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的軍事計劃"颱風行動":引發了著名的莫斯科保衛戰
1941年9月6日,希特勒發佈了第35號訓令,代號"颱風"行動,計劃先將莫斯科正面的蘇軍分為兩個包圍圈加以殲滅,然後順勢攻佔莫斯科。進攻方法仍像戰爭初期那樣,同時從三個方向給蘇軍以決定性打擊。
起始
9月底,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大舉進攻莫斯科,莫斯科會戰爆發。德軍用於颱風行動莫斯科方向的兵力達180萬,75個師,1700輛坦克,14000門火炮,1400架飛機。蘇軍在莫斯科以西300餘公里縱深內,建立了梯次配置的多道防禦地帶,有3個方面軍和一個戰役集群,125萬兵員,共75個師,990輛坦克,7600門火炮,677架作戰飛機擔任防禦,蘇共中央政治局、國防委員會、最高統帥部和總參謀部作戰組一概不離開莫斯科。最兇猛的進攻遇到了最頑強的抵抗,進入10月份後,蘇聯進入了秋冬時節,而這對蘇軍則非常有利。11月7日,冒著德軍的炮火,斯大林堅持在紅場舉行紀念十月革命勝利24週年的閱兵式,閱兵式後的蘇軍直接開赴前線。經過浴血奮戰,蘇軍憑借極其堅強的抵抗和熟悉的自然條件,蘇軍頂住了德軍進攻,並於1941年12月轉入反攻。
轉折
德軍的軍事計劃"颱風行動",引發了著名的莫斯科保衛戰。
1941年10月2日,費多爾·馮·博克指揮的中央集團軍群終於向莫斯科發動攻擊,代號颱風行動。德軍認為莫斯科在政治和軍事戰略上具有重大意義。德軍計劃以各坦克集團實施突擊,割裂蘇軍防禦,並在維亞濟馬、布良斯克兩地域合圍殲滅西方面軍、預備隊方面軍和布良斯克方面軍,爾後以強大快速集群從北面和南面包圍莫斯科,在步兵兵團實施正面進攻的同時,攻佔蘇聯首都。為達此目的,德軍基本力量集中於斯摩稜斯克以東"中央"集團軍群(司令為博克元帥)地帶。"中央"集團軍群轄第9(司令為施特勞斯上將)、第4(司令為克魯格元帥)、第2集團軍(司令為魏克斯上將),坦克第3(司令為霍特上將)、第4(司令為霍普納上將)、第2集群(司令為古德裡安上將)(1941年10月起坦克第2集群改稱坦克第2集團軍,1942年1月起坦克第3、第4集群分別改稱坦克第3、第4集團軍),共74個半師,內14個坦克師和8個摩托化師,亦即約占蘇德戰場步兵師總數的38%,坦克師和摩托化師的64%。陸軍由第2航空隊進行支援。"中央"集團軍群總計約有180萬人,坦克1700輛,火炮和迫擊炮1.4萬餘門,飛機1390架。德軍不僅在數量上,而且在武器質量上也佔優勢,因為當時蘇軍坦克和飛機有一半以上是舊式的。德軍在坦克、航空兵、以及摩托化步兵方面的優勢尤為明顯。
參加莫斯科會戰的蘇軍有:西方面軍、預備隊方面軍、布良斯克方面軍、加裡寧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右翼。10月10日,朱可夫接管了西部方面軍和保衛莫斯科的指揮工作。截至9月底,蘇軍西方面軍(司令為科涅夫上將)轄第22(司令為沃斯特魯霍夫少將)、第29(司令為馬斯連尼科夫中將,12月為什韋佐夫少將)、第30(司令為霍緬科少將,11月為列柳申科少將)、第19(司令為盧金中將,10-11月為博爾金中將,11月改編為突擊第1集團軍)、第16(司令為羅科索夫斯基中將)、第20集團軍(司令為葉爾沙科夫中將)在奧斯塔什科夫、葉利尼亞西北寬達300餘公里的地區佔領防禦。預備隊方面軍(司令為蘇聯元帥布瓊尼)以第24(司令為拉庫京少將)、第43集團軍(司令為索邊尼科夫少將,10月為阿基莫夫中將,10月為戈盧別夫少將)在羅斯拉夫利方向100公里正面進行防禦,而將其餘第31(司令為多爾馬托夫少將,10月為尤什克維奇少將)、第49(司令為扎哈爾金中將)、第32(司令為維什涅夫斯基少將)、第33集團軍(司令為奧努普裡延科旅長,10月為葉夫列莫夫中將)置於西方面軍後方。布良斯克方面軍(司令為葉廖緬科上將)轄第50(司令為彼得羅夫少將,10-11月為葉爾馬科夫上校,11月為博爾金中將)、第3(司令為克列伊澤爾少將,12月為普申尼科夫中將)、第13集團軍和1個集團軍級集群,扼守布良斯克以西及其以南寬達300餘公里的地區。總計在西方向上的3個方面軍共有125萬人,坦克990輛,火炮和迫擊炮7600門,飛機677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