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芙

英國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芙

英國歷史故事

英國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芙

弗吉尼亞·伍爾芙(Virginia Woolf,或譯弗吉尼亞·伍爾夫,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英國女作家,被譽為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先鋒。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她是倫敦文學界的核心人物,同時也是布盧姆茨伯裡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員之一。最知名的小說包括《戴洛維夫人》(Mrs. Dalloway)、《燈塔行》(To the Lighthouse)、《雅各的房間》(Jakob's Room)。

弗吉尼亞·伍爾芙(Virginia Woolf?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 英國女作家,批判家,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人物之一。《牆上的斑點》是她第一篇典型的意識流作品。(被認為是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先鋒之一。

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伍爾芙是倫敦文學界的核心人物,她同時也是布盧姆茨伯裡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員之一。其最知名的小說包括《戴洛維夫人》(Mrs. Dalloway?)、《燈塔行》(To the Lighthouse?)、《雅各的房間》(Jakob's Room?)。複雜的家庭背景,這個9口之家、兩群年齡與性格不合的子女經常發生一些矛盾與衝突。而伍爾芙同母異父的兩位兄長對她的傷害給她留下了永久的精神創傷。 1895年母親去世之後,她第一次精神崩潰。後來她在自傳《存在的瞬間》(Moments of Being?)中道出她和姐姐瓦內薩·貝爾(Vanessa Bell?)曾遭受同母異父的哥哥喬治和傑瑞德·杜克沃斯(Gerald Duckworth?)的性侵犯。昆汀貝爾認為,弗吉尼婭的神經錯亂和自殺前的幻聽,和弗吉尼亞少女時期遭受的精神創傷導致無法癒合的傷口有關。事實上,弗吉尼亞成人後非常厭惡性生活,更不願生兒育女,對於同性的依戀甚至一度成為她感情世界裡的重心。誠然對於布魯姆斯伯裡文化圈裡複雜多變的情感關係,並不能以常人的眼光等閒看待,即便如此,弗吉尼亞的情感狀態依然被認為是出格的。她不可救藥地依戀著姐姐瓦奈薩,甚至採用一種最為出人意料的極端方式——和姐夫克萊夫調情,並以其作為自己的感情替身或者說傀儡。

弗吉尼亞和瓦奈薩,在布魯姆斯伯裡文化圈,始終是被關注的焦點,不論生前還是死後,除了她們的藝術才華,還有她們的生活隱私。 1904年她父親萊斯利·斯蒂芬爵士(Sir Leslie Stephen?,著名的編輯和文學批評家)去世之後,她和瓦內薩遷居到了布盧姆斯伯裡(Bloomsbury?)。後來以她們和幾位朋友為中心創立了布盧姆茨伯裡派文人團體。她在1905年開始職業寫作生涯,剛開始是為《泰晤士報文學增刊》撰稿。

在某種程度上說,弗吉尼亞是上帝的棄兒,母親、父親相繼病逝,是她難以承受的打擊。她的小說《達洛威夫人》中即充滿了對病態幻覺的真實生動的描繪,可以說是她的精神寫照。弗吉尼亞不幸的生活經歷,使她如含羞草一般敏感,又如玻璃般的易碎,她是優雅的,又是神經質的,一生都在優雅和瘋癲之間遊走。有人這樣描述弗吉尼亞,準確地把握住她的精神氣質:「她的記憶有著隱秘的兩面——一面澄明,一面黑暗;一面寒冷,一面溫熱;一面是創造,一面是毀滅;一面鋪灑著天堂之光,一面燃燒著地獄之火。」 1915年,她的第一部小說《遠航》出版,其後的作品都深受評論界和讀者喜愛。大部分作品都是由自己成立的「賀加斯出版」推出。

伍爾芙患有嚴重的抑鬱症,她曾在1936年寫給朋友的信中提及: "....never trust a letter of mine not to exaggerate that's written after a night lying awake looking at a bottle of chloral and saying, No, no no, you shall not take it. It's odd how sleeplessness, even of a modified kind, has the power to frighten me. It's connected I think with these awful times when I couldn't control myself."

弗吉尼亞·伍爾芙把藝術看得高於一切。不過,她每完成一部作品常會出現病兆,性格多變的她經常在臉上折射出內心的痛苦。唯一值得慶幸的只是她的每一場發病,都有丈夫倫納德在身邊無微不至的照料,這無疑帶給弗吉尼亞極大的鼓勵和感動,「要不是為了他的緣故,我早開槍自殺了。」

當瘋癲和幻聽等精神分裂的症狀重複來襲,最終不堪忍受時,她還是想到了自殺,在給倫納德的遺言中她這樣寫到:「我不能再毀掉你的生活了。我想,兩個人不可能比我們一向更開心了。」

寫作於一九四二年的《幕間》,是弗吉尼亞·伍爾夫辭世之前的最後一部作品。當這部小說進展到約前五分之一的部分時,作家在讓波因茨宅一個幹粗活的女僕到清涼的睡蓮池旁喘息片刻時順便交待,十年前曾經有一位貴婦人在該處投水溺亡。那是一片濃綠的水,其間有無數魚兒「遨遊在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裡,閃著亮光。」

這真是一個不詳之兆:僅在小說完成又過了一個月之後,也就是1941年3月28日,舉世無雙的伍爾夫在自己的口袋裡裝滿了石頭,投入了位於羅德麥爾(Rodmell)她家附近的歐塞河(River Ouse),以悲劇形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儘管她有敏感的外表,她卻寫出了清晰富於洞察力的文章。她的主要著作有:風格獨特的長篇「意識流小說」《達洛威夫人》、《到燈塔去》和《海浪》等。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英國歷史故事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