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韓帝國成立的背景:朝鮮逐漸脫離清朝控制

大韓帝國成立的背景:朝鮮逐漸脫離清朝控制

朝鮮歷史故事

大韓帝國成立的背景:朝鮮逐漸脫離清朝控制

大韓帝國是朝鮮王朝第26代國王李熙在光武元年(1897年)建立的近代君主制國家,通常被認為是朝鮮王朝歷史的一部分,也是朝鮮半島歷史上第一個帝國。現今韓國的歷史學家為區別後世的大韓民國,又稱這一時期為「舊韓國」(구한국)或「舊韓末」(구한말)。大韓帝國的疆域與朝鮮王朝相同,相當於當代朝鮮和韓國面積的總和,北面隔鴨綠江與圖們江與中國和沙俄接壤,南面隔大韓海峽(即朝鮮海峽)與日本相望。其地方行政單位較朝鮮王朝時期有所改變,為道、府、郡三級制,沒有了縣的建制,只保留一個州即濟州。行政區劃也與朝鮮王朝略有不同,平安、鹹鏡、忠清、全羅、慶尚等五道分別被拆分為南北兩道,因而由朝鮮王朝時期的八道變為十三道。首都仍為漢城(今韓國首爾)。

朝鮮王朝在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以前是我國清朝的屬國。在甲午戰爭期間,日本控制朝鮮政權,強迫其廢止與中國的宗藩關係。朝鮮開國五百四年(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日本明治二十八年)4月,戰敗的清朝政府在與日本簽訂的《馬關條約》中被迫放棄對朝鮮的宗主權,承認朝鮮獨立。

但事實上,朝鮮當時被親日的金弘集內閣統治,因而日本不斷插手朝鮮政局。開國五百四年(1895年)10月8日,日本人在「乙未事變」中殺害了親俄的朝鮮王后閔氏(明成皇后),又嗾使金弘集內閣實行一系列「改革」,如實行太陽曆、頒布斷髮令等。這些都嚴重傷害了朝鮮人民的民族感情。人們高呼「頭可斷,發不可剪」,第一次義兵運動(乙未義兵)迅即展開並蔓延全國。而俄羅斯帝國則深恐日本干預朝鮮內政限制了其在遠東的擴張,因而派軍艦停泊朝鮮仁川港,「支援」朝鮮反抗日本。建陽元年(1896年)2月,在當時的親俄派大臣李完用、李范晉等人的勸誘下,朝鮮高宗李熙率王族前往俄國公使館避難,史稱「俄館播遷」。俄館播遷事件改變了朝鮮國內的政治力量對比,使親俄派的實力膨脹,隨後親日的金弘集內閣迅速倒台,日本在朝鮮的擴張得到遏制。俄館播遷事件平衡了日、俄在朝鮮半島的勢力,這種外部局勢為後來的大韓帝國建立創造了條件。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朝鮮歷史故事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