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說明:請輸入查詢關鍵詞,例如:
三國亂世,群雄割據,在每一個割據勢力的背後,都有一批突出的謀臣武將。他們或用兵如神勢如破竹,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其中不少人亦年少有名,可謂英雄出少年,堪當亂世的早慧兒童。但是超常的智慧和過早的成名,究竟給亂世的他們帶來了怎麼樣的人生?
什麼是超常兒童
在我國古代,那些才智出眾、少年得志的兒童稱為“神童”,認為這種超凡脫俗的才智一定是來自天神的賞賜。二十世紀初,心理測驗運動興起,美國心理學家L.M.特曼提出以智商(IQ)作為定義“天才”兒童的標準,並首創用智力測驗來鑒別和研究天才兒童。在西方國家,智商130以上者被認為屬於超常兒童。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論又描述了八種智能,即言語—語言智能,音樂—節奏智能,邏輯—數理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身體—動覺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交往—交流智能,自然觀察智能。
一般說來,超常兒童均具備下列特點:1)求知慾、好奇心強烈;2)知覺敏銳、觀察力強;3)注意力集中、記憶力強,保持長久;4)想像力豐富,聯想能力強;5)思維敏捷、深刻,有獨創性;6)邏輯思維強,善於比較分析各種關係,抓住關鍵;7)語言表達能力高,條理清楚;8)有著強烈的自信心和進取心。超常兒童的出現,是先天因素和後天教育培養兩者交互作用的結果。超常兒童往往具有先天的潛能,有較好的遺傳素質,且結合適當的生活環境和良好的早期教育,使得自身潛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那麼,誰是三國時期的超常兒童呢?他們的命運又是如何的呢?
1.曹沖稱象
曹沖(196—208,字倉舒)是曹操的兒子之一,雖是小妾所生,卻自小生性聰慧,五、六歲時候的智力就和成人相仿,典故《曹沖稱象》便是最好的證明。據《三國誌》記載,孫權送給曹操一頭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的重量,便問群臣如何加以測量,沒人能想出切實有效的辦法,不料曹沖說:“只要把大象牽到船上,刻錄船舷齊水面的地方,然後牽出大象,再以石塊填船,等到船沉到與刻痕齊平的位置,稱石頭的總重即可。”曹操聽了,非常高興,即刻差人稱象,果然得知了其準確重量。“曹沖稱象”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想來,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那時還沒進入中土吧)。
曹沖不僅思維靈活,更是以智慧救護弱小。一次,曹操放在倉庫的馬鞍被老鼠咬壞,守衛倉庫的官吏以為必死無疑。結果曹沖巧施妙計,將自己的衣服剪得如同被老鼠咬破的樣子,然後表現的面有難色。曹操就問之為何,曹衝回答:“世人認為衣服被老鼠咬破是不吉利的事,現在我的衣服也被咬了,所以發愁。”曹操安慰曹沖說“此乃妄言”。不久曹操聽說了馬鞍被咬的事,想到曹沖之前的事,就一笑了之,並未追究。
曹沖的驚人天賦和仁愛之心,都深得曹操的喜愛。甚至欲立曹沖為其繼承人。可惜曹沖年少去世,曹操傷心至極。當他看到曹丕傷心落淚時便直言:“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後又聘甄氏之亡女與之合葬,謚號鄧哀王。
2.孔融讓梨
孔融(153~208年,字文舉,)是東漢末年著名的建安七子之首。《後漢書·本傳》稱孔融“幼有異才”。《融家傳》記載,孔融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在他四歲時,每次兄弟們一起食梨,哥哥們都拿大的,他卻總是揀小的。家中大人問他緣故,他回答說:“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為此,他受到孔氏宗族的誇讚,《三字經》更讚譽“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此外《融別傳》還記載,時年十歲的孔融想見河南尹李膺,但李膺“不妄接賓客”,李府守門者說:“我是李君通家子弟,請通報。”李膺請他進來後問他道:“高明祖、父與僕有恩舊乎?”孔融答道:“然。先君孔子與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義而相師友,則融與君累世通家。”在座的人聽了無不驚歎,他小小年紀竟如此聰慧,是個“異童”。之後孔融為父守喪,好學勤讀,博涉闊覽,十六歲的孔融因為私藏張儉,與其兄孔褒一同被捕入獄,二人爭死,孔融由此名聲大噪。
3.諸葛恪填字
諸葛恪(203—253年,字元遜,)是諸葛瑾的長子,他辯論應機,因而少有才名。諸葛恪的父親諸葛瑾面孔狹長像驢的面孔。一天,孫權召集大臣們,差人牽一頭驢來,在驢的臉上掛一個長標籤,寫上:諸葛子瑜。諸葛恪跪下來說:“乞求給我一隻筆增加兩個字。”於是任憑給他筆。諸葛恪接下去寫了:“的驢。”在場的人都笑了。於是孫權就把這頭驢賜給了諸葛恪。年少的諸葛恪以自己的智慧化解了父親的尷尬,轉危為安,足見其才智。
4.楊修思敏
楊修(175-219年,字德祖)是曹操手下的謀臣,而楊氏家族則是東漢名門,聲名顯赫。”史書記載,自震(楊震)至彪(楊彪),四世太尉”,當時可以媲美楊家的只有“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楊修年少即有盛名,遠近聞知。建安中舉孝廉,除郎中,又任丞相府主簿。楊修才思敏捷,聰穎過人,又是舌辨之士,恃才放曠,因而一度甚得曹操的賞識與器重。楊修在揣磨、預見曹操心理活動方面有著極強的悟性,如“闊門事件”、“盒酥事件”、“雞肋事件”等,卻也因此獲罪而死。
5.曹植聰穎
曹植(192-232年,字子建,)與其父曹操、其兄曹丕並稱為“三曹”,他因政治失意而鬱鬱寡歡,卻憑藉著出色的文學才華而銘刻史冊,其中以《七步詩》和《洛神賦》最為出名。其實曹植的才華很早就已顯現,據《三國誌》記載,曹植自幼聰穎,才華橫溢,10歲時便能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且出口成章,下筆成文。每次面對曹操的考問,曹植都能對答如流,因而備受曹操的寵愛,一度認為他在諸子中“最可定大事”,“欲立之為嗣”。曹操在鄴城建銅雀台落成,召集了一批文士墨客“登台為賦”,曹植也在其列。在眾人中,獨有曹植一揮而就,第一個交卷,其文曰《登台賦》。曹操看後,讚歎不止。而當時,曹植只有19歲,可見其文學造詣之高深。
6.鍾會機智
鍾會(225-264年,字士季)是曹魏大臣鍾繇的兒子,自幼才華橫溢,聰明睿智,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對他非常賞識。夏侯霸降蜀後,曾預言鍾會將成為吳蜀之大患。鍾會自小聰慧,大臣蔣濟到鍾繇家做客,見到鍾會就對鍾繇說:“這個孩子不是一般的人,你看他的眼睛就知道,他一點兒也不怯場,是個膽大如斗的奇才。”一次,鍾繇帶著鍾毓和鍾會去見皇帝曹睿,鍾毓雖貴為兄長,見到皇帝後卻嚇得全身是汗,而鍾會卻從容鎮定。曹睿問:“鍾毓啊,你為何如此多汗”鍾毓說:“皇上天威,臣戰戰兢兢,汗如雨下。”皇帝又問鍾會:“你怎麼不出汗呢?”鍾會學著他大哥的口氣說:“皇上天威,臣戰戰兢兢,汗不敢出。”逗得曹睿哈哈大笑。後來,鍾會果然不負夏侯霸所言,屢出奇謀,突襲滅蜀,被人稱作張良再世。他說服司馬師親征毌丘儉叛亂,獻策司馬昭阻止曹髦的奪權,又獨力支持司馬昭伐蜀,因而一度深受司馬氏的信任。
三國超常兒童的結局
過人的聰慧一方面可使人早年成功,名揚四海,另一方面卻也可使人自負張揚,過早夭折。在上述六位超常兒童中,除了早逝的曹沖外,其餘五位的人生可謂坎坷頗多,有的甚至不得善終。具體地說,孔融英才卓躒,生性耿介,他初入仕途就初露鋒芒,糾舉貪官,多次諷刺和反對曹操的舉措,最終被曹操借口殺害。
諸葛恪年少器重,備受孫權的喜愛,但當他掌握吳國的大政後,就開始變得剛愎自用,特別在東興大勝魏軍後,諸葛恪變得更加獨斷專行,草率領軍伐魏,卻兵敗新城,回軍後不思過錯,反而竭力掩蓋過失,最終被孫峻聯合吳主孫亮設計殺害。
楊修則過分恃才傲物,不斷耍小聰明,肆意猜測曹操的心理,毫無掩飾地加以洩露,才惹怒了曹操,最終被誅殺。鍾會也是在滅蜀之後,變得利令智昏,為了打擊鄧艾等人而打算自立政權,結果導致手下發動兵變,死於兵亂之中。
相對說來,曹植雖然早年失意,境遇卻比上述四位好許多。在爭奪世子位置失敗及曹操去世後,曹丕對曹植戒心十足,令曹植“悵然絕望”。無奈之下,他更多從事文學創作活動,用以彌補政治上的失意和落寞。在這當中,曹植不僅創作出許多傳世的名著,也對人間世事有了更超然的感悟,終而昇華了思想,淨化了心靈。
職場小貼士:警惕職場中的“聰明誤”現象
理論上講,超常兒童在同齡孩子中所佔比例約為1%至3%,但目前只有極少數的超常兒童才有機會接受適合他們的教育。而這些接受特殊教育的超常兒童,也未必將來個個都是精英。有些人恰恰是由於過早地被封為“神童”而變得自以為是,恃才傲物,最後天才淪落成庸才。那麼,如何在職場中避免“聰明誤”的現象,請注意以下幾點:
1.明確志向,制定目標
過早的成名、過多的讚譽往往容易讓人自我膨脹、高估自己,最終在糖衣炮彈中迷失了自己,反而一無所得。因而需要制定合乎自己能力和發展方向的職場目標來時時鞭策自己,腳踏實地地成就自己的事業。
2.擺正心態,擺譜有度
自信是對自我的認可和肯定,適當擺譜也能顯示自己重要性,但凡事有度,太過顯山露水反而會讓人覺得徒有虛名,也不利於職場人際的發展。切記,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不要因擺譜過度而嚇跑了伯樂。
3.展示才華,低調做人
工作中積極主動,勇於實踐和出謀劃策,在尊重彼此的前提下證明自己的工作能力和雄心。人際關係中,莫論是非,與人為善,積極尋求自己的夥伴,迴避職場小人,以和為貴。
4.抓住機遇,警惕危機
條條大路通羅馬,只有處事冷靜、靈活創新,精心準備自己,才能認準和抓住晉陞及獲得成功的機會,努力做一個積極的“機會主義者”。同時兼顧職場危機,化危機和壓力為前進的動力。
本文地址:http://www.shahaizi.com/wenzhang_sk_3.php?id=6109&s=4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