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基督教分裂與聖像破壞運動有關嗎 兩者間有什麼聯繫
今日小編要和大家說的這兩個教會,因為相互產生了一些矛盾,最後弄到水火不容的局面,一起來看一看吧!
羅馬帝國後期,帝國一分為二:東部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稱為東羅馬帝國;西部以羅馬為中心,稱為西羅馬帝國由於帝國一分為二,東西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會之間也出現了裂痕。名義上,東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堡教廷是整個基督教世界的中心,但西部的羅馬教廷則常常自行其是。尤其到了公元5世紀,羅馬教廷將西部的教會一併納入自己的管轄之下,還自封羅馬大主教為教皇。這樣,基督教實際上已形成了兩個中心,即君士坦丁的宗主教(也稱「牧首」)和羅馬的教皇。
在公元7世紀之前,東西兩教會的關係至少在表面上還保持著平靜。但是,到了公元8世紀,關係就開始惡化了。促成關係惡化的原因,即歷史上有名的所謂「聖像破壞運動」。本來,基督教是從禁止偶像崇拜的猶太教演變而來的,所以最初也嚴禁崇拜偶像。但是,這種沒有偶像的一神教,在傳教時不免顯得抽像,信徒們心中沒有一個具體的崇拜對象。於是,後來的基督教傳教士為了有利於向底層民眾傳教,有時也為了美化教堂,便將基督、聖母、使徒和殉教聖者的畫像掛在教堂裡供信徒們朝拜。這樣久而久之就習以為常了,各地的教堂裡都充滿了畫像和塑像,而信徒們就對著這些畫像和塑像頂禮膜拜,其情供奉著聖像的夏特爾大教堂。
跟拜偶像的原始多神教無甚區別。這種拜偶像的習慣,在當時不僅受到伊斯蘭教徒的嘲笑和猶太教徒的攻擊,同時也遭到基督教內部某些派別如保羅派的反對,因為使徒保羅生前曾明確表示過,基督徒不應崇拜偶像。教會內部的這種矛盾,招來了當時東羅馬帝國皇帝利奧三世的干預。他決定支持保羅派,於是便於公元726年會同東羅馬元老院和東羅馬教會一起,頒布了一道「偶像崇拜禁令」,敕令所有基督教堂內即刻銷毀所有的畫像和塑像。但是,教會內部提倡偶像崇拜的一派卻煽動眾多信徒與皇帝對抗。當皇帝派出的執行官吏前去拆除偶像時,狂熱的偶像崇拜派基督徒便從四面八方湧來,與帝國軍隊發生衝突。而利奧三世執意要實行他的禁令,命令軍隊鎮壓。這樣,京城君士坦丁堡便整個地處於混亂之中。
京城動亂的消息傳到東地中海各地,那裡擁護偶像崇拜的基督徒便很快組成一支臨時軍隊,以「消滅基督的敵人」為口號,浩浩蕩蕩地向京城開來。他們在京城附近又與帝國軍隊相遇。一場混戰之後,這批烏合之眾固然為帝國軍隊所消滅,但那裡的教會卻仍然拒不執行禁令,並發起了一場所謂的「護像運動」。這樣,整個東羅馬帝國都陷入了混亂之中。再說西羅馬那邊,本來自封的羅馬教皇就跟君士坦丁堡不和,現在接到東邊來的一道禁令,要他們拆除教堂內所有的偶像,教皇當然不服。於是便採取了公然對抗的立場,一面向信徒們宣講東部教會的「反基督罪行」,一面又將執行皇帝命令的軍隊逐出意大利,並組織護教軍向君士坦丁堡開去。
皇帝利奧三世本想派一支強大的軍隊去意大利平亂,但由於東部也一片混亂,再加上伊斯蘭教徒乘虛而入,攻佔了小亞細亞的東羅馬領土,所以他的計劃根本不能實現,至多只能與西部抗衡而已。這種東西抗衡的局面,一直持續了100多年,其間關於「偶像崇拜」問題幾經反覆:利奧三世去世後,他的三個繼承者都遵奉著他的禁令,但是到了公元780年至797年期間,當時攝政的皇后伊勒娜轉而支持擁護聖像派,抗衡的局面有所緩和。可是繼伊勒娜之後執政的兩代皇帝又恢復利奧三世的禁令。接著,在公元843年,女皇狄奧多拉當政,她又中止了禁令,與西部教會妥協,並召開君士坦丁堡會議,恢復了聖像供奉。
這樣,關於偶像問題雖然告一段落,但東西兩邊教會分治的局面卻難以改變。這種局面又持續100多年。在這100多年間,東西兩邊教會間的差異變得越來越大。雖然雙方都承認同是基督的教會,但對教義的解釋卻有分歧。此外,當時東部教會使用的是希臘語,而西部教會使用的則是拉丁語。這種語言上的隔閡,也拉大了彼此間的距離。東西兩教會真正分道揚鑣,則是從公元1054年才開始的。1054年發生的那件事,史稱「色路拉裡烏分裂」。在此之前,君士坦丁堡的宗教主色路拉裡烏與羅馬教皇利奧九世之間就一直在爭奪全教會的領導權,關係已幾近破裂。
1054年,色路拉裡烏指控西部教會有背教規,用無酵麵餅作為聖餐禮上的聖體。於是,東西雙方又為聖餐禮上用的麵餅到底要不要發酵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教皇利奧九世派紅衣主教洪堡到君士坦丁堡去向色路拉裡烏當面說理,但遭到色路拉裡烏的冷落,於是洪堡就當即「絕罰」色路拉裡烏。所謂「絕罰」,原意為「斷絕往來」,但經基督教的特殊解釋,絕罰」又帶有處分性質,受此處分者被認為永不得進天堂。君士坦丁堡宗教主受羅馬教皇所派使臣的「絕罰」,當然不予理會,而且大怒,隨即召開宗教會議,宣佈「絕罰」羅馬教皇利奧九世。
小編覺得,既然兩邊的最高首領這樣相互「絕罰」,東西教會之間應該也就徹底斷絕了關係吧。就好比有人觸犯到你的底線,你還會和那個人繼續玩下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