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往事:“逼上梁山”的獨立戰爭

美國往事:“逼上梁山”的獨立戰爭

美國歷史故事

美國往事:“逼上梁山”的獨立戰爭

1774年9月初,北美各個殖民地代表在費城舉行了第一屆大陸會議,會上,著名演說家帕特裡克·享利第一次喊出了「我們都是美國人」的口號。

面對殖民地民眾的武裝反抗,英王喬治三世(1760~1820年在位)態度強硬。他召集群臣,聲言「鎮壓反叛者,沒有別的選擇」。

這無異於火上澆油。

留戀還是決裂?

1773年12月波士頓傾茶案發生時,殖民地官方的反應是矛盾的。傳奇政治家和發明家本傑明·富蘭克林,那會兒是北美殖民地之一賓夕法尼亞州駐倫敦的代表,他一度聲稱傾茶事件是暴力非法行為,波士頓當局應當對貨物被損的船主予以賠償。而以商人為主的不少北美民眾,也對這種「過激」行為不以為然。

對此,波士頓傾茶案領頭人塞繆爾·亞當斯批評說:「富蘭克林也許是位優秀的哲學家,但他卻是一位無能的政治家。」

1775年5月,第二屆大陸會議通過了兩份決議,一份是由托馬斯·傑弗遜(後為美國第三任總統)和約翰·迪金森(來自賓夕法尼亞州的溫和派大陸會議代表)聯合起草的《關於拿起武器的原因和必要性的公告》,宣佈對英備戰;另一份還是由約翰·迪金森起草,名為《橄欖枝請願書》,仍然再次請求英王的諒解,表達了對喬治三世的效忠。

在大陸會議上明確主張獨立的人,直到此時仍寥寥無幾,據估計只有不過五人。而包括喬治·華盛頓在內的多數代表,一方面想維護殖民地人民的權利,一方面又留戀宗主國,仍然希望這場衝突能夠和解。

在1775~1776年戰爭處於「群眾起義」階段時,揭竿而起的北美民眾並非都是為爭取獨立,只是希望在大英帝國中享有與英國本土居民一樣的權利。

然而,當母國以強硬態度試圖鎮壓殖民地民眾的抗議、並繼續通過一些法令削弱殖民地的自治時,殖民地民眾激烈反彈,政治意識上也逐漸出現了逆轉。

一個日益成熟的殖民地社會,與急於強調其宗主權力的母國之間,衝突日益難以調和,它導致了從1765年北美殖民地對英國議會統治權的抗議,到1775年殖民地民眾直接武裝反叛的急劇演變。

拒絕騎牆派

1775年6月17日,喬治·華盛頓應大陸會議之請,披上了大陸軍總司令的戰袍,在波士頓城外打響邦克山戰役,殖民地匯成一個整體,走上了有組織武裝對抗英國的道路。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身處漩渦中者要重新選邊站隊,必然經歷人性的掙扎和人心的煎熬。戰事升級後,大陸會議提出:殖民地各州所有體格健壯的男性公民,均須應徵為民兵。這使北美移民在政治態度上沒有了模糊空間,或者為北美而戰,或者加入親英陣營,不可能做騎牆的中間派。

生逢亂世,20世紀大部分時間裡中國人屢屢經歷的心靈之痛,也在當時的北美上演,親人、朋友之間疏遠、對立,乃至反目成仇,是一件平常事。

比如,富蘭克林的私生子威廉是新澤西州的英國皇家總督,他在獨立戰爭爆發後站在了大英帝國一邊,這迫使其父不得不從遺囑中刪去了他的名字。費爾法克斯爵士本是華盛頓的朋友,他不願與母國一刀兩斷,選擇去了英國,自此與華盛頓再無來往。一位名叫約翰·史蒂文森的親英分子,因為拒絕在一份支持叛亂的宣言上簽名,被他的鄰人用繩子勒在脖子上拖著穿過了美國東海岸最長的河流薩斯奎哈納河。弗吉尼亞一位種植園主查爾斯·林奇自行組建治安維持法庭,對親英分子施以鞭罰私刑。

至於各殖民地民間動用私刑,處死親英分子並沒收其家產的情況,更是時有發生。

自由是寶貴的,但它是爭來的,需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心靈和肉體的創痛與毀滅,往往難以避免。分享到: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美國歷史故事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