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使用說明:此藥方來源於網絡,使用前請遵醫囑。

大紅膏
大紅膏 【來源】《外科正宗》卷二。 【組成】南星60克銀朱血竭消石朝腦各9克輕粉乳香各6克貓頭骨1具(鍛)石灰30克(用大黃9克,切片,同炒石灰成紅色後去大黃) 【用
大紅丸
大紅丸 【來源】《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組成】何首烏(焙乾)500克川烏710克(火煨坼)天南星500克(焙)芍葯500克(焙)土當歸300克(焙)骨碎補500克(姜制,焙
大胡連丸
大胡連丸 【來源】《醫學入門》卷七。 【組成】胡黃連銀柴胡黃芩當歸白芍茯苓陳皮熟地知母各30克人參白朮川芎桔梗甘草地骨皮半夏秦艽各24克黃耆36克黃柏五味子各45克
大黃當歸散1
大黃當歸散1 【來源】《張氏醫通》卷十五。 【組成】大黃(酒蒸)黃芩(酒炒)各30克紅花6克蘇木屑當歸梔子(酒炒)木賊各15克 【用法】上藥為散。每服12克。水煎,食後服。
大黃當歸散2
大黃當歸散2 【來源】《醫宗金鑒》卷七十八。 【組成】大黃30克當歸6克木賊30克黃芩30克梔子15克菊花9克蘇木15克紅花24克 【用法】上為細末和勻。每服6克,空腹時用茶
大黃附子湯
大黃附子湯 【來源】《金匱要略》捲上。 【組成】大黃6克附子9克(炮)細辛3克 【用法】上三味,用水5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三次溫服。若強人煮取250毫升,分三次溫服
大黃甘草湯
大黃甘草湯 【來源】《金匱要略》卷中。 【組成】大黃12克甘草3克 【用法】上二味,用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二次溫服。 【功用】通便止嘔。 【主治】胃腸積熱,
大黃黃連瀉心湯
大黃黃連瀉心湯 【來源】《傷寒論》。 【組成】大黃6克黃連3克 【用法】上二味。用麻沸湯200毫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二次溫服。 【主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
大黃牡丹湯
大黃牡丹湯 【來源】《金匱要略》卷中。 【組成】大黃12克牡丹3克桃仁9克。瓜子12克芒消9克 【用法】上五味,用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納芒消,再煎沸,頓服
大黃樸消湯
大黃樸消湯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卷四。 【組成】大黃牛膝各15克樸消牡丹甘草紫菀各9克(千金翼作紫葳)代赭10克桃仁虻蟲水蛭乾薑細辛芒消各6克麻仁10克 【用法】上
大黃牽牛散
大黃牽牛散 【來源】《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中。 【組成】大黃30克牽牛(頭末)15克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9克。有厥冷,用酒調9克,無厥冷而手足煩熱者,食後用蜜湯
大黃散
大黃散 【來源】《外台秘要》卷四引《集驗方>。 【組成】大黃120克黃連120克黃芩120克 【用法】上三味,搗篩為散。先食服3克,一日三次。亦可為丸服。 【主治】黃疸,
大黃湯
大黃湯 【來源】《證治準繩·瘍醫》卷二。 【組成】大黃(銼,炒)牡丹皮消石(研)芥子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各)5克 【用法】上藥銼碎。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
大黃湯1
大黃湯1 【來源】《外台秘要》卷三引《張文仲方》。 【組成】大黃6克黃連6克(去毛)黃柏6克梔子6克(擘) 【用法】上四味,切。用水800毫升,煮六七沸,納豉12克,蔥白7
大黃湯2
大黃湯2 【來源】《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中。 【組成】大黃10克 【用法】上藥細銼。用好酒300毫升,同浸半日許,再同煎至230毫升,去大黃不用,將酒分為二服,頓服
大黃丸1
大黃丸1 【來源】《外台秘要》卷二十引《古今錄驗》。 【組成】大黃7.5克消石7.5克大戟7.5克(熬)甘遂7.5克(熬)芫花7.5克(熬)椒目7.5克葶藶7.5克 【用法】上七味
大黃丸2
大黃丸2 【來源】《聖濟總錄》卷五十。 【組成】大黃(炮,銼)15克桔梗(炒)枳殼(麩炒,去瓤)川芎羌活(去蘆頭)木香柴胡(去苗)獨活(去蘆頭)各8克牽牛子30克
大黃消石湯
大黃消石湯 【來源】《金匱要略》卷中。 【組成】大黃黃柏消石各12克梔子15枚 【用法】上四味,用水1.2升,煮取400毫升,去滓,納消石,更煮取200毫升,頓服。 【主治
大黃瀉熱湯
大黃瀉熱湯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五。 【組成】大黃9克(細切,用水100毫升別漬一宿)澤瀉茯苓黃芩細辛芒消各6克甘草9克橘皮6克 【用法】上八味,哎咀。用水700
大黃飲子
大黃飲子 【來源】《太平聖惠方》卷十五。 【組成】川大黃45克(銼碎,微炒)梔子仁23克枳殼15克(麩炒微黃,去瓤)黃芩30克川樸消45克甘草15克(炙微赤,銼) 【用法】上藥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

中藥藥方大全(www.shahaizi.com)提供: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中醫經典藥方,中藥經典藥方,中醫藥方劑,止咳中醫藥方,漢唐中醫藥方大全,胃病中醫藥方,療痘痘的中藥藥方,中藥藥方必答,調經中藥藥方等內容。

所謂中草藥,是中醫所使用的獨特藥物,也是中醫區別於其他醫學的重要標誌。中國人民對中草藥的探索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相傳,神農嘗百草,首創醫藥,神農被尊為藥皇。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

目前,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

贊助商鏈接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