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是如何擺脫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各種制約?
1934年的秋冬,納粹德國違反凡爾賽條約的規定進行重整軍備,已經越來越成為公開的秘密。當時的一些報刊上流傳著不少這樣的笑話:德國工廠接受的訂貨單是嬰兒的搖籃車,而裝配起來卻成了機關鎗。事實上,德國秘密擴軍也達到了這樣的程度,以致再繼續實行隱蔽將妨礙進一步的發展。因此,希特勒一方面施放「和平」煙幕,用許諾、誓言和空洞的雙邊「友好條約」來麻痺西方國家,使它們產生一種虛假的安全感;另一方面則周密策劃,尋找時機,以便在不致遭到西方國家制裁的情況下,大膽迅速地完全撕毀凡爾賽條約限制德國軍備的條款,達到能夠公開放手進行擴軍的目的。
希特勒在這個期間所發表的演說和談話,言必稱頌和平、譴責戰爭。1934年8月,他專門安排接見英國《每日郵報》記者瓦德·普賴斯,宣稱德國「對戰爭造成的惡果比別的任何國家有更深刻的印象……我們認為,德國當前的問題不能通過戰爭來獲得解決」。同年11月,他會見法國議員、退伍軍人協會主席讓·戈埃,大談「你和我」都是參加過上次世界大戰的退伍軍人,「都非常清楚地知道戰爭的無益與恐怖」;並且說德國正在忙於「建立新的社會秩序」,抽不出時間和力量準備戰爭。在此之前不久,德國還同法國簽訂了一項雙方保證和平進行「薩爾歸屬公民投票」的協議。薩爾在德、法邊境。根據凡爾賽條約的規定,薩爾地區的煤礦開採權歸法國,行政權由國際聯盟掌管,15年後再舉行薩爾區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1935年1月薩爾舉行了公民投票,以90%的贊成票重歸德國,希特勒趁此機會,信誓旦旦地說:「德國再沒有對法國的領土要求了」;暗示德國甚至連過去一直強調的、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的領土要求也願意放棄,「以確保(德法)兩國的和平」。這些寬容、和解與理智的甜言蜜語,自然使得本來就想通過某些讓步來綏靖德國的英、法兩國領導人,沉浸於「和平」的迷霧之中。在這種樂觀和「友善」的氣氛中,英、法政府一起於2月初向德國正式提出了,以同意德國「軍備平等」來換取希特勒同意締結東方公約的「全面解決」方案。
這個方案,給了德國突破凡爾賽條約限制公開擴軍的一定自由,這是希特勒表示歡迎的。但他並不滿意,因為德國的擴軍仍要受到同法國「軍備平等」的限制,而且締結一項集體安全的東方公約,會使德國對外擴張的行動受到束縛,這是希特勒所絕對不能答應的。由於英、法兩國在締結東方公約和給予德國「軍備平等」的問題上都存在著分歧,希特勒便從中加以利用。2月14日,他對英、法的「全面解決」方案作了一個含糊其詞的答覆,然後建議在舉行總的會談之前先進行雙邊談判,邀請英國外交大臣約翰·西蒙前來柏林訪問。西蒙欣然同意,雙方商定3月7日在柏林會晤。
恰恰在這個時候,英國公佈了它的年度國防白皮書,內中談到基於德國正在大規模重整軍備的事實,英國也必須適當地增加自己的軍備。希特勒對此深感惱火,於是德國外交部通知英國政府:「元首患了感冒」。西蒙的柏林之行只好延期。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法國為了彌補因一次大戰死亡和生育減少所造成的適齡應徵壯丁人數不足1,通過了把軍隊服役期限從18個月延長到兩年的新徵兵法令。希特勒立刻抓住這個機會,以法國和英國進行擴軍為借口,實行公開撕毀凡爾賽條約限制德國軍備的條款。由於此舉事關重大,希特勒首先放出一個試探性氣球來探測協約國的決心。3月10日,戈林接見英國《每日郵報》記者瓦德·普賴斯,告訴他「德國已經有了一支空軍」(這雖然已是全世界都知道的秘密,但卻是凡爾賽條約所禁止的)。結果英、法均未作出反應。英國外交大臣約翰·西蒙仍然在下院中說:他期待著前往柏林訪問。
1935年3月16日,星期六(希特勒大多數驚人之舉都是在星期六採取的),這位納粹德國元首頒布了一項法令,宣佈德國重新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重建包括空軍在內的國防軍,將常備陸軍增加到36個師約50萬人。這樣龐大的建軍數字,甚至出乎德軍高級將領們的想像,據當時擔任德國陸軍總參謀部作戰部長的馮·曼施泰因,在戰後的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上作證時說,德國陸軍總參謀部本來的打算是建立21個師,這36個師的數目完全是元首決定的。希特勒在當天的《告德國人民書》中說:「德國是一個裁減了軍備的國家;既然別的國家不但沒有裁軍而且實際上正開始增加軍備,它沒有別的選擇只有起而傚法。」
第二天3月17日是星期天,恰好又是陣亡將士紀念日。希特勒在柏林的國家歌劇院舉行了隆重的軍事典禮。這是德國20多年來所沒有過的場面。整個大廳是一片軍服的海洋,原來德意志威廉帝國陸軍的褪色灰制服和尖頂鋼盔,同納粹德國軍隊的新制服交織在一起,還有人們以前未見過的德國空軍天藍色制服。坐在希特勒旁邊的是穿著髑髏驃騎兵禮服的馮·馬肯森(他是唯一還活著的原威廉帝國陸軍元帥)。台上燈光輝煌,軍旗林立,青年軍官像大理石那樣一動不動地站著。他們後面的巨幅帷幕上,掛著一個極大的銀黑兩色鐵十字徽章。表面上這是一個紀念陣亡將士的儀式,實際上卻是慶祝凡爾賽條約死亡和德國軍隊復活的典禮。當時在充滿民族主義激情的德國,人們,不管他是多麼不喜歡希特勒和不滿納粹制度的統治,也不得不承認:元首完成了魏瑪共和政府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打破凡爾賽條約的束縛,恢復國家的榮譽。不過,對於希特勒來說,問題不在國內而在於國外,在於西方大國對納粹德國公開撕毀凡爾賽條約的反應。
簽署凡爾賽條約的各大國反應如何呢?法國提出了嚴重抗議,也向國際聯盟發出了呼籲,但並沒有採取什麼實質性的行動來支持其抗議;相反還聲明,法國願意尋求和解的方法來「消除已經產生的緊張局勢」。英國同樣提出了抗議照會,但隨即表示其外交大臣仍將期待訪問德國,詢問元首是否仍然準備接待約翰·西蒙。意大利政府也發出了對德國違反凡爾賽條約表示遺憾的照會。4月11日,根據法國的建議,英、法、意三個凡爾賽條約主要簽字大國的首腦和外長,在意大利北部的斯特雷扎舉行會議,討論有關德國公開撕毀凡爾賽條約的行動。這次會議被當時的西方報刊,渲染為遏制德國的所謂「斯特雷扎陣線」。但實際上只是通過一紙決議,對德國毀約擴軍表示遺憾,重申保證奧地利的獨立,宣稱三國將為「維持集體和平而進行親密的合作」等等。幾天之後,國際聯盟在日內瓦也通過一紙決議,譴責德國單方面廢除凡爾賽條約重整軍備的行動,決定成立一個特別委員會來研究「可能的」對德國經濟制裁措施。然而,這些都僅僅是一種雷聲大、雨點小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