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比倫建築成就 古巴比倫神話傳說
發源於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文明,不僅留下了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古巴比倫空中花園,還有《漢謨拉比法典》、楔形文字等古老的文明。巴比倫是「神之門」的意思,古巴比倫文明雖然已經離去,但它留下的文明仍然可以帶我們穿越時空去領略當時的輝煌。
古巴比倫建築成就
巴比倫第一王朝的第六代國王(公元前1792--1750年在位),自稱「月神的後裔」,是古巴比倫最偉大的國王。為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漢謨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稱《漢謨拉比法典》。《漢謨拉比法典》被記錄在一根石柱之上,這是它能夠流傳至今的一個重要原因。法典囊括了政治、宗教、經濟等多個領域,以至於對於婚姻問題都涵蓋其中,充分的表明了當時社會的發展狀況。所以說它是世界上現存的古代第一部體系比較完備的關於皇權天授的法典,是古巴比倫留給世界文明的重要文化遺產。也是人類文化進步的重要標誌,預示著古代的人們又向前邁了一大步。
公元前1595年,赫梯國王穆爾西利斯一世攻佔並掃蕩了巴比倫城,馬爾杜克神像也被掠走,但是赫梯軍隊由於國內的宮廷政變而迅速撤離,不久喀西特人(或譯為加喜特人)佔領了這裡建立了喀西特巴比倫王國,史稱「巴比倫第三王朝」。
幼發拉底河自北向南縱貫全城,古巴比倫城內的主要建築埃薩吉納大廟及所屬的埃特梅蘭基塔廟,高達91米,埃特梅蘭基塔廟的座每邊長91.4米,埃特梅蘭基塔廟上有7層。據說,這就是《聖經》創世紀中耶和華變亂語言,致使人們未能造成通天的巴別塔。
古巴比倫城內古建築精華之一的「女神門」,高12米、寬近20米,門牆鑲嵌著形象生動的釉彩動物圖案,還有被稱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空中花園」,人與獅子搏鬥的石刻雕像也引人注目。
古巴比倫城
垣古巴比倫城垣雄偉、宮殿壯麗,充分顯示了古代兩河流域的建築水平。尼布甲尼撒二世對巴比倫城進行入大規模建設。巴比倫城以兩道圍牆圍繞.外牆以外,還有一道注滿了水的壕溝及一道土堤,城內的主幹道中央以白色及玫瑰色石板鋪成,另城有八個城門,直到100多年後,希臘歷史學家,被稱為「歷史之父」的希羅多德來到巴比倫城時,仍稱它為世界上最壯麗的城市。
幼發拉底河自北向南縱貫全城,城內的主要建築埃薩吉納大廟及所屬的埃特梅蘭基塔廟,高達91米,基座每邊長91.4米,上有7層,每層都以不同色彩的釉磚砌成,塔頂有一座用釉磚建成、供奉瑪克篤克神金像的神廟。據說這就是《聖經》中耶和華變亂人們的語言,致使人們未能造成通天的巴別塔。還有被稱為世界七大奇跡的「空中花園」,引人注目的人與獅子搏鬥的石刻雕像。
巴別塔
巴別塔,或稱巴比倫塔、通天塔。在希伯來語中,「巴別」是「變亂」的意思,於是這座塔就稱作「巴別塔」。此故事試圖為世上出現不同語言和種族提供解釋。如今,「巴別塔」又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尤其在語言翻譯領域,人們常用攀登「巴別塔」來形容某人向語言翻譯領域中的困難發出挑戰,不畏艱險,勇敢攀登學術領域高峰之意。
古巴比倫神話傳說
著名史詩《埃努瑪·埃立什》(又稱《詠世界創造》)主要彙集了蘇美爾民族的創世思想,著重歌頌地神埃阿之子、主神瑪爾都克的事跡。這首詩約一千行,成書於約公元前十五、十四世紀,後經學者從七塊泥板中考據整理出來,故又稱「七塊創世泥板」,它是歷史上最早關於創世神話的題材之一。
這個神話故事是巴比倫文學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它不僅表現了巴比倫人對創世、人類起源問題的關心,對自然的崇拜,也反映了兩河流域國家政治的統一,宗教由多神教向一神教的轉變,還表明巴比倫社會從母權制向父權制的過渡,原始社會向奴隸制轉變的歷史進程。在詩中,提亞瑪特代表了陰性世界,她不滿眾神的強大,欲懲治諸神,代表陽性世界的埃阿神不畏先輩的威力,先斬後奏,奪取王位。埃阿之子瑪爾都克繼承父業,成為陽性世界的首領,他勇猛頑強,不屈不撓,經過殊死搏鬥,終於戰勝神母提亞瑪特,體現了男性的剛強和偉大。這個故事與古希臘神話中地母蓋亞和眾神之主宙斯的故事有些相似,它表現了歷史在不斷向前邁進的過程,反映了巴比倫王國在兩河流域不斷統一強大的現實,以及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和王權神授的宗教觀念。
巴比倫最初不過是幼發拉底河邊的一個不知名的小城市。在阿卡德人的一塊碑文中,列舉了許多被征服的城市,其中就有巴比倫的名字。在公元前2200年左右,來自敘利亞草原的另一支閃族阿摩利人攻佔這座小城,建立了國家。驍勇善戰,爭強尚武的阿摩利人以此為中心,南征北討,四處征戰,最終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巴比倫國,歷史上稱之為「古巴比倫王國」。阿摩利人也因此被稱為巴比倫人。巴比倫人繼承了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的文明成果,並發揚光大,把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發展到了頂峰。人們喜歡用「巴比倫」三個字來概括古代兩河流域文明,足以表明巴比倫文明所創造的輝煌業績和對世人所具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