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東征的時候,為何選擇在埃及建立城市?

亞歷山大東征的時候,為何選擇在埃及建立城市?

埃及歷史故事

亞歷山大東征的時候,為何選擇在埃及建立城市?

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突然去世,由於缺乏一個足以服眾的強有力的繼承人,原來橫跨歐亞非三洲的龐大帝國被他的繼承者們瓜分。他們延續了對東方征服之地的佔領,也就面臨著與亞歷山大同樣的難題,如何在異族的土地上鞏固他們的王朝統治,建立城市也就成了他們的選擇之一。繼承者熱衷於建城,顯然是受亞歷山大的影響。

一、卡山德

卡山德在繼承者中建城最早。根據著名的帕羅斯石碑推算,他在公元前316年最先建立了卡山德裡亞和帖薩洛尼卡。從城市名可以看出,卡山德只建立了一座以其本人命名的城市,很可能是有意將其作為自己的常駐地。根據狄奧多羅斯的記載這座新城不僅取代了原來的波提代亞,還兼併了帕列尼半島及其周邊的其他城市,包括奧林圖斯在內。

至於帖薩洛尼卡,卡山德自然是以其妻、腓力二世之女帖薩洛尼卡命名。作為馬其頓王位的覬覦者,他深知在建城一事上倣傚腓力和亞歷山大,並且用其妻之名命名,表示自己與阿吉德王室的聯繫,表明自己權力來源的合法性,能起到很好的宣傳效果。除此之外,同年卡山德還重建了被亞歷山大摧毀的底比斯(彼奧提亞),但有可能未對其重新命名。

除此之外,他還有可能在伊利裡亞建了一座安提帕特裡亞,紀念其父安提帕特。關於此城,李維稱其是一座「位於狹隘通道之上的防守堅固的城市」。假如李維的記載屬實,那麼它最有可能建於公元前314年,卡山德控制伊利裡亞之後。卡山德在伊利裡亞的開拓可以視為腓力二世以來馬其頓人向周邊地區開疆拓土的延續。從伊利裡亞在此後未對馬其頓構成實質威脅可見。建立諸如安提帕特裡亞這樣的據點,確實收到了成效。

雖然卡山德統治時間較短,但是其建城活動在繼承者之中顯然有明顯的示範作用,受其影響,呂西馬庫斯、安提柯以及塞琉古等人也都相繼建立了新城。

二、呂西馬庫斯

呂西馬庫斯的建城活動主要表現為兩種:其一,建立以自己或家族成員命名的城市。代表城市是色雷斯的呂西馬凱亞。這不僅是其建立的第一座城市,也是一座真正新建的城市。根據帕羅斯石碑所記,其建城時間為公元前309年。呂西馬庫斯之所以建立該城,很有可能與當時亞歷山大四世被害有關,呂西馬庫斯有意稱王建都,以此作為統治色雷斯地區的中心。

不少文獻史料提及該城位於色雷斯半島中部,距離普洛滂提斯的帕克提與馬拉斯灣的卡爾迪亞附近,在地理學家托勒密的地圖上,它位於Hexamilion,近代學者史密斯在《地名詞典》上採納了托勒密的觀點。然而,沃爾班克並不同意,在討論安條克三世重建呂西馬凱亞的時候,他引據阿庇安的記載「卡爾迪亞和呂西馬凱亞像大門一般扼守著進入查爾森尼半島的通道」,並指出「它應位於兩處入口之一的位置」。

雖然該城的精確位置至今尚未確定,但是毫無疑問它位於馬其頓通往色雷斯的必經之路上,其戰略意義自然也不容小覷。且該城靠近色雷斯腹地,阿庇安稱其為「抵禦色雷斯(部落)的屏障」。事實上,在呂西馬庫斯死後,這座城市最終也確實被色雷斯人所毀滅,也從側面證明了此說的可靠性。

但是,也有學者提出不一樣的意見:切利科夫並不認為這是建城的首要原因,「要撫平色雷斯人,任何內陸的城市都比呂西馬凱亞更合適,這座城市靠近海洋,可以看出呂西馬庫斯確實是在準備探索海洋,期望能從海上(向安提柯)發起襲擊。」

切利科夫的這種解釋是合情合理的:呂西馬庫斯在伊普蘇斯之戰以後才控制小亞細亞西部,後來新建的尼凱亞、改建的特洛亞的亞歷山大裡亞以及伊利昂原來皆屬安提柯的勢力範圍,這些城市距離呂西馬凱亞不遠,說明呂西馬凱亞也位於抵禦安提柯軍事威脅的前沿。除了呂西馬凱亞之外,他還有可能將港口淤塞的以弗所,遷至重建為阿爾西諾伊,以其妻命名;在色雷斯北部的黑海沿岸建立阿加托波利斯以其父命名。

值得一提的是,還有兩座城市雖然並非呂西馬庫斯直接建立,卻深受其影響:即埃托利亞人建立並獻給呂西馬庫斯夫婦的埃托利亞的呂西馬凱亞和克諾普的阿爾西諾伊。這種特殊的建城命名方式正反映了希臘化時期城市與國王關係的微妙之處。

另一方面,呂西馬庫斯還對原屬安提柯的希臘化城市予以改建並重新命名。他建立的城市並不多,卻有四座曾經是安提柯建立的,包括伊利昂,也可能是建立在安提柯的籌備基礎之上。

斯特拉波是這樣記載的:在他去世之後,呂西馬庫斯也特別關心這座城市(伊利昂)。他修建了一座神廟,圍繞城市修築了一道長約40斯塔德的城牆,把周邊損毀的古城居民移居到這座城市中來。同時,他也很關注亞歷山大裡亞城的建設,它先前曾是安提柯建立的安提柯尼亞,但它現在改了名字,因為他認為作為亞歷山大的繼承者,首先以亞歷山大名字命名城市是自己神聖的職責,然後才可以使用自己的名字建立城市。

從斯特拉波的記載中可知,呂西馬庫斯展開了一次大規模的居地兼併,還為這座城市建立了40斯塔德的城牆。推動他改建的動力除了抹滅敵對的安提柯的痕跡之外,很有可能還有宗教因素。至於他改建特洛亞的安提柯尼亞時以亞歷山大命名,則很可能與他此時發行亞歷山大錢幣的目的是一致的,即通過亞歷山大之名推行政治宣傳,標榜自己為亞歷山大的合法繼承者。

總體上看,除了色雷斯的呂西馬凱亞之外,其他的城市的軍事作用都不是很明顯。他所建的城市雖然大多為對已有城市的改建,但是不少城市在其去世之後仍保留著原有的名字與舊址。究其原因,切利科夫認為,呂西馬庫斯同樣也敗於塞琉古之手,其原因是「呂西馬庫斯不像安提柯樹敵多,遭人嫉恨」。另一方面,建城往往意味著政府和政權更迭,也是建城者在該地區確立統治的表現,然而,塞琉古王朝對呂西馬庫斯統治的舊地——小亞細亞西部控制力始終較弱,這也是塞琉古王朝未能對這些城市進行改造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托勒密王朝

托勒密新建的城市大多以托勒邁斯、貝列尼科和阿爾西諾伊等王室名或者菲洛特拉、費勒德爾菲亞這樣的稱號命名。從總體上看,托勒密王朝在建城分佈上呈海外與邊遠地區較多,埃及本土較少的特點。以往不少學者認為托勒密王朝所建城市中很少有真正新建的城市,沒有為推進城市化做出貢獻。在埃及本土,托勒密王朝確實可能只建了一座真正的希臘化城市,即底比斯的托勒邁斯。這很可能與埃及已經具備健全、有效的行政體系有關。在埃及本土引入城鎮體系不僅是不必要的,也有可能影響了國王對地方的直接控制。

然而,從海外建城情況來看,托勒密王朝卻頗有建樹,其主要建城區域有:昔蘭尼加、紅海沿岸、腓尼基和科厄勒敘利亞、小亞細亞沿岸、愛琴海諸島與塞浦路斯。

托勒密王朝建城活動除了具備一般希臘化國王的建城特點之外,還有著鮮明的個性。正如其他王朝,它也大多通過建城來應對亟待解決的統治難題。托勒密王朝早期積極與同期的其他希臘化國王爭奪東地中海沿岸的領地,幾乎波及一切所能觸及的區域,反映出他們有意爭取整個希臘化世界的霸權。

除了爭奪疆土之外,托勒密王朝還力圖通過建城實現以下三個目的:第一,控制海洋商路,保障海上交通;第二,建立強大的艦隊。只有控制小亞細亞沿岸及塞浦路斯等地才有能力取得造船的基本原材料;第三,招募新兵。在三大希臘化王國的政治版圖基本穩定之後,只有安提柯王朝可以較為容易地從馬其頓和希臘本土徵兵。埃及本土缺乏充足的希臘裔兵源,只有控制東地中海世界,才能源源不斷地補充人力資源。

埃及以外建城活動的活躍程度是托勒密王朝海外政策的風向標。從整個王朝的建城活動來看,托勒密二世最活躍。托勒密四世之後,漠視海外問題,開始往埃及本土收縮。托勒密四世去世之後,王朝開始面臨深重的危機。

托勒密二世在愛琴海島嶼、塞浦路斯島以及小亞細亞沿岸建立了十餘座港口城市,大多以其同父同母的姐姐兼妻子阿爾西諾伊命名。塞浦路斯是托勒密王朝除埃及之外控制時間最長的一個地區,托勒密一世初涉此地大約是公元前313年,薩拉米斯海戰之後一度被「圍城者」德米特裡所佔,最終又於公元前295年重新奪回。該島盛產木材和柏油,此二者都是造船必不可少的原材料。托勒密王朝欲插手小亞細亞與愛琴海事務也必經此地。

托勒密二世開始,商業利益也逐漸與軍事方面一樣成為王朝開拓疆土、建立據點的重要因素。在托勒密二世向紅海一線表現得尤其明顯。托勒密王朝在除了色雷斯的幾乎所有區域都建有據點。昔蘭尼加的第一個據點可能是托勒密一世建立的。一些學者認為托勒密王朝在腓尼基以南沿岸地區以及東面的約旦河谷建立據點就是為了拱衛科厄勒敘利亞。為了加強對科厄勒敘利亞的控制,與塞琉古王朝對抗,他們在該地的殖民建城活動也較活躍。

儘管波利比烏斯與托勒密王朝早期國王不在一個時代,但是他通過長時段的觀察,發現了積極海外政策是托勒密王朝的優點。「由於將手伸得如此之長,而且有那麼多小君長作為屏障,他們完全不必擔心埃及領土的安全。正因為如此,他們自然關注海外事務」,出於經濟利益向紅海開拓。

總結

國王主導建城是這一時期建城活動最突出的特點,這種現象在東征開始之前就已由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和作為王子的亞歷山大率先嘗試,在近東地區也有過先例,埃及十八王朝的法老埃赫那吞和波斯的居魯士大帝都曾經建立過以他們命名的城市。然而,從亞歷山大大帝在埃及建立第一座亞歷山大裡亞開始,這種建城方式在地跨歐亞非三洲的整個希臘化世界流行開來,這與馬其頓人面臨的嚴峻統治形勢有關,與近東地區複雜的地理環境以及多都城制的傳統都有關聯。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埃及歷史故事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