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為何要實行“四帝共治”制度?“四帝共治”的結局是什麼?

古羅馬為何要實行“四帝共治”制度?“四帝共治”的結局是什麼?

羅馬歷史故事

古羅馬為何要實行“四帝共治”制度?“四帝共治”的結局是什麼?

古羅馬為何要實行「四帝共治」制度?「四帝共治」的結局是什麼?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公元2世紀時期,古羅馬帝國歷經了數百年的武力擴張之後,最終成為了一個地跨歐洲、非洲、亞洲三個大洲的龐大帝國。然而隨著古羅馬的繁榮以及內部勢力的各種暗流湧動。到了公元2世紀末的時候這些矛盾集中爆發了,羅馬內亂頻仍,皇位也是更迭頻繁。在前後不到百年的時間裡,竟換了20多位皇帝,而其他擁兵自重、自立為王者,更是不計其數,儼然羅馬版的「藩鎮割據」。

面對這種混亂局面,一位天才的羅馬皇帝竟然想出了一個大開腦洞的統治方式——「四帝共治」:一個羅馬帝國,由四位皇帝共同在位,分區治理。

這樣令人匪夷的制度,聽起來很像是天方夜譚,那它究竟是如何實行,又造成了怎樣的後果呢?

一、共治起源

公元2世紀末,羅馬帝國陷入了一個衰落和分裂期:隨著帝國疆域的不斷擴大,羅馬城作為政治中心,對遙遠邊境的統治癒加力不從心。內部的反抗、叛亂,加上外部蠻族的入侵,讓羅馬愈加應接不暇。

公元284年,奴隸出身的戴克裡先,被擁戴和推舉為羅馬皇帝。面對這個龐大的「爛攤子」,他推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其中第一條就是維護自己的權威。

戴克裡先繼位後,除了被尊稱為「奧古斯都」外,他還用「君主」來代替「元首」的稱謂,並藉此來表明他和羅馬人之間的主僕關係。雖然共和時期的一些官職與機構,比如元老院、執政官等,都被戴克裡先保留了下來,但是,它們已經名存實亡,幾乎不發揮任何作用了。

戴克裡先被認為是世界的統治者、萬物的主人,違背君主的意志不僅被認為是犯罪行為,而且是褻瀆神靈的行為。從這時候起,羅馬帝國從元首制過渡到了君主制。

戴克裡先在確立了自己的絕對權威之後,也逐漸意識到,僅僅依靠個人的力量,是無法處理帝國複雜多變的棘手問題的。像羅馬這種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帝國,根本無法依靠他一個人去顧及全局。

於是,戴克裡先在借鑒先人經驗的基礎上,決定在政治上實施的「四帝共治」制度:一個羅馬帝國,由兩位正皇帝和兩位副皇帝共同統治,借此以更好的控制廣袤的帝國,挽救羅馬在行政管理體制方面的嚴重缺陷。

戴克裡先並非真正開了二人或以上共治的先河,這種情況曾在羅馬的歷史上出現過多次,只是沒有這一次如此徹底。

比如,公元238年,元老院曾擁立兩名元首,即戈爾狄亞努斯一世父子,二人共治且享有同等的權利;公元253年,瓦勒裡安父子同樣共治羅馬,父子二人分管帝國的東西部;公元283年,卡路斯則是父子三人一起共治。

以上這些先例,為戴克裡先提出劃時代的「四帝共治」提供了重要參考。

二、核心要義

戴克裡先實施的「四帝共治」,不再是帝國內部僅有一個皇帝,而是由多個皇帝分區治理,共同統治帝國,維繫帝國的完整。

在原來,戴克裡先為了應付外敵入侵,需要駐守在小亞細亞,無暇顧及帝國的西部。而實施「四帝共治」後,他將色雷斯、下麥西亞、亞洲諸省、埃及和昔蘭尼加作為自己直轄地,同時任命自己的心腹大將馬克西米安為「凱撒(副皇帝)」,第二年又將其提升為「奧古斯都(皇帝)」,讓他駐守在米蘭,統治意大利、阿非利加省、裡西亞和諾裡克等地區。

為了應付不列顛、埃及的叛亂和波斯王國的威脅,戴克裡先又提拔了兩個年輕的軍官君士坦提烏斯和加列尼烏斯為「凱撒(副皇帝)」,讓他們分別統治羅馬帝國的其他兩片區域。

這樣,戴克裡先就等於是將羅馬帝國分成了四個部分,並選擇四個重要的戰略要地作為帝國皇帝的駐節地,由四人分別駐守。羅馬城雖然仍然是帝國形式上的首都,但已經不再是唯一的行政中心。通過「四帝共治」,就可以更加直接的應付內部矛盾和外部威脅。

為了加強四位皇帝之間的紐帶聯繫,戴克裡先還規定:「奧古斯都」要認「凱撒」為繼子,還要把女兒許配給「凱撒」,並在20年任期結束後,讓位於「凱撒」,以這種姻親關係保持世襲統治。

三、正面作用

戴克裡先在繼位伊始就樹立起了自己的絕對權威,而他所提拔的三個「皇帝」,又均是自己的心腹,所以,「四帝共治」剛剛開始,就顯現出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由戴克裡先親自駐守的小亞細亞地區,成為帝國繼羅馬城之外的第二個政治中心,抵禦東方蠻族的橋頭堡。

由馬克西米安駐守的西部,加列裡烏斯駐守的巴爾幹各省,君士坦提烏斯駐守的高盧、不列顛、西班牙,都極大的為戴克裡先分擔了壓力,帝國的內部危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緩解。

此外,戴克裡先為「奧古斯都」設定了20年的任期,在其任期滿後,再由「凱撒」取而代之。這種做法,有助於防止統治者由於無限期掌權而變得驕奢淫逸、專橫無度。而且,由「奧古斯都」將權力交給自己的繼子和女婿「凱撒」,也保證了帝國有序的權力銜接,改變了原來混亂的繼承製度導致的權力之爭,限制了軍隊對帝國皇帝的廢立。

四、負面作用

儘管「四帝共治」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成效,維繫了羅馬帝國的統一,但是,這一切都是建立在戴克裡先絕對的個人權威之上的。

雖然馬克西米安與戴克裡先是共治皇帝,二人分享「奧古斯都」的頭銜,但是,戴克裡先實際上仍然是羅馬帝國的最高君主。馬克西米安和另外兩個「凱撒」,其實並不是敬畏「四帝共治」的制度,而是懾於戴克裡先的個人權威。一旦一個繼承者沒有像戴克裡先這樣的才能,當他不足以駕馭整個龐大的帝國時,羅馬的命運就有可能走向歧途。

更為要命的是,帝國的四位皇帝,都有屬於自己的領土和軍隊,都有能力對對方發起挑戰,這就為羅馬帝國日後的分裂埋下了禍根。

五、諸帝混戰

公元305年,因為20年任期結束,戴克裡先和馬克西米安自願退位,君士坦提烏斯和加列裡烏斯分別晉陞為西部和東部的「奧古斯都」。隨後,加列裡烏斯又專橫地任命其外甥馬克西米努斯和部將塞維魯二世分別擔任羅馬東、西部的「凱撒」。

加列裡烏斯首先壞了規矩,君士坦提烏斯也不客氣。公元306年,在君士坦提烏斯去世後,他的兒子君士坦丁一世就直接自立為「西部奧古斯都」。後來,他接受了「東部奧古斯都」加列裡烏斯之命,改任「西部凱撒」。

馬克西米安雖然「退休」了,但他的兒子馬克森提烏斯卻不甘寂寞,他在羅馬城自稱是「西部奧古斯都」,與君士坦丁一世針鋒相對。

同時,他還邀請自己的父親馬克西米安再次出山。與自己的共治,同為「奧古斯都」。此時,試圖進攻馬克森提烏斯的「西部凱撒」塞維魯二世兵敗被俘,後被處死。

君士坦丁一世為了取得馬克西米安的支持,於是便迎娶了他的女兒,從而被馬克西米安宣佈為「西部奧古斯都」。此舉也讓馬克西米安與自己的兒子決裂,他被迫從羅馬出走。

看到這種混亂局面,「東部奧古斯都」加列裡烏斯馬上召集已經退休的戴克裡先和馬克西米安商議對策,他們決定:馬克西米安宣佈退位,君士坦丁一世降回「西部凱撒」,「西部奧古斯都」則由加列裡烏斯的部將李錫尼出任。

公元310年,君士坦丁一世再次自立為「西部奧古斯都」,而加列裡烏斯的侄子馬克西米努斯則自立為「東部奧古斯都」,不服老的馬克西米安也自立為奧古斯都,但很快兵敗自盡。

公元311年,「東部奧古斯都」加列裡烏斯病死。第二年,君士坦丁一世發動了米爾維安大橋之戰,殺死了馬克西米安的兒子馬克森提烏斯,君士坦丁一世成為名副其實的「西部奧古斯都」。也就是在這一年,「四帝共治」的發明人戴克裡先病逝。

公元313年,李錫尼擊敗並殺死了自立為「東部奧古斯都」的馬克西米努斯,成為唯一的「東部奧古斯都」。

公元324年,羅馬東西兩部發生了一場大戰——阿德裡安堡戰役,結果李錫尼和他任命的「西部奧古斯都」雙雙戰敗被俘,並於第二年被處死。君士坦丁一世成為繼戴克裡先之後的又一位帝國唯一統治者。

君士坦丁一世廢除了「四帝共治制」,並且創立了血親世襲繼承製,最終確立了羅馬帝國的君主專制政體。

結語:戴克裡先創立的「四帝共治制」,雖然暫時結束了羅馬幾十年的混亂局面,使帝國保持了長達20年的穩定格局。但在戴克裡先退位後,羅馬帝國又陷入了長達18年的混戰,這其間各種「奧古斯都」、「凱撒」你方唱罷我登場,如果不仔細甄別,根本理不清其中的頭緒。

因此說,「四帝共治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羅馬帝國內部存在的問題,反而使得羅馬的權力之爭更加白熱化,也最終導致了東、西兩個羅馬帝國的徹底分裂。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羅馬歷史故事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