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德國損失慘重,為什麼能快速的涅槃重生?
很多人都不瞭解德國,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德國法西斯頭子希特勒曾經說,如果他的軍隊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那麼他本人和整個德國都將陷入無盡的深淵。這句話確實沒有說錯,二戰失敗後的德國,幾乎成了一片廢墟。
作為歐洲主戰場,德國大量衝在前線的士兵死去,這使得整個德國的青壯年男性數量急劇下降,只留下些老弱病殘婦,而戰爭帶來的破壞還遠不止此。勞動力減少的同時,各類建築,包括工廠、房屋等在內都毀於一旦,甚至連政府所在地都成了一堆磚石瓦礫。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被戰爭毀滅得幾乎無處下腳的國家,卻能在戰後取得飛速發展,使經濟快速恢復到了戰前甚至超過戰前的水平。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美國援助——馬歇爾計劃
1945年5月9日,德國簽署了投降書,1945年9月2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戰後的德國,經濟水平急劇倒退,受戰爭影響,勞動力大幅度減少,絕大多數工廠被夷為平地,國內也因戰爭負債纍纍,失業、飢餓、無家可歸縈繞在每個德國人心中,戰爭帶來的傷害與恐懼像魔鬼一樣,緊緊勒著他們的脖頸,讓他們喘不過氣來。
「柏林什麼也沒剩下,沒有住宅,沒有商店,沒有運輸,沒有政府建築物,柏林如今只是一個碎磚破瓦堆積的地方。」這是當時德國的真實寫照。
而不止德國,幾乎整個歐洲都是差不多的情況,只是相較於德國,可能會好上一些,但也只是一些。戰後的五六年時間,整個歐洲仍然沒能從戰爭的陰影中緩過勁兒來。面對這樣的情況,出於擔憂資本主義力量減弱,社會主義力量增強,從而影響自身稱霸全球,美國展開了一場對歐洲的救援計劃——馬歇爾計劃。
正是因為這個計劃,德國才能從戰後的打擊中盡快恢復過來。
馬歇爾計劃啟動後,美國開始向西歐各國提供援助,包括資金、物資、技術等等,而1961年成立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也是推動該計劃實施的一重要手段。這項計劃前後耗時四年之久,共計援助131.5億美元。
由於美國的援助,德國擁有了資金,可以重建廢墟,可以保證百姓的食物供應,也才可以一步一步逃出戰爭的深淵。
德國政府的努力
內外因辯證原理曾指出,事物的內部矛盾,也就是內因,是事物自身運動的源泉和動力,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說,一件事物的發展變化,最根本的還是取決於它自身,而不是外部的因素,放在咱們這裡也是如此。
德國之所以能取得飛速的發展,從戰爭的打擊中走出來,還是因為它自身的努力,最明顯的就是德國政府的努力,美國的援助計劃確實重要,但絕對不是根本動力。
美國政府向德國提供了資金、物資、技術等的支持,要是德國政府沒有將這些東西運用好,或者說根本不去運用,那德國肯定不會那麼快就擺脫戰爭的陰影,也不會是如今這樣的局面。
戰後的德國改變了從前的經濟政策,根據國內外狀況,建立了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即社會市場經濟制度。這種模式,是將宏觀調控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方式,既不會過於讓國家控制經濟發展,也不會任由經濟發展至壟斷,實施多種所有制共存的辦法,保證經濟發展活力的同時又使經濟發展有規則有秩序。
除此之外,德國政府也十分重視教育。今天的中國也一直在強調這個東西,那就是「科教興國」。想要讓國家獲得長久地持續地發展,就不能只看見眼前的利益和成就,而要將目光放長遠,將注意力放在下一代,放在未來。當時的德國政府就看見了這一點。
學校教育和職業教育是德國教育發展的兩個重要部分,前者為國家發展培養了高素質的全方位人才,後者則為國家工業復興與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勞動力,成為其「經濟奇跡」的「秘密武器」。
科技方面,德國政府投入大量資金,積極引進它國先進技術,進行學習,同時自己也進行研究,創造新的技術和設備。
正是因為政府的宏觀調控和政策措施,正是因為德國政府擔起了它戰後應有的責任,德國才能在戰後短時間內恢復,發展,甚至遠遠超過歐洲其它國家。
除了政府的努力以外,德國人民的努力也不可忽視。正是因為有在工廠前線奮鬥的工人,有在後方進行學習、科研的人員,有無數為了德國復興而不懈奮鬥的百姓,德國的經濟才能快速恢復,才能成為歐洲經濟發展乃至世界經濟發展的奇跡。
涅槃重生
戰後德國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所取得的成果是令世界矚目的,然而,對於這背後的艱辛與努力我們也不能忽視。一個國家,花費短短十幾年的時間,就從一個幾乎全國挨餓,經濟體系完全崩塌的泥沼中掙脫出來,成為歐洲經濟發展的領頭羊,這背後所付出的努力與汗水,值得我們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