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隊長成長:從戰爭英雄到“美國夢”堅守者
20世紀30年代的紐約,政客、藝術家、演員和詩人都匯聚在此,來尋找屬於自己的美國夢,其中就包括了Joe Simon和Jack Kirby。
Joe Simon和Jack Kirby在創作美國隊長
美國隊長漫畫的誕生
1940年,來自羅切斯特市的兼職漫畫家Joe Simon遇到了剛剛搬到布魯克林的同行Jack Kirby。互相欣賞彼此作品的同時,兩人驚喜地發現了不少共同點:同為猶太移民後裔,喜愛剛剛開始流行的超級英雄故事,掙錢太少所以兼職畫漫畫,而且都有一個當裁縫的爸爸! Jack Kirby個子不高但身強體壯,在貧窮混亂的曼哈頓下東區度過的童年使他成長為一名鬥士,愛打抱不平,看不慣欺負人。而Joe Simon則在紐約州羅切斯特市的貧民區長大,瘦弱的他時常因為種族衝突而挨欺負。Jack精通繪畫,而Joe有著靈敏的商業頭腦。
在美國,與他們同樣的移民後裔也在社會各個領域遭受著貧窮,失業,教育就業機會不均等的不公平待遇。兩位在紐約尋夢的年輕人一拍即合,決定創作一個融合自身經歷與感受的超級美國英雄,讓他站出來對抗肆虐的納粹,實現自己的美國夢。
《美國隊長》中瘦弱的Steve Rogers
於是,斯蒂夫·羅傑斯(Steve Rogers),一個出生在布魯克林貧窮愛爾蘭移民家庭的瘦弱男生出現了。父母早逝,生病,成長於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羅傑斯孱弱得不滿足徵兵資格,平時僅以繪畫為生。但是羅傑斯崇尚正義,有一顆博愛而又愛國的赤子之心。後通過萊因斯坦教授的重生計劃,使用了「超級戰士精華」,孱弱的身體得以改造成完美的格鬥體格。他與好友巴基遠赴歐洲,拳打希特勒,成為了國民英雄——美國隊長。
漫威第一本美國隊長漫畫
戰爭中的英雄
《美國隊長》第一期漫畫一經面市,就引發轟動,迅速賣出了一百萬冊,同時也引發了巨大的爭議。由於當時美國並未真正加入二戰,有些讀者認為美隊拳打希特勒的情節振奮人心,而有些人則認為這是在煽動戰爭。紐約的納粹黨甚至寫信威脅兩位作者的人身安全。
直到幾個月後,日本襲擊了珍珠港,美國正式參戰。關於美國隊長的爭議驟然而止,美隊成為了一個全民反抗暴政的符號,象徵了美國人民的一種共同信仰與共同經驗。年輕的讀者甚至會幻想成為美國隊長,為國效力。
戰後的困局
超級英雄在戰爭中為了勝利而奮戰,可戰爭一結束,人們渴望回歸到正常的生活,於是對超級戰士的熱情也隨著戰爭的勝利,敵人的敗北而褪去了。這時的人們更喜歡閱讀更為感性的題材:愛情故事,犯罪漫畫,恐怖小說,外星人,科幻小說在流行文化中開始佔據一席之地。隨著電視的普及,家庭娛樂方式被電視節目所佔據,讀書的人越來越少。1954年,參議院在田納西州舉行了一場聽證會,試圖確認漫畫對青少年違法行為的影響。此後一部部漫畫逐漸停止出版。逐漸拉開序幕的冷戰並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戰爭,人們甚至認為,世界再也不需要超級英雄。
美國隊長的歸來
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I have a dream」, 肯尼迪遇刺,太空競賽,登月成功,越南戰爭等等複雜的社會背景下,卻激發了美國文化上的無限潛能。同時人們因為社會變化太快而感到迷惘。
Stan Lee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復活美隊。美隊的思維與行事風格還保持在二戰前與戰爭中的方式,卻不知這世界早已滄海桑田風雲變幻。Stan Lee與Jack Kirby合作,試圖通過這樣一個舊時代的愛國英雄來審視當下的社會,並為這個國家探索一種更好的可能性。美國隊長的人物形象也變得更為飽滿和複雜。
Stan Lee對歸來的美隊的定義是:他是一個沒有超能力的超級英雄。他不會飛,不會隱身,不會變身,他只是憑借自己的能力把事情做得比任何人都好的普通人,他代表的是一種可能的精神,是平凡美國人身上最好的一面。
只剩下堅守的「美國夢」
戰後的社會巨變使美國隊長陷入了深深的迷茫,無論是對於他自己,對於他服務的政府,還是對於這個國家。「這裡曾經是個非常好的國家,我不懂是哪裡出了問題」。漫畫中,他甚至因為「水門事件」而對政府深感失望,辭去美國隊長對身份。此時的美隊,如同生活在當時的每個普通美國人或退伍老兵,失望、迷茫,從小堅信的價值觀無法融入這個愈發複雜無序的社會,沒有人知道為什麼,只是一切都變了。
當每個初衷都會慢慢變味,政府、機構、組織形跡不得不令人懷疑,美國隊長能夠信任和堅守的,就只有他的「美國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