
延胡丁香丸 【來源】《蘭室秘藏》卷下。 【異名】丁香疝氣丸(《蘭室秘藏》卷下)。 【組成】羌活9克當歸茴香各6克延胡索麻黃根節肉桂各3克丁香木香甘草川烏頭各1.5克防
延胡索散1
延胡索散1 【來源】《聖濟總錄》卷一五一。 【組成】延胡索當歸(切,焙)蒲黃(炒)芎藭生干地黃(焙)赤芍葯澤蘭蓬莪術(煨,銼)天麻桂(去粗皮)滑石各30克地榆(醋炒,焙)15
延胡索散2
延胡索散2 【來源】《醫方類聚》卷二三五引《管見大全良方》。 【組成】延胡索當歸各30克琥珀(研)蒲黃(炒)各0.3克桂心0.9克赤芍葯15克紅蘭花6克 【用法】上為細末。空
延胡索散3
延胡索散3 【來源】《濟陰綱目》卷一。 【組成】延胡索當歸(酒浸)赤芍(炒)蒲黃(炒)桂皮乳香沒藥各3克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9克,溫酒空腹服。 【主治】婦人氣滯血瘀
延胡索丸
延胡索丸 【來源】《聖濟總錄》卷九十四。 【組成】延胡索葫蘆巴海藻(酒洗去鹹,焙乾)昆布(酒洗去鹹,焙乾)青橘皮(湯浸,去白,焙)馬藺花茴香子(炒)楝實肉(炒)各30克
延齡廣嗣丸
延齡廣嗣丸 【來源】《飼鶴亭集方》。 【組成】杞子線魚膠菟絲子制首烏茯苓楮實子 【用法】水泛為丸。淡鹽湯送下。 【主治】男子下元虛損,久無子嗣。(不孕)
延齡育子丸
延齡育子丸 【來源】《醫便》卷一。 【組成】天門冬(去心)150克麥門冬(去心)150克懷生地黃懷熟地黃(肥大沉水者)各150克人參(去蘆)150克甘州枸杞子(去梗)菟絲子(洗淨,
延齡煮散
延齡煮散 【來源】《普濟方》卷十七引《楊子建護命方》。 【組成】茯神(去木)益智(去皮)防風(去叉)人參桑寄生藿香葉甘草(炙,銼)沉香熟干地黃各等分 【用法】上藥為散
延年斷汗湯
延年斷汗湯 【來源】《魏氏家藏方》卷四。 【組成】黃耆(蜜炙)人宰(去蘆)白茯苓(去皮)芍葯肉桂(去粗皮;不見火)甘草(炙)牡蠣粉各等分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9克,用
延壽丹1
延壽丹1 【來源】《丹溪心法》卷三。 【組成】天門冬(去心)遠志(去心)山藥巴戟各60克赤石脂車前子菖蒲柏子仁澤瀉川椒(去目,炒)熟地黃生地黃枸杞茯苓覆盆子各30克牛膝
延壽丹2
延壽丹2 【來源】《世補齋醫書》卷八。 【異名】首烏延壽丹(《中藥成方配本》)。 【組成】何首烏2.25千克豨薟草500克菟絲子500克杜仲250克牛膝250克女貞子250克霜桑葉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

中藥藥方大全(www.shahaizi.com)提供: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中醫經典藥方,中藥經典藥方,中醫藥方劑,止咳中醫藥方,漢唐中醫藥方大全,胃病中醫藥方,療痘痘的中藥藥方,中藥藥方必答,調經中藥藥方等內容。

所謂中草藥,是中醫所使用的獨特藥物,也是中醫區別於其他醫學的重要標誌。中國人民對中草藥的探索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相傳,神農嘗百草,首創醫藥,神農被尊為藥皇。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

目前,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

贊助商鏈接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