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短文大全 - 三月三,一個美麗的節日

使用說明:請輸入查詢關鍵詞,例如:

三月三,一個美麗的節日

中國傳統節日有一個十分有趣的系列,月和日奇數覆疊:一月初一新年、三月初三上巳、五月初五端午、七月初七七夕、九月初九重陽。這幾個節日中,三月三幾近失落。有一次課上問學生:知道三月三麼?答:“知道,日本的女兒節。”

傷心!

她們知道的可謂不少。知道日本女孩於此日要穿和服、吃女兒糕、擺雛人形娃娃。但她們卻不知道,這原本是我們的節日,是由我們這邊流傳出去的節日。

三月三,我們的節日,一個美麗的節日。

這一節日,兩千年前就有,兩千年前就美麗。

春天來了,天氣暖和了,溱河洧河的水,正歡快地流動;男士女眷們,手持蘭花;女的說:“去看看吧!”男的答:“好,去!”女的說:“去看看喲,洧水可正大得很吶!去那裡會很開心的哦!”男男女女,來到溱水洧水邊祓禊沐浴,互相調情,贈送芍葯示愛。這就是《詩經》裡《溱洧》篇所描寫的情景,鄭國男女戀愛大集會的場面。

三月三,實在是中國傳統的、歷史悠久的“情人節”。

漢武帝與衛子夫戀愛於這一天。唐明皇與楊貴妃定情於這一天。李千金與裴少俊在這一天演繹他們的“牆頭馬上”之戀。劉三姐則在三月三歌墟上與許多人對歌後,鍾情她的阿牛哥。上自帝王,下至平民;勿論漢族,包括周邊的少數民族,有多少著名愛情發生於三月三!

中國人相信天人合一。中國的傳統節日每每是這種健康而樸素的世界觀的體現。三月三,正值青春,整個自然界都“戀愛”了。在溫馨的節氣裡,植物在戀愛,動物在戀愛,天和地亦在戀愛。人類作為大自然的一員,在大自然母親的示範下學習戀愛,並以自己的戀愛感召、反作用於大自然。所以人們管十分般配的情侶叫“天生一對、地設一雙”,叫“天作之合”,把男歡女愛隱稱作“耕雲播雨”。這反映了一種多麼和諧、多麼美好的天人關係!

看世界,還有哪國的“情人節”,安排得這麼恰到好處?

且,這又是一個女性解放的日子。平日裡,男女相愛也許總是男性主動,但在這個特殊的日子,破例,女性意願得到格外的尊重,女孩子可以向自己心儀的GG發出愛的信號,發起主動“進攻”。早在詩經裡,就是那女的約請男的到溱河洧河邊去玩的,連一本正經的朱熹老先生都知道:《溱洧》,“女惑男之語也”。劉三姐用美妙的歌曲對阿牛哥百般啟示,這才打開了他愛的心竅,當年看過這部電影的人,誰不會哼兩句“從來都是籐纏樹”的?

從來都是“籐”纏“樹”,偏就這一天,允許“樹”纏“籐”!

也許正因此,三月三,後來叫做了“女兒節”。這是一個女兒家受抬舉的日子,“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的“麗人行”。

傳統精神,正在這深邃的民間裡。

民間在三月三習俗

該日民間有流杯、流卵、流棗、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飯以及歌會等活動。

  漢族有吃地菜煮雞蛋的習俗。

  漢族過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後期陸續發展為河畔嬉戲、男女相會、插柳賞花等民俗活動。唐代大詩人杜甫寫有“三月三日氣象新,長安水邊多麗人”這樣的詩句。宋代歐陽修也在一首詞中寫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遊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嘩。”這些都說明,三月三的習俗,唐宋時期仍在盛行。

        “三月三”是我國南方許多民族的傳統節日。流行於壯、侗、布依、水、仫佬、毛南、苗、瑤、畬等民族中,內容不盡相同。因在每年夏歷三月三舉行,故稱。

    布依族,於節日殺豬祭社神、山神,吃黃色糯米飯,各寨3-4日內不相往來,誤者被罰。

    畬族,以三月三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烏米飯,以示谷米來之不易。

    黎族,稱三月三為“孚念孚”(黎語音譯),流行於海南島黎族地區。節前半個月,各村寨男人相邀上山獰獵,把獵獲物集中在“奧雅”(黎語音譯,即村中有威望的長輩)家中醃製風乾,待三月三食用。節日那天,青年男女盛裝打扮,各自帶上糯米甜酒和粽子等,聚集到活動地點,邊吃邊喝邊唱,以對歌形式尋求意中人(必須是非本族血緣者)。

    瑤族,也以三月三為歌節,除唱序歌、茶歌、散歌外,還唱訴苦歌和謝仙歌,但很少唱情歌。吃喝少不了酒呀、茶呀之類的。

    壯族,多於節日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讓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相傳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

    侗族,多於節日搶花炮、鬥牛、斗鳥、對歌、踩堂,尤其是搶花炮,頗具特色,故又稱“花炮節”。

本文地址:http://www.shahaizi.com/wenzhang_sk_3.php?id=4416&s=2054

贊助商鏈接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