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爾滕之戰的詳細過程介紹,最後結果如何?
格拉松戰役之後,勃艮第公爵查理開始重組了他的新式軍隊。當務之急是改進自己的炮兵,讓他們能夠很好的在瞬息萬變的會戰中支援步兵作戰。於是查理給他的炮兵採用了一種可以升降的炮架,這樣火炮不論裝彈還是瞄準的時間都大大縮短了。此外大炮的重量也被限制和減輕了很多,以便能夠在行軍中跟上部隊,迅速部署。為了對付瑞士人牢不可破的密集陣,他效仿英格蘭以前對付蘇格蘭的做法,使用長弓。
大膽的查理當然不會就此善擺干休。他在這一年的餘下時間裡,不斷招募和操練軍隊。還下令工程師改進傳統的中世紀火炮,以便在野戰環境下更快更准的進行射擊。當然,他也沒有忘記,繼續從自己珍藏的古書戰例中,尋找破敵的靈感。
1476年5月,查理覺得已經到了復仇的時候了,便重新組織的20000多人的部隊開始向瑞士聯邦西部的主要成員之一的伯爾尼進發。查理的第一個目標就是拱衛伯爾尼的重鎮穆爾滕。
勃艮第大軍在6月9日抵達了穆爾滕城下,次日就完成了對此城的包圍。他的炮兵用上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野戰火炮。這種勃艮第大炮是今天大部分火炮的直系祖先,採用了一種可以升降的炮架。這樣火炮不論裝彈還是瞄準的時間比起之前的中世紀大炮都大大縮短。此外大炮的口徑也被嚴格限制,使得大炮本身的重量和炮彈重量都減輕了很多,以便能夠在行軍中更快跟上部隊、迅速部署提供更可靠的野戰火力。
但欲速則不達的公爵,沒有帶上多少攻城炮。於是,前一年還能迅速破城的他們,現在只能進行圍攻。
不過,查理依然信心十足,因為他自覺是那個時代,全歐洲帝王將相中,研究古代軍事策略最深入的一個。除了羅馬帝國時代就留下的軍事手冊《兵法簡述》,公爵還能讀到拜占庭人編寫的《戰略》和《戰術》。不滿足於枯燥理論的他,更讓人為自己定制了精準版的《亞歷山大遠征記》和凱撒的名著《高盧戰記》。
他自己經常以古代的亞歷山大大帝為模仿對象,並在前一年的格拉松戰役中,親自帶騎兵衝鋒。結果很不巧的被瑞士步兵打下馬,差點死在當場。現在,根據眼前的情況,他又將自己身臨其境的置身於凱撒當年的成名之戰--阿萊西亞戰役。
穆爾滕本身的位置處於穆爾滕湖的東邊,城市的北面和東面又是大片森林茂密的山地,西南面又是一座森林密集的小山丘,完全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地形。只有在城市的南面是一塊平地,進入相對容易些。公爵的軍隊除了開挖圍城工事,還在瑞士援軍可能增援的方向,大興土木。先是朝著東北方向延伸,然後就轉向朝著東南方向挖到東面的山坡一帶。
熟讀《高盧戰記》並已經將自己幻想成凱撒的查理,又在圍城期間,繼續讓軍隊挖掘更多防禦外圍的土木工事。隨後,大部分軍隊就進入了這些工事,原地待命。只有當夜幕降臨,大部分士兵才會回到兩條工事之間的營地休息。
如果瑞士人真的如期而至,那麼查理同樣對於這種情況做出了非常詳細的部署:
由弗蘭德斯的長槍兵與勃艮第的火槍手、意大利弩手組成的混合方陣將防禦中央陣地。
英格蘭和低地地區的長弓手則分別佈置在左右兩翼,掩護的中路的數個方陣。
炮兵陣地位於東北方向的小山上。前有土木工事保護,背後有山林與莫爾滕湖的拱衛,不害怕敵人從背面襲擊。
查理本人將和騎兵一起,部署在東南面的小山上,成為全軍的最光榮的右翼主攻力量。
而來自意大利強邦米蘭的僱傭軍,繼續圍困莫爾滕城中的守軍。
這樣部署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全軍在土木工事的保護下將交叉火力的優勢最大程度的發揮出來。讓習慣衝鋒近戰的瑞士方陣士兵,在各類遠射武器的洗禮下崩潰。那些中路的混合方陣,以古代馬其頓方軍隊為樣板,每1000人為一個方陣。但部隊稱號,卻是羅馬式的軍團。兩翼的長弓射手,則與英法百年戰爭中的前輩們,處於相同的位置。
查理挖空心思,模仿無數名將前輩們所做的努力,很快因為一次意外而土崩瓦解。他臆想中,再臨人間的阿萊西亞戰役,始終都沒能成功上演。
6月21日,已經在勃艮第偵察兵範圍外駐紮的25000瑞士聯邦軍,制定了一個非常細緻縝密的進攻計劃,力圖在莫爾滕全殲勃艮第人:
伯爾尼人組成的部隊加上施維茨地區出動的5000人作為尖兵,從正面攻打勃艮第人陣地。
盟友洛林公爵的1800名騎兵加上瑞士人自己的少量騎兵,部署在了這些散兵的左面用來對付勃艮第人的騎兵。
以蘇黎世人為首的12000主力軍團,成的梯次隊形,從防禦薄弱處突擊。
後衛部隊約7000人,迂迴到勃艮第營地的南面,嘗試切斷敵人撤退的路線。
最後一支小部隊,則位於勃艮第人陣地的東北方,防止敵人從這裡逃跑。
瑞士人的大量火槍手與弩手,則以散兵線的形式,部署在各軍的方陣之間。
6月22日,依舊是個雨天。大部分勃艮第士兵回到自己的營地內躲雨,他們的偵察兵也沒有進行大範圍排查。所以,全軍都不知道瑞士人已經準備拍馬殺到。
瑞士人的一些輕步兵,突然出現在了勃艮第人防線的東面。他們在洛林和瑞士騎兵的支援下,猛攻查理精心佈置的防線。此時,漫長的工事內,僅有2000名火槍兵與長弓手。工事的內側,還有1200名各類騎兵負責支援,大部分都是輕裝的騎射手。好在,大雨在瑞士人進攻開始後,突然停止。工事內的勃艮第人,以箭矢、火槍和大炮的猛烈火力,很快便結果了500瑞士先頭部隊。似乎一場突襲,就這麼被查理的部署給遏制了。
不過機智的瑞士人的並沒有就此放棄。他們的火槍手迅速繞過了土木工事的正面,從弱側發起第二波攻擊。而主力長槍方陣則開始準備他們的縱隊衝鋒。千人級別的方陣佈置成楔形衝鋒陣型---野豬頭,依靠這股異常強悍的衝擊力,瞬間突破了由壕溝和柵欄組成的守軍工事。
這時的勃艮第公爵已經沒有時間組織他的軍隊進行反擊了。放眼望去,整條防線的周圍都是漫山遍野的瑞士人。使用4米長槍的他們,已經勢如破竹。如同刀子刺薄餅一般深深捅破了勃艮第人的防線。大量勃艮第士兵驚慌失措的向後撤退,公爵根本無法阻止他們。雖然有一些營地內的士兵在聽到動靜後也陸陸續續的返回陣地,但是絲毫沒有辦法去阻止瑞士人的強勁衝鋒。更要命的是他們發現無論在哪個方向上,都會遭遇前來攻擊的瑞士人。也就是說,他們已經被敵軍徹底包圍了。
無計可施的公爵只好命令和自己部署在一起的騎兵趕去支援。但和在格拉松一樣,勇敢衝鋒的勃艮第騎士,再一次被瑞士人嚴密的方陣給擋住了。更為糟糕的是,瑞士人負責迂迴南面的後衛部隊這時候也完成了包圍機動,殺入戰場。將近7000多人的他們,穿越密林,迂迴了整個戰場,盡然未被發現,其紀律嚴明可見一斑!
查理這才意識到這場戰役已經無可挽回。當他的各個分隊還在不停崩潰的同時,瑞士人留在莫爾滕城內的援軍也趁機殺出,將留守的米蘭僱傭軍部隊擊敗。這就意味著,勃艮第人如果要向著北面撤退,也幾乎不可能了。大量潰敗的勃艮第士兵被四面合圍的瑞士人逐漸趕向了莫爾滕湖的邊上,成批的人淹死在湖裡,或者爬上樹後被瑞士士兵射殺。
一些從英格蘭來的長弓手,逃回營地之後也做了最後一搏。他們依托營地繼續頑強抵抗。無奈面對四面而來的眾多瑞士人,這一點最後的抵抗也很快被捏碎了。
至於公爵本人,也只能再次在左右人的護衛下,倉皇的逃離現場。20000多精銳部隊中,最只有米蘭人從東方翻山越湖,才避免被全殲的厄運。至此,查理的軍隊主力被瑞士聯邦全殲,他也在這個山地小城邊,完成了自己最拙劣的表演。
今天的我們,回看這段歷史,一定會有一個驚訝的察覺。作為勝利者的瑞士人,居然找不到一個留下赫赫威名的將領。或許在瑞士人中,也不乏熟讀古代戰記與兵書的長官或鄉紳。但他們的勝利,根本不依靠查理那樣的鑽研與強行模仿。
可以說,瑞士人的底子遠勝於查理麾下的軍隊。整個聯邦的大小組成部分,都按照一代代人留下的優良習慣法,維繫自身的權利與武力。瑞士人當然是以僱傭軍而聞名歐洲。但在國內,他們是自主參加軍事訓練,並以保持強大基層武力風尚為榮的普通平民。這點恰恰與當年,不停崛起的羅馬共和國公民類似。
查理知道以重金供養精銳職業軍的道理。但凱撒當年的職業軍,兵源基礎都是從類似瑞士人這樣遵從尚武習慣法的公民中招募為主。凱撒的士兵之所以強悍,還在於以一個相對獨立的個體,長期戰鬥在一起所換來的集體認同感與職業素養。
反觀查理的兵源,雖然不乏經驗豐富的傭兵隊長和眾志成城的封建效忠者。但軍隊士兵彼此其實並無多少認同和榮譽感。他們更多的是,拿多少錢就出多少力的打工仔。期望在一段不錯的職業生涯後,另謀去處。每次成軍僅僅1年不到,便被打亂了原有編製,送上屠宰場。這樣的軍隊,焉能同真正的強軍抗衡?
至於查理公爵自己。無論多麼滿腹經綸,謀略在胸,都不可能依靠一人之力來彌補兩支軍隊的本質差距。儘管懂得革新武器,但依靠沉淪過往的方式來大搞軍事改革,終究只是吃春藥式的健身。
當對手的軍隊,不僅有昔日高盧人的勇猛,也有當年羅馬人的素質與魂魄。你自己一個人模仿凱撒一舉一動,再細緻入微,又有什麼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