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使用說明:此藥方來源於網絡,使用前請遵醫囑。

菟絲煎
菟絲煎 【來源】《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組成】人參6~9克山藥(炒)6克當歸4.5克菟絲子(制,炒)12~15克棗仁(炒)茯苓各4.5克炙甘草2~3克遠志(制)1.2克鹿角霜(為末)4
菟絲子散
菟絲子散 【來源】《太平聖惠方》卷五十八。 【組成】菟絲子60克(酒浸三,日,曬乾,別搗為末)牡蠣30克(燒為粉)肉蓯蓉60克(酒浸一宿,刮去粗皮,炙干用)附子30克(炮裂
菟絲子丸1
菟絲子丸1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五, 【異名】大菟絲子丸(《證治準繩·類方》卷三)。 【組成】菟絲子(淨洗,酒浸)澤瀉鹿茸(去毛)石龍芮(去土)肉桂(去粗皮)
菟絲子丸2
菟絲子丸2 【來源】《雞峰普濟方》卷十。 【異名】菟絲丸(《奇效良方》卷三十五)。 【組成】菟絲子(去塵土,水淘淨,酒浸一宿,乘潤先搗為粗末,焙)桑螺蛸(炙)各15克
團參散
團參散 【來源】《楊氏家藏方》卷八。 【組成】人參(去蘆頭)款冬花紫菀(洗去土)各等分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烏梅1枚,同煎至100毫升,食後溫服。
團參湯
團參湯 【來源】《直指小兒方》卷四。 【組成】新羅人參川當歸各9克 【用法】上藥銼細,用雄豬心1個,切成3片。每服6克,用豬心1片,井水220毫升,煎至150毫升,空腹
團參丸1
團參丸1 【來源】《雞峰普濟方》卷十七。 【組成】團參60克人參30克大腹皮橘皮(黃者)各30克麥門冬60克吳茱萸15克半夏曲30克檳榔芫花附子澤瀉桂杏仁枳實白朮訶子各15克
團參丸2
團參丸2 【來源】《袖珍方》卷三。 【組成】人參黃耆飛羅面各30克百合15克 【用法】上藥為細末,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50丸,空腹時用茅根湯送下。 【主治】
團參飲子
團參飲子 【來源】《重訂嚴氏濟生方》。 【組成】人參紫菀茸(洗)阿膠(蛤粉炒)百合(蒸)細辛(洗,去葉、土)款冬花杏仁(去皮、尖,炒)天門冬(湯浸,去心)半夏(湯泡七次)
團魚丸
團魚丸 【來源】《普濟方》卷二三六引《經效良方》。 【組成】貝母前胡知母杏仁柴胡各等分團魚1千克 【用法】前五味與團魚同煮,候魚熟,除去魚頭不用,取肉連汁食之
推車客散
推車客散 【來源】《瘍醫大全》卷二十三。 【組成】酸棗仁(炒)遠志肉蒼朮(鹽、醋、米泔、童便四制)穿山甲(炙)側柏葉(白礬水煮)枳殼(醋煮)地骨皮各30克槐角子(炒)貫眾(
推車散
推車散 【來源】《外科全生集》卷四。 【組成】推車蟲(即蛻螂,炙,研末) 【用法】每用3克,入乾薑末1.5克,再研極細。吹入孔內,次日骨出;吹過周時無骨出,則知內
推廣干葛湯
推廣干葛湯 【來源】《症因脈治》卷三。 【組成】干葛山梔豆豉枳實甘草各9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酒疸,身發熱,口渴。
推氣散1
推氣散1 【來源】《重訂嚴氏濟生方》。 【組成】枳殼(去瓤,麩炒)桂心(去粗皮,不見火)片薑黃(洗)各15克甘草(炙)9克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6克,加生薑、大棗,煎湯
推氣散2
推氣散2 【來源】《嵩崖尊生》卷七。 【異名】推氣湯(《雜病源流犀燭》卷十四)。 【組成】砂仁桂心木香各7.5克炙草茴香丁香陳皮青皮乾薑各5克莪術胡椒沉香各2克 【用
推氣丸
推氣丸 【來源】《楊氏家藏方》卷五。 【組成】檳榔枳實(小者,去氟)陳橘皮(去白)黃芩大黃黑牽牛各等分(並生用) 【用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臨臥,溫熟
推山丸
推山丸 【來源】《普濟方》卷三一八。 【組成】蒼朮(酒浸,炒)120克乾薑(炮)厚樸(姜制)川椒(炒)各30克 【用法】上為細末,酒打麵糊為丸。每服30丸,溫酒下。 【主治】
退赤散1
退赤散1 【來源】《銀海精微》捲上。 【組成】黃芩黃連白芷當歸赤芍葯梔子桑白皮木通桔梗連翹 【用法】水煎,食後服。 【主治】偷針眼。
退赤散2
退赤散2 【來源】《審視瑤函)卷三。 【組成】桑白皮(蜜制)甘草牡丹皮(酒洗)黃芩(酒炒)天花粉桔梗赤芍葯歸尾瓜蔞仁(去殼、油,為霜)各等分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6克
退毒散
退毒散 【來源】《外科證治全書》卷三。 【組成】黃連銀花連翹甘草赤芍當歸牛膝桔梗黑山梔薄荷木通各等分 【用法】用新汲水煎,滓再煎,空腹時服。乳母亦當服之。 【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

中藥藥方大全(www.shahaizi.com)提供: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中醫經典藥方,中藥經典藥方,中醫藥方劑,止咳中醫藥方,漢唐中醫藥方大全,胃病中醫藥方,療痘痘的中藥藥方,中藥藥方必答,調經中藥藥方等內容。

所謂中草藥,是中醫所使用的獨特藥物,也是中醫區別於其他醫學的重要標誌。中國人民對中草藥的探索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相傳,神農嘗百草,首創醫藥,神農被尊為藥皇。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

目前,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

贊助商鏈接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