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斯沃思戰役是什麼時候爆發的?博斯沃思戰役的發生地點

博斯沃思戰役是什麼時候爆發的?博斯沃思戰役的發生地點

戰役戰史

博斯沃思戰役是什麼時候爆發的?博斯沃思戰役的發生地點

博斯沃思戰役發生在公元1485年,是蘭開斯特王朝和約克王朝之間戰爭中最重要的一場戰役,導致了約克王朝最後一任國王理查三世的死亡。是英國歷史上重定乾坤的重要戰役。

愛德華四世1483年4月9日去世時,他的兒子愛德華年僅12歲,不過此前他已指定他的兄弟格洛斯特公爵理查作為小國王未成年時期的攝政官。愛德華四世去世的時候,他的兒子正住在拉德洛,與他的舅舅裡弗斯伯爵安東尼在一起,而格洛斯特公爵則在英格蘭的北部。當時愛德華已經娶伊麗莎白·伍德維爾為妻,但伍德維爾家族聲譽不佳,已經很難控制倫敦的咨議會。伍德維爾家族無法阻止理查攝政,這是很清楚的,但是他們希望建立一個攝政委員會來轄制攝政官的行動。他們很快就把新國王從拉德洛送回到倫敦。

幾乎在新國王離開拉德洛的同時,理查離開約克郡,於4月29日在諾丁漢與他的騎兵隊匯合。都鐸王朝的史學家們常常帶有偏見地將理查描寫成一個邪惡殘忍的怪物,而事實上,他並非如此。他對他的兄弟非常忠誠,是一位出色的指揮官和勇敢的戰士。他精明強幹,只是在利益面前太好衝動。他是當時那個時代的典型產物:雄心勃勃,為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惜採取一切殘酷手段。他的這一特點在與侄子在米德蘭相遇時充分暴露出來:他解散了新國王的威爾士衛隊,逮捕了新國王的舅舅裡弗斯伯爵、同母異父哥哥理查德·格雷爵士以及新國王的侍從托馬斯·沃恩爵士(這些人以後均被處死)。在去倫敦的路上,他一再向這位不知所措的孩子表示效忠。他們於5月4日到達倫敦。

理查也許並沒有想在這個時候就給自己加冕,但他已下定決心,絕不允許任何人干擾他在新國王未成年期間的攝政統治;為此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使一些仇視伍德維爾家族的貴族效忠於他。白金漢公爵就是其中之一,他是愛德華三世第五個兒子的直系後裔,其野心不亞於理查。起初白金漢公爵給了他巨大的幫助,當6月中旬理查開始考慮自登王位時,白金漢公爵設法讓年幼的國王"更舒適地住進"倫敦塔。愛德華王后及其一家在威斯敏斯特教堂避難時,他又陪同理查和坎特伯雷大主教前往威斯敏斯特教堂,說服愛德華王后極不情願地交出了她第二個兒子約克公爵理查德,讓他隨同他的哥哥住進了倫敦塔。這兩個孩子後來都死在了那裡,被害的時間很可能是1483年的秋天。

與此同時,白金漢公爵積極在倫敦為理查登基製造輿論,6月23日他甚至率領一個代表團晉見理查,對他表示效忠,希望他作為理查三世登上王位。新國王如期於7月6日加冕。但是3個月之後,白金漢公爵不知因何緣故(據推測很可能是出於強烈的野心)改變主意倒向了伍德維爾家族。他們與瑪格麗特·博福特(那時已與斯坦利勳爵結婚)取得了聯繫,並通過她為她被流放的兒子亨利·都鐸 [ 注:亨利繼承王位的希望微乎其微,因為他的血統有點私生的味道。他母親是愛德華三世之子岡特的約翰(理查二世批准其姓博福特)的重孫女,他的父親埃德蒙·都鐸是歐文·都鐸和亨利五世的遺孀凱瑟琳的兒子。] 在布列塔尼公爵的支持下率軍入侵英國作了準備。他們計劃在亨利入侵的同時由白金漢公爵在國內西部地區策動暴亂。亨利確實航行過海了(只是有些延誤),但是他到達普爾時只剩下了兩隻船,而且國內暴動已經失敗,白金漢公爵已被處決。亨利的入侵計劃雖告失敗,然而它卻告訴理查,與他爭奪王位的大有人在。

隨著時間的推移,理查的王位變得更加不穩,他到處面臨著叛亂。1484年4月他的兒子威爾士親王離開了人世,而且據說他的妻子再也不能生育。許多人都贊成約克家族的伊麗莎自與亨利·都鐸的擬議中的婚姻,他們把這看成是結束約克家族和蘭開斯特家族爭鬥的一種手段,因為這種爭鬥太令人厭煩了。當在法國綁架亨利並把他交給理查的圖謀失敗後,亨利在英國的追隨者更多了。也許當理查獲悉長期威脅他的蘭開斯特家族的入侵肯定要到1485年夏天才會進行時,他多少感到輕鬆了一些。這一年的6月他住進了諾丁漢堡。他在主要公路上每隔20英里設一個驛站。通過這驛站他能與外界保持密切的聯繫。

亨利於8月1日從勒阿弗爾起航。隨他同行的有他的叔父牛津勳爵賈斯泊·都鐸和一些與他共同流放的騎士,他的艦隊滿載著大約2000名法國僱傭兵。他於8月7日在米爾福德港附近的米爾貝登陸,這裡是他童年時就瞭如指掌的地方,好像他的偉大冒險注定要從這裡開始似的。他首先向哈弗福德韋斯特、繼而又向阿伯裡斯特威斯挺進,並於8月10日到達那裡,沒有遇到任何抵抗。然後他繼續向東部和東北進軍,攻下威爾士浦,並於8月15日佔領了什魯斯伯裡。這之後他又佔領了紐波特、斯塔福德、利奇菲爾德、塔姆沃思和阿瑟斯通。8月20日他在阿瑟斯通宿營。

亨利離開法國在威爾士登陸,以及他通過威爾士進入英格蘭的日期都是確定無疑的。但是,關於兩軍的作戰準備,戰鬥部署和戰鬥進程人們卻知之不全,甚至對戰場的位置究竟在哪裡這一問題人們最近還在爭論。目前,這些未知因素只有一部分得到了解答,大部分的問題需要靠我們通過對現有證據的仔細研究和對古戰場的縝密考證作出推測。

使大多數人較能接受的兩種說法是《克羅伊蘭編年史》和波利多爾·弗吉爾的描述。《克羅伊蘭編年史》的後續作者(其身份不詳)很可能參加了那場戰役,但是從他的描寫極其簡短來判斷,他可能所見不多。波利多爾·弗吉爾(一位意大利學者,1510年加入英國籍)的描述是現存的最有說服力的文獻,但此書是1506年之後應亨利七世的請求寫的,距那次戰鬥的實際發生有一個時代上的間隔,或許有點偏見。然而儘管弗吉爾在一定程度上作了些處理(這是可以理解的),但他還是盡了最大的努力來真實地再現歷史事實的。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戰役戰史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