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使用說明:此藥方來源於網絡,使用前請遵醫囑。

清陽除眩湯
清陽除眩湯 【來源】《壽世保元》卷五。 【組成】人參1.8克白朮(去蘆)3克白茯苓3克陳皮3克半夏(湯泡)3克明天麻2.4克檳榔2.4克旋復花2.4克甘草1.2克 【用法】上銼一劑
清陽散火湯
清陽散火湯 【來源】《喉科紫珍集》卷下。 【組成】升麻白芷黃芩石膏防風荊芥當歸鼠粘子連翹白蒺藜各6克甘草1.5克 【用法】水煎,食後服。 【主治】牙根盡處結腫,連
清陽湯
清陽湯 【來源】《脾胃論》卷下。 【組成】紅花酒黃柏桂枝各0.3克生甘草蘇木各1.5克炙甘草3克葛根4.5克當歸身升麻黃耆各6克 【用法】上藥哎咀,都作一服。用酒450毫升
清癢湯
清癢湯 【來源】《仙拈集》卷三引《全生方》。 【組成】黃耆防風荊芥苦參蟬蛻蒺藜(炒)殭蠶當歸生地赤芍川芎何首烏各1.5克 【用法】水煎,入晚徐徐服之。 【功用】益氣
清腰湯
清腰湯 【來源】《產科心法》下集。 【組成】黑料豆15克狗脊3克寄生3克川斷3克杜仲6克肉桂1.5克丹參3克 【用法】加青鹽0.6克,水煎服。 【主治】產後腰痛。
清胰丸
清胰丸 【來源】《新急腹症學》。 【組成】柴胡黃芩半夏各30克全瓜蔞60克薤白枳實川楝子白芍各30克生軍15~30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煉蜜成丸,每丸9克。早晚各服1
清音散
清音散 【來源】《古今醫鑒》卷九。 【組成】訶子9克(半生半泡熟)木通6克(半生半泡熟)桔梗(生用)甘草各9克(半生半炙) 【用法】上藥銼碎,水煎,用生地黃搗爛,入藥同
清音丸
清音丸 【來源】《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組成】訶子肉300克川貝母600克甘草600克百藥煎600克烏梅肉300克花粉300克葛根600克茯苓300克 【用法】共研為細粉,過羅,
清營解毒湯
清營解毒湯 【來源】《瘍科心得集》。 【組成】鮮生地銀花丹皮赤芍山梔地丁甘草節連翹 【用法】水煎服。 【主治】瘍疽。血分有熱,紅腫焮痛,尚未成膿者。
清營湯
清營湯 【來源】《溫病條辨》卷一。 【組成】犀角9克生地15克玄參9克竹葉心3克麥冬9克銀花9克連翹(連心用)6克黃連4.5克丹參6克 【用法】用水1.6升,煮取600毫升,每服
清營退腫膏
清營退腫膏 【來源】《中醫傷科學講義》。 【組成】生大黃60克生川柏30克黃芩30克東丹30克天花粉30克滑石30克芙蓉葉60克 【用法】為細末,用凡士林調敷。 【功用】清
清郁二陳湯
清郁二陳湯 【來源】《萬病回春》卷三。 【組成】陳皮半夏(薑汁炒)茯苓各3克蒼朮(制)川芎各2.4克香附3克神曲(炒)15克白芍(炒)2.1克枳殼(麩炒)2.4克黃連(炒)梔子(炒)各
清郁散
清郁散 【來源】《古今醫鑒》卷十。 【異名】清郁湯(《類證治裁》卷六)。 【組成】陳皮3克半夏3克(香油炒)白茯苓3克蒼朮3克(米泔浸炒)川芎1.8克乾薑1.5克(炒黑)香附(
清暈化痰湯
清暈化痰湯 【來源】《萬病回春》卷四。 【組成】陳皮(去白)半夏(薑汁炒)茯苓(去皮)各4.5克甘草0.9克川芎2.4克白芷羌活各2克枳實(麩炒)3克南星(薑汁炒)防風細辛各2克
清燥救肺湯1
清燥救肺湯1 【來源】《症因脈治》卷二。 【組成】桑葉石膏甘草人參桑白皮阿膠麥冬杏仁枇杷葉知母地骨皮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燥潤肺。 【主治】外感燥火傷肺
清燥救肺湯2
清燥救肺湯2 【來源】《醫門法律》卷四。 【異名】清燥湯(《傷寒大白》卷四)。 【組成】桑葉(經霜者,去枝、梗)9克石膏(鍛)7.5克甘草3克人參2.1克胡麻仁(炒,研)3克真
清燥湯1
清燥湯1 【來源】《脾胃論》卷下。 【組成】黃連(去須)酒黃柏柴胡各0.3克麥門冬當歸身生地黃炙甘草豬苓神曲各0.6克人參白茯苓升麻各0.9克橘皮白朮澤瀉各1.5克蒼朮3克
清燥湯2
清燥湯2 【來源】《溫病條辨》卷二。 【組成】麥冬15克知母6克人中黃4.5克細生地15克玄參9克 【用法】用水1.6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服。 【功用】滋水清火。 【主治
清瘴湯
清瘴湯 【來源】《中醫內科學》。 【組成】青蒿柴胡茯苓知母陳皮半夏黃芩黃連枳實常山竹茹益元散 【用法】水煎服。 【功用】解毒除瘴,清熱保津。 【主治】瘴瘧,熱重
清鎮湯
清鎮湯 【來源】《雜病源流犀燭》卷六。 【組成】茯神棗仁遠志菖蒲石蓮當歸生地貝母麥冬柏子仁 【用法】水煎服。 【主治】勞心過度,心悸怔忡。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

中藥藥方大全(www.shahaizi.com)提供: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中醫經典藥方,中藥經典藥方,中醫藥方劑,止咳中醫藥方,漢唐中醫藥方大全,胃病中醫藥方,療痘痘的中藥藥方,中藥藥方必答,調經中藥藥方等內容。

所謂中草藥,是中醫所使用的獨特藥物,也是中醫區別於其他醫學的重要標誌。中國人民對中草藥的探索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相傳,神農嘗百草,首創醫藥,神農被尊為藥皇。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

目前,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

贊助商鏈接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