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使用說明:此藥方來源於網絡,使用前請遵醫囑。

楮實丸2
楮實丸2 【來源】《聖濟總錄》卷一六三。 【組成】楮實600克(炒)牛膝(酒浸,切,焙)當歸(切,焙)乾薑(炮)各30克 【用法】上四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
楮實子丸
楮實子丸 【來源】《普濟方》卷三二一。 【組成】川牛膝60克(酒浸,焙乾)川萆薢30克楮實子90克(焙)山藥白姜(炮)川芎各30克 【用法】上為末,另用大北棗蒸去皮取肉,研
搐鼻散
搐鼻散 【來源】《醫學心悟》卷三。 【異名】搐鼻通天散(《醫學心悟》卷六)。 【組成】細辛(去葉)皂角(去皮、弦)各30克半夏(生用)15克 【用法】為極細末,瓷瓶收貯,
搐藥麻黃散
搐藥麻黃散 【來源】《蘭室秘藏》捲上。 【異名】搐鼻散(《異授眼科》)。 【組成】麻黃30克當歸3克 【用法】上二味,同為粗末,炒黑色,入麝香、乳香少許,共為細末。
川粉散
川粉散 【來源】《外科大成》卷三。 【組成】穿山甲(炒)鉛粉(炒)輕粉(隔紙微炒)各等分 【用法】上為末。摻患處;干則用麻油調敷, 【主治】月蝕瘡及黃水等瘡。
川黃連丸
川黃連丸 【來源】《仁齋直指》卷十七。 【組成】川黃連(淨)150克白天花粉麥門冬(去心)各7.5克 【用法】上藥研末,以生地黃汁、牛乳汁調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
川椒丸
川椒丸 【來源】《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卷十。 【組成】川椒30克(去目並閉口者,慢火炒香熱為度)肉豆蔻(面裹煨)15克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粳米飯和丸,如黍米大。每服
川椒烏梅湯
川椒烏梅湯 【來源】《不知醫必要》卷二。 【組成】川椒(去合口的)4.5克烏梅2只 【用法】上藥加生薑3片,水煎服。 【主治】蟲擾腹痛,其痛有時者。
川槿散
川槿散 【來源】《魯府禁方》卷四。 【組成】大斑蝥7個(小者10個,去頭、足)巴豆5個(去油)川槿皮9克(為末) 【用法】上藥三味,共為細末。用醋調搽。稍時作痛起泡,泡
川槿湯
川槿湯 【來源】《類證治裁》卷二。 【組成】川槿皮白蘞等分 【用法】水煎服。 【主治】肺癰日久不斂者。
川苦楝散
川苦楝散 【來源】《醫學發明》卷五。 【組成】木香30克(另為細末)茴香30克(揀淨,用鹽1匙,同茴香炒至黃色,去鹽不用)川楝子30克(銼碎,用巴豆10個,微破皮,與川楝
川連戊己湯
川連戊己湯 【來源】《症因脈治》卷三。 【組成】白芍葯甘草川黃連 【用法】水煎服。 【主治】脾實腹脹,肚腹時熱。
川連枳殼湯
川連枳殼湯 【來源】《症因脈治》卷三。 【組成】川連枳殼木通甘草大腹皮地骨皮 【用法】水煎服。 【主治】脾實腹脹,肚腹肘熱,肛門熱。
川楝湯
川楝湯 【來源】《萬病回春》卷五。 【組成】川楝子(去核)小茴香(酒炒)破故紙(酒炒)青鹽三稜(煨)山茱萸(酒蒸,去核)莪術(煨)通草橘核荔枝核各等分甘草(減半) 【用法】
川楝丸
川楝丸 【來源】《醫級》卷八。 【組成】川楝子茴香各60克附子30克 【用法】上三味,用酒300毫升,煮盡為度,焙,曬乾,炒,研末。每藥末30克,用延胡15克,全蠍18個
川楝蝟皮丸
川楝蝟皮丸 【來源】《瘍科選粹》卷五。 【組成】蝟皮(鍛存性)雷丸3克(皂角洗,燒灰存性)川楝白皮黑芝麻(炒黑)槐角子(鍛存性)各1.5克男發(皂角水浸,鍛存性)2.1克乳香
川升麻散1
川升麻散1 【來源】《太平聖惠方》卷十八。 【組成】川升麻30克玄參30克、黃連30克(去須)大青30克柴胡45克(去苗)知母30克黃芩30克甘草22克(炙微赤,銼)地骨皮22克 【
川升麻散2
川升麻散2 【來源】《太平聖惠方》卷三十五。 【組成】川升麻15克絡石30克當歸15克射干15克犀角屑15克甘草15克(炙微赤,銼)杏仁15克(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川膝煎
川膝煎 【來源】《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三。 【組成】大烏頭10個(捶破,以紙袋盛,用烏豆1千克,蒸一日取出,去豆不用,去皮、尖)牛膝60克(去蘆,干) 【用法】上二味
川芎茶調散
川芎茶調散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 【異名】茶調散(《世醫得效方》卷十)。 【組成】薄荷葉(不見火)240克川芎荊芥(去梗)各120克香附子(炒)250克(別本作細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

中藥藥方大全(www.shahaizi.com)提供: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中醫經典藥方,中藥經典藥方,中醫藥方劑,止咳中醫藥方,漢唐中醫藥方大全,胃病中醫藥方,療痘痘的中藥藥方,中藥藥方必答,調經中藥藥方等內容。

所謂中草藥,是中醫所使用的獨特藥物,也是中醫區別於其他醫學的重要標誌。中國人民對中草藥的探索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相傳,神農嘗百草,首創醫藥,神農被尊為藥皇。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

目前,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

贊助商鏈接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