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使用說明:此藥方來源於網絡,使用前請遵醫囑。

啟迷丹
啟迷丹 【來源】《石室秘錄》卷六。 【組成】生半夏15克人參15克菖蒲6克菟絲子30克甘草0.9克茯神9克皂角莢3克生薑3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忽然發厥,口不能言,
啟脾散
啟脾散 【來源】《成方便讀》卷四。 【組成】潞黨參(元米炒黃,去米)制冬術建蓮肉各90克楂炭五穀蟲炭各60克陳皮砂仁各30克 【用法】共為末,每服6克,開水送下。 【主
啟脾丸1
啟脾丸1 【來源】《百一選方》卷二。 【組成】人參白朮青皮(湯洗,去瓤)神曲(炒)麥芽(炒)陳皮(湯洗,去瓤)厚樸(去粗皮,銼,姜制一宿,炒)縮砂仁乾薑(炮)各30克甘草(
啟脾丸2
啟脾丸2 【來源】《增補內經拾遺方論》卷一引《經驗良方》。 【組成】人參(去蘆)白朮(土炒)白茯苓(去皮)干山藥蓮肉各30克山楂(蒸,去核)甘草(蜜炙)陳皮澤瀉各15克 【
啟心救胃湯
啟心救胃湯 【來源】《辨證錄》卷四。 【組成】人參30克茯苓30克白芥子9克菖蒲3克神曲9克半夏6克南星6克黃連3克甘草3克枳殼1.5克 【用法】水煎服。連服三劑。 【主治
杞菊地黃丸
杞菊地黃丸 【來源】《醫級》卷八。 【組成】生地山茱萸茯苓山藥丹皮澤瀉構杞子菊花 【用法】上藥研末,煉蜜為丸,每服6~9克,溫開水送下。 【功用】滋腎養肝。 【主
起痿丹
起痿丹 【來源】《奇效良方》卷四十五。 【組成】附子(炮,去皮、臍)沉香(不見火)硃砂(別研)枸杞子(去枝、梗)母丁香木香(不見火)陽起石(鍛)肉蓯蓉(酒浸,焙)熟地黃麝
起痿湯
起痿湯 【來源】《醫學衷中參酋錄》中冊。 【組成】生箭耆12克生赭石18克(軋細)懷牛膝18克天花粉18克玄參15克柏子仁12克生杭芍12克生明沒藥9克生明乳香9克蟅蟲4枚(大
起枕散
起枕散 【來源】《古今醫鑒》卷十二。 【組成】當歸6克白芍(酒炒)9克川芎6克白芷官桂蒲黃牡丹皮玄胡索五靈脂役藥各3克 【用法】上銼一劑。水煎,人童便,空腹時服。
氣淋湯
氣淋湯 【來源】《醫學衷中參西錄》上冊。 【組成】生黃耆15克知母12克生杭芍9克柴胡6克生明乳香生明沒藥各3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氣淋。
氣疝飲
氣疝飲 【來源】《類證治裁》卷七。 【組成】黃連6克(吳茱萸煎水浸,炒)人參白朮各3克白芍陳皮各2.1克甘草0.9克姜3片 【用法】水煎服。 【主治】氣疝。
氣血雙補湯
氣血雙補湯 【來源】《會約醫鏡》卷十五。 【組成】黃耆30~60克(蜜炒)白朮21克當歸15克白芍(醋炒)6克五味子0.9克杜仲(鹽炒)6克川續斷15克升麻(蜜炒)1.2~1.5克 【用
氣鬱湯
氣鬱湯 【來源】《證治準繩·類方》卷二。 【組成】香附(童便浸一宿,焙乾,杵去毛,為粗末)9克蒼朮橘紅制半夏各4.5克貝母(去心)茯苓川芎紫蘇葉(自汗用蘇子)山梔仁(炒
千捶膏1
千捶膏1 【來源】《種福堂公選良方》卷三。 【組成】松香(鍋內溶化,傾入清水內片時,揉白取用)500克蓖麻子180克(淨)柏油60克白蠟60克大黃銀朱各60克左顧牡蠣60克(用
千捶膏2
千捶膏2 【來源】《瘍醫大全》卷十八。 【組成】杏仁蓖麻仁各49粒琥珀(燈心同研)冰片各0.9克珍珠(豆腐包煮)麒麟竭當門子乳香(去油)沒藥(去油)銅綠黃丹龍骨輕粉各1.8克
千金保胎膏
千金保胎膏 【來源】《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組成】當歸300克白芍150克生地240克甘草90克續斷180克黃耆150克白朮(炒)180克蓯蓉(炙)150克木香30克黃芩300克益母草3
千金保胎丸
千金保胎丸 【來源】《萬病回春》卷六。 【組成】當歸(酒洗)60克川芎30克熟地(薑汁炒)120克阿膠(蛤粉炒)60克艾葉(醋煮)砂仁(炒)15克條芩(炒)60克益母草60克杜仲(去粗
千金保童丸
千金保童丸 【來源】《古今醫鑒》卷十三。 【組成】人參15克白朮15克茯苓(去皮)10克蘆薈3克胡黃連6克黃連(炒)10克蕪荑仁9克使君子(去殼)10克夜明砂(炒)10克蚵皮2個(炒
千金丹
千金丹 【來源】《蘭台軌範》卷四。 【異名】人馬平安散(《蘭台軌範》卷四)。 【組成】麝香冰片各6克硃砂15克雄黃硼砂消石各30克金箔100張(或加牛黃) 【用法】上藥七
千金當歸湯
千金當歸湯 【來源】《張氏醫通》卷十四, 【組成】當歸3克乾薑(炮)1.5克芍葯阿膠黃芩各4.5克 【用法】水煎,日服二次。 【主治】衄血、吐血。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

中藥藥方大全(www.shahaizi.com)提供: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中醫經典藥方,中藥經典藥方,中醫藥方劑,止咳中醫藥方,漢唐中醫藥方大全,胃病中醫藥方,療痘痘的中藥藥方,中藥藥方必答,調經中藥藥方等內容。

所謂中草藥,是中醫所使用的獨特藥物,也是中醫區別於其他醫學的重要標誌。中國人民對中草藥的探索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相傳,神農嘗百草,首創醫藥,神農被尊為藥皇。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

目前,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

贊助商鏈接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