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寧王國的文明沒有文字,他們最善於雕刻

貝寧王國的文明沒有文字,他們最善於雕刻

歷史上的國王皇后

貝寧王國的文明沒有文字,他們最善於雕刻

貝寧王國位於西非幾內亞灣沿海地區熱帶叢林地段。14世紀以前,貝寧王國是由埃多人建立,到了1617世紀時,王國達到了全盛時期。貝寧王國主要由埃維人、阿賈人、約魯巴人等組成,居民大多信奉傳統的拜物教。1897年,貝寧被英國人佔領,最終被併入了英屬尼日利亞幾百年過去了,曾經繁榮的古國也已不見了蹤影,只留下了大量精美的牙雕、木刻、銅和赤陶的雕塑等藝術品。

在貝寧王國的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青銅雕刻。不過,當時的西非並不產銅,銅還算是一種極為罕見的貴重物品。開始時,貝寧人所用的銅都是駱駝商隊從遙遠的北非運來的,後來隨著葡萄牙人的到來,銅才經由海路從歐◇貝寧王國的青銅鑄造雕刻品洲大量進入貝寧王國。

貝寧國熔制青銅雕塑,通常會用一種名為「失蠟法」的製作技藝。這種工最早是出現在500年前左右的古埃及和兩河流域。在貝寧王國興盛前的101紀之間,伊費文化曾是這裡的主宰,其典型藝術品主要是用陶土、黃銅和青叵製作而成的人物和動物雕像,這些流傳下來的銅雕作品都是採用「失蠟法」製作的。1280年,伊費國王還專門派鑄造工匠到貝寧城裡傳授技藝,貝寧人這才學會了「失蠟法」。在貝寧王國建立後,貝寧人便把這種技藝發揚光大,還建立起了一批青銅鑄造作坊,大力發展青銅業,各種青銅製品的數量與製作技藝很快就超過了伊費。

到了13世紀後期,貝寧的青銅雕刻發生了微妙變化,雕刻題材逐步由普通的動物或人像轉變為高貴的、特定的王公貴族或神話傳說人物。到14世紀,這種技藝便已完全演變成為一種宮廷藝術了。在這時的人物雕像作品,有的造型寫實、風格優美,整個人物都活靈活現;有的則造型粗獷、適度誇張,面部表情相當嚴肅。而國王或王公貴族類的雕像,大多都是濃眉大眼、額頭突起、鼻樑筆直、唇形寬厚,國王還多佩戴些象徵權位的華麗王冠與項圈,有時也會戴胸徽;王后則發帽高豎,佩有細長的項圈,姿容秀麗、儀表端莊。

除了青銅人像外,貝寧還有另外一種雕刻藝術形式—浮雕。浮雕作品主要表現國王的豐功偉績及戰爭、狩獵、出遊、宮廷生活等。現存的浮雕多是表現人物的,有時人物多達9個,僅從服裝、頭飾、掛珠、表情等細微之處就可判斷出當時人物的身份地位。另外一些浮雕則是表現社會風俗和服飾的用品,還有一些則是表現風景的。

當時的貝寧王國供養著很多這樣的藝術工匠,有的技藝高超的能工巧匠還被封為貴族。貝寧國王要求銅板雕刻師只能為王宮服務,而他們所雕刻的作品,也都屬於王室的珍寶,同時作品也必須宣揚王室的至高地位。此外,貝寧皇宮的園林內也有大量的建築、壁畫、雕塑和精美的浮雕,包括當時的數扇宮門也都大量使用了陶制浮雕。雖然貝寧王國是一個沒有任何文獻記載的王國,但它的雕塑藝術卻像一部歷史,閱盡了王朝繁華和古國滄桑。

在公元15—16世紀初,貝寧王國正值奧巴埃瓦雷和埃西吉統治時期,首府貝寧城呈現出一片繁榮興盛的景象:城牆高聳蜿蜒,街道寬闊筆直,城內樓宅整齊有序。當時的貝寧城,可以說是非洲青銅雕刻藝術的中心。平貝寧的王宮也叫奧巴宮殿(奧巴即為國王的意思),宮殿裡建有數個大型廣場,深宮內院錯落有序。宮牆門廊隨處都可見到表現奢華王宮生活的青銅浮雕。

在宮廷的大門外,還可看到象徵貝寧王權的大型青銅豹,此外還有一些小的青銅豹,作為使節出使時的標誌。在內院宮牆上,還可以看見貝寧國王早期的青銅人像,以及兩旁待立著隨從的小青銅像。這些雕像刻畫精細、線條逼真,不論是人物還是動物雕像,都動作各異,神態栩栩如生,可見當時貝寧人的建築和青銅雕刻藝術水平之精湛。在貝寧王國的雕塑中,絕大多數都是用長方形青銅飾板製作的。這種青銅飾板一般高約45厘米、寬30~35厘米,主要是釘在宮殿木柱上,在國王舉行盛大典禮和上朝時作為陪襯之用。在一些不規則的青銅飾板上,人物表現也各有不同,有留著小鬍鬚的青年士兵,有年齡較大的僱傭兵,還有正在被槍殺的奴隸,等等。

除此之外,貝寧還非常盛行牙雕和木雕。其中,牙雕多由象牙材料雕刻製成,非常精緻,通常人們會將其佩戴在胸前和腰間。現今流傳的貝寧國王雕像和海神奧洛貢雕像,就是當時非常珍貴的象牙雕刻品。而木雕多流行於貝寧王國的普通家族當中,有時也裝飾著牙雕或其他飾物,或是祭禮用或是裝飾用。不過,不管是青銅雕刻還是浮雕,在鑄造技術和雕刻技巧上,貝寧在當時可謂都是具有相當高的水平的,甚至超過了歐洲水平。貝寧人就是通過將一塊塊冰冷的青銅板以精湛的雕刻技藝,將當年的貝寧王國清晰地展現給世人的。

如此繁榮的貝寧王國,後來在18世紀初的時候,被殖民者開始野蠻的入侵,很多雕像都被毀壞了,雖然他們不會使用文字,但是關於這個王國的興衰,還是有不少雕像被保留下來,作為歷史的見證的。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歷史上的國王皇后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