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封鎖制度讓拿破侖的法蘭西第一帝國最終崩潰
英國與法國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對老冤家。自1066年諾曼征服之後,英法兩國就開始了漫長而持續的衝突,其中還包括一場始於1337年、終於1453年的長達一百多年的戰爭,史稱「英法百年戰爭」。英法衝突從對領地的爭奪開始,隨著歷史進程發展到歐洲爭霸,再發展到全球爭霸,可謂精彩紛呈。耶拿戰役後,拿破侖征服德意志全境,取締了神聖羅馬帝國。1806年11月21日,征服者拿破侖在柏林發佈敕令,宣佈對英國進行大陸封鎖。那麼,拿破侖為什麼要封鎖英國?封鎖的效果如何?最終,英法兩國誰笑到了最後呢?本期檔案揭秘,李涵為您講述:導致法蘭西第一帝國崩潰的大陸封鎖制度。
英國是一個島國,與歐洲大陸相隔一條英吉利海峽,在歷史上,英國相對邊緣化。法國則是歐洲大國。古羅馬帝國覆滅以後,法國即成為歐洲最重要的國家,被認為是古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巴黎是公認的歐洲首都。
隨著歷史的發展,拓殖運動轟轟烈烈地展開,英國根據自己島國的特點,將觸角伸向了廣闊的海洋,進行全球殖民,尤其工業革命開始後,英國國力迅速膨脹,成為當時世界最發達的國家,甚至曾擁有「日不落帝國」的稱號。法國的海洋力量遠不如英國,在英法爭霸中,法國的征服也就更注重大陸。
英國是率先進行農業革命的國家,大約在18世紀圈地運動導致英國農業生產模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而法國的農業變革時期晚了約50年。
緊接著英國農業革命後,又出現了工業革命,從18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不過20年左右的時間,英國即邁進了工業化時代,形成以棉紡織業、鋼鐵、煤炭為主的三大工業支柱,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而法國的工業革命比英國又晚了半個世紀。
到法國大革命爆發時,英法,尤其是英國的資本主義經營方式已經比較成熟。法國大革命卻遭到歐洲以英國為首的大多數國家反對,英國組織參加了多次反法同盟與法國進行對抗,但多數以失敗告終。
拿破侖登基之後,在這位專制君主的統治下,法國的野心急劇膨脹,開始了全球征服。尤其拿破侖統治的前十年,取得了輝煌戰績,幾乎統治了整個歐洲,英國是不多的幾個沒有被拿破侖佔領的歐洲國家。
為了徹底戰勝英國這個宿敵,拿破侖竭盡一切手段試圖攻入英國本土,但效果始終不佳,尤其在1805年10月21日的特拉法加海戰中,法國和西班牙聯合艦隊被英國艦隊殲滅,拿破侖入侵英國的希望徹底破滅。
在英國率先實行產業革命後,在經濟上與世界各國相比,具有無可匹敵的優勢,尤其在工業製成品上遙遙領先世界各國,產品深得廣大用戶青睞——當時的主要消費群體是歐洲各國的貴族以及上流人士構成。但英國是一個島國,處在歐洲的邊緣,土地面積狹小,資源有限,不僅生產性資料木材、煤炭、鐵需要大量進口,在工業革命後,農業土地萎縮,糧食也依賴進口,這樣貿易就成為英國經濟的重要命脈。沒有國際貿易,沒有大量生產生活資料的進口,英國的產業就無法維持。拿破侖正是看清楚了這點,才企圖通過大陸封鎖對英國進行圍剿。
拿破侖以為通過封鎖手段就能扼殺英國經濟,不戰而屈人之兵,卻沒有料到,自由貿易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可以為上流社會不同身份的人帶來巨額利益,他以封鎖手段強行斬斷這條利益鏈,引起歐洲社會各個階層的強烈不滿也就不奇怪了。而且,發展國家力量的根本出路在於順應世界發展大勢,致力發展本國經濟,但拿破侖卻打算以窮兵黷武的方式來實現自己的帝國夢想。
要從經濟上摧毀英國,就必須要在陸地上取得全面勝利,這樣才能完全中斷英國與歐洲大陸的貿易往來。因此,拿破侖的歐洲征服是與大陸封鎖制度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大陸封鎖必然是一個需要拿破侖付出昂貴代價的制度——他的歐洲戰線太長了,而且從根本上破壞了自由貿易的基本原則,拿破侖儘管有武力征服的天才、有傑出的軍事才能,但他這種征服性和破壞性的戰爭行為是否會得到歐洲統治者、貴族和人民的支持呢?
1806年11月21日拿破侖頒布的柏林敕令宣佈:「大不列顛諸島處於被封鎖狀態」,不過此時法國尚未征服歐洲全境,波羅的海沿岸和伊利亞半島均不在他控制中。到1807年拿破侖粉碎第四次反法同盟,於7月7日和9日,經過威逼和利誘,分別與俄國和普魯士簽訂提爾希特條約,規定兩國必須加入大陸封鎖體系,同時還將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伊利亞半島全部納入封鎖體系。隨後,拿破侖又對大陸封鎖體系的薄弱環節進行了補充,連續頒布楓丹白露敕令和兩道米蘭敕令。到1811年,大陸封鎖制度已經如水桶般將英國經濟基本禁錮起來。
法國的封鎖對英國經濟構成了致命威脅,受到嚴密封鎖的英國當然不甘心坐以待斃,英國想盡一切辦法對大陸封鎖制度予以反擊。
同時,英國還頒布了一系列的「樞密院令」,主要內容是沒收執行柏林敕令的中立國船隻;對往來敵國的中立國船隻指定在英國港口卸貨;繳納高額關稅;領取特許證;禁止向法國運輸某些產品等等。英國的這些應對措施,主要是為吸引中立國的對外貿易,利用中立國船隻開展自己的貿易。
但隨著法國楓丹白露敕令和米蘭敕令的頒布,英國的對應措施已經顯得力不從心了,貿易額大幅度下降,歐洲市場的貿易基本喪失。
儘管英國受到大陸市場的嚴厲壓制,但由於擁有強大的制海權,牢牢控制著海上主動權,於是英國加緊了對海外殖民地的掠奪,奪取了諸多法屬殖民地,以彌補在大陸貿易上的損失,法國對此則鞭長莫及,無能為力。在這種狀況下,英國的出口貿易竟然逆勢增長,出口總值從1805年的4820萬英鎊上升到1810年的6100萬英鎊。
大陸封鎖實際也是貿易保護主義的一種極端形式,受到保護的法國工業由此得到一定的利益,如冶煉製造工業、棉紡織工業、生鐵產量比大革命前翻了一番,還帶動了新興工業的發展,對外貿易由1803年的8300萬法郎的逆差,變成了1809年的4300萬法郎的順差。
此時的法國還沒有完成從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國民收入的主要來源還是農業收入,而且歐洲其他國家的工業化水平更差。大陸封鎖導致了各國的農產品市場的喪失,同時還導致了部分需要依賴進口的原材料工業萎縮。如棉紡織工業由迅速擴張又變成迅速衰落,到1811年,法國的1700個紡織企業中只有300多個能繼續開工,其餘企業只能使用替代原材料才能開工。
拿破侖為此不得不採取一些變通手段,增加原材料的進口數量,這就給英國貿易有了可乘之機。由於法國工業產品不論在價格上還是產品的品質上,競爭力都比不上英國產品,大陸封鎖後的法國產品並非英國產品的理想替代品,因此,各個國家很難真心實意地抵制英國產品,走私現象十分嚴重。
在此情況下,拿破侖還將法國因大陸封鎖造成的損失轉嫁給其他國家。拿破侖有一個核心理念:法國高於一切。作為一個君主,忠於自己的國家,維護國家利益,原本無可厚非,但如果將自己的利益凌駕於其他國家之上,而且是通過強制性武力手段加以實現的,這些國家必然懷有強烈的被壓迫感,雖然一時無力反抗,但內心的憤怒是可想而知的。拿破侖對這些國家採取的措施十分苛刻,為確保法國產品銷售,他禁止各個國家之間相互輸入工業品,強迫各國接受對法國實施優惠關稅。
對此,拿破侖的弟弟、被任命為荷蘭國王的路易波拿巴也表示了嚴重不滿。他於1810年3月23日給這個十分專制的哥哥寫了一封信,信中說:「如果你希望鞏固法國的現狀、獲得海上利益、打敗英國,依靠封鎖之類的手段是達不到這些目標的。靠毀滅你親手創建的王國、削弱各個盟國、蔑視各國最神聖的各項權利以及國際公法首要的各項原則也是達不到目的的。相反的,你應該使他們成為法國的朋友,鞏固和增強你的各盟國直至能像親兄弟般地依靠他們。毀滅荷蘭遠不是襲擊英國的辦法,反倒會因為工業和財富全都逃到英國而更加增強其力量。」
路易波拿巴的信不僅言真意切,而且還給哥哥提出了具體的建議:「襲擊英國的方法實際有三個,即:使愛爾蘭脫離英國,佔領東印度群島,或者實地進犯。後兩種力量最為有效,但沒有海軍是實行不了的。使我吃驚的是第一種方法竟那麼輕易地放棄了。按照優惠條件獲得和平比損害本國和友邦以圖造成敵國更大的傷害要可靠。」意思是說,拿破侖採用的政策根本是一條損人不利己、行不通的政策。但弟弟的好言勸說,非但沒有說服剛愎自用的拿破侖,拿破侖還回信嚴厲指責弟弟「無藥可救」,接著率兵進攻荷蘭,嚇得弟弟棄國出逃。拿破侖於是將荷蘭併入了法國。
大陸封鎖制度雖然給歐洲各國帶來一定的利益,但遠遠抵不上付出的代價。封鎖還導致除服裝、食品以外的咖啡、可可、糖、胡椒等其他日用消費品價格猛漲,因為這些日用消費品的原料均來自海外。到1811年左右,歐洲各國的經濟開始嚴重凋敝。
歐洲各國在農產品失去銷路,貿易又受到法國的嚴重盤剝和限制,對法國駐軍的供養以及物價飛漲等幾大問題的共同影響下,各國財源枯竭、財政幾近破產,歐洲人的共同敵人看似是英國,實際是拿破侖。
當拿破侖的大陸封鎖制度在西班牙強制推行的時候,西班牙人則用起義來作為對拿破侖的回答。
西班牙盛產一種優質羊毛,它是西班牙最主要的財政來源,牧羊業是西班牙的經濟命脈,而西班牙的主要貿易對象就是英國,失去英國這個客戶,西班牙的經濟將遭到毀滅性打擊。此外,西班牙的海上力量也遠不如英國,得罪英國就意味著將失去大量的海外殖民地,因此,西班牙很難接受拿破侖的封鎖政策,並於1806年6月爆發了反對拿破侖的起義。
由於軍事實力懸殊,西班牙人根本不是拿破侖的對手,也就無法阻擋大陸封鎖制度的實施。但重要的是,此起彼伏的起義拖住了拿破侖的軍隊,使拿破侖不得不總處於兩線作戰、三線作戰的境地,疲於奔命,這就給普魯士、俄羅斯這些與法國貌合神離的國家有了糾集力量反對拿破侖的機會,同時還給英國提供了一個通向大陸的通道,英國商品源源不斷地從這個缺口湧進歐洲大陸市場。
經久不息的西班牙人起義,使歐洲國家不時有機會起來反抗拿破侖,1809年5月爆發了在英國威靈頓公爵指揮下的西班牙戰爭,同年又爆發了法奧戰爭,而俄羅斯則在拿破侖雙線作戰時趁機搗亂,四處掠地。對此,拿破侖長歎:「正是西班牙這個膿瘡把我毀了。」當法俄戰爭爆發時,不僅是大陸封鎖制度的崩潰,同時也是拿破侖崩潰的開始。
俄羅斯是英國糧食、工業原料等商品的主要供應國,且俄羅斯海岸線漫長,沒有俄羅斯的參與,大陸封鎖制度就很難成功。拿破侖通過威逼利誘等各種手段,於1807年7月把俄羅斯拖進了這個制度框架裡。俄國的加入給英國以沉重打擊,但對俄羅斯經濟也產生了嚴重損害。
雖然俄國於1807年加入了大陸封鎖制度,但自己的利益訴求經常遭到拿破侖的拒絕,兩國齟齬不斷,如波蘭被瓜分後,俄羅斯堅決反對波蘭復國,拿破侖卻建立了一個波蘭大公國作為提防俄羅斯的前沿陣地;俄羅斯企圖控制德意志的部分領土,結果卻被法國佔領;俄羅斯想佔領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的願望也被拿破侖拒絕。因此,俄國在加入大陸封鎖僅一年後,即開始違反這一制度,到1811年1月又開始實行新的與中立國貿易的規定,使幾乎陷於絕境的英國起死回生,由此,大陸封鎖制度實質上已經破產。
1812年6月,拿破侖決定發動法俄戰爭,以武力征服俄國的方式強迫其參加大陸封鎖,進而達到迫使英國投降的目的。
但戰爭一旦爆發,法俄之間的關係就由同盟國變成了敵對國,意味著俄國可以不再遵守與法國的條約,大陸封鎖制度也就等於失去了作用。法俄戰爭不僅意味著大陸封鎖制度的失敗,更意味著拿破侖統治的失敗。當拿破侖輸掉這場戰爭的時候,也就輸掉了他執政以來的全部苦心經營。
隨後,普魯士於1813年3月16日正式向法國宣戰,在形勢明顯不利於拿破侖的情況下,這個不可一世的專制君主竟然還一味地想強制推行大陸封鎖制度,使得奧地利在權衡利弊之後也倒向反法陣營,在萊比錫會戰中,拿破侖再遭重創。1814年4月6日,拿破侖被迫在楓丹白露退位,法蘭西第一帝國的帷幕就此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