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說明:請輸入查詢關鍵詞,例如:紅豆蔻,中草藥來源於網絡,使用前請遵醫囑
紅豆蔻的功效,紅豆蔻的作用,紅豆蔻的副作用
紅豆蔻
(《藥性論》)
【異名】紅豆(王好古),紅蔻(《本草述鉤元》),良姜子(《廣西中藥志》)。
【來源】為姜種植物大高良姜的果實。植物形態詳"大良姜"條。
【採集】秋季果實變紅時採摘,曬乾或陰乾。
【藥材】乾燥果實橢圓球形,長0.8~1.5厘米,直徑0.7~1厘米。一端有一小凹點(果柄痕),另一端冠以殘留的淡黃色花被,長可達5毫米。外皮紅棕色或棗紅色,略皺縮,質薄,手捻之即碎。內含6粒種子,呈扁圓四面形或三角狀多面形,黑棕色或紅棕色,微有光澤,外附一層白色薄膜,破開內為灰白色。有香氣,味辛辣。以顆粒飽滿、氣味辛辣者為佳。
主產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炮製】揀去雜質,篩去灰屑,用時搗碎。
【性味】辛,溫。
1《藥性論》:"味苦辛。"
2《開寶本草》:"味辛,溫,無毒。"
3《綱目》:"辛,熱。"
【歸經】《綱目》:"入手、足太陰經。"
【功用主治】散寒,燥濕,消食。治脘腹冷痛,嘔吐洩瀉,噎膈反胃,瘧疾,痢疾。
1《藥性論》:"治冷氣腹痛,消瘴霧氣毒,去宿食,溫腹腸,吐瀉,痢疾。"
2《本草拾遺》:"治腸虛水瀉,心腹絞痛,霍亂,嘔吐酸水,解酒毒。"
3《綱目》:"治噎膈反胃,虛瘧寒脹,燥濕散寒。"
4《本經逢原》:"止嘔進食,大補命門相火。"
5《醫林纂要》:"溫中散寒,醒脾燥濕。"
6《南寧市藥物誌》:"外用治汗斑。"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8~1.5錢。外用:研末搐鼻或調搽。
【宜忌】陰虛有熱者忌服。
1《藥性論》:"多食令人舌粗,不思飲食。"
2《生生編》:"最能動火傷目,致衄,食料不宜用之。"
3《綱目》:"脾肺素有伏火者禁用。"
【選方】1治腹痛體冷,嘔沫,不欲食:紅豆蔻(去皮),蓽茇、桂心、白朮、當歸(研,微炒)、人參(去蘆頭)各半兩,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白豆蔻三分(去皮),乾薑半兩(炮裂,銼),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焙),川椒(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三分。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不計時候,以生薑湯下三十丸。(《聖惠方》紅豆蔻丸)
2治風寒牙痛:紅豆蔻為末,隨左右以少許搐鼻中,並摻牙取涎,或加麝香。(《衛生家寶方》)
本文地址:http://www.shahaizi.com/wenzhang_zcy_3.php?id=1644&s=1199264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