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波戰爭什麼時候發生的?德波戰爭爆發的歷史背景
德波戰爭(1939年9月-1939年10月)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端。1939年9月1日拂曉,德軍發動大批飛機連續轟炸波蘭重要軍事目標;地面部隊從西、南、北三個方向發動全線進攻,數千門大炮向邊境線猛烈轟擊。在德軍的強大攻擊下,波蘭軍隊迅速潰敗。9月28日波蘭首都華沙守軍12萬人投降。10月6日,波軍全軍覆沒,德波戰爭結束。一個擁有3400萬人口,100多萬軍隊的國家,就這樣在短短的一個多月的時間裡滅亡了。
1939年3月,德國佔領捷克斯洛伐克。為消滅英法在中歐的主要盟國波蘭,解除進攻西歐的後顧之憂,德軍統帥部於4月3日頒發《關於武裝力量一致準備戰爭的訓令》,決定以突然襲擊消滅波蘭武裝力量。德軍南方集團軍群轄第8、第10、第14集團軍,司令為倫德施泰特大將,北方集團軍群轄第4、第3集團軍,司令為博克大將。他們將在第4、第1航空隊支援下,分別從斯洛伐克、上西裡西亞和波美拉尼亞、東普魯士對華沙實施向心突擊,圍殲波軍主力於維斯瓦河、納雷夫河以西地區。
德軍投入了44個師(其中6個裝甲師、4個輕裝甲師、4個摩托化師)、1939架飛機、2800輛坦克,總兵力88.6萬人。波軍(最高司令為斯米格威-雷茲元帥)擁有7個集團軍、4個戰役集群、870輛坦克和裝甲車、400餘架飛機,共30個步兵師、11個騎兵旅、2個摩托化旅,總兵力100萬人。波軍採取前沿防禦戰略,重點保衛但澤走廊、波茲南和克拉科夫地區,以掩護全國動員並等待英法支援,適時轉入反攻。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國突然出動58個師,2800輛坦克,2000架飛機和6000門大炮,向波蘭發起"閃電"式進攻。9月3日,英、法兩國被迫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德軍發起突然襲擊,出動空軍摧毀波蘭各主要機場和通信、交通樞紐;地面部隊迅速突破波軍防線。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但法軍僅向薩爾布呂肯發起象徵性進攻。5日,德北方集團軍群主力合圍波軍"波莫瑞"集團軍於但澤走廊,一部從東普魯士向華沙推進;南方集團軍群在琴斯托霍瓦地域突破波軍防禦,向華沙推進。當晚,波軍統帥部下令向維斯瓦河以東退卻。次日,波蘭政府遷往盧布林。14日,德軍完成對華沙的包圍。16日,北、南兩路德軍在華沙東南弗沃達瓦地域會師,合圍波軍主力於布格河以西地區。17日,蘇軍進佔波蘭東部;波政府撤至羅馬尼亞。19日,波軍19萬人向蘇軍投降。28日,華沙陷落。10月6日,波軍結束有組織的抵抗。
戰爭背景
地處中歐的波蘭西接強大的德國,東臨社會主義蘇聯,這種與強國毗鄰而居的特殊地理位置似乎注定了波蘭多災多難的命運。20世紀以前,它曾三次被俄國人和德國人瓜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才重新恢復了獨立。
一戰德國戰敗後,根據《凡爾塞和約》,德國東部的領土劃給了波蘭。這些劃給波蘭的領土包括"波蘭走廊"這個狹長的地帶,走廊盡頭的但澤被闢為了一個非軍事化的國際自由城市,它也是波羅的海最大、最重要的海港之一。這裡生活著100多萬日耳曼人,他們已經被波蘭分隔,而遠離了祖國。因此德國人一直對失去但澤和"走廊"地區耿耿於懷。
希特勒的報復
希特勒上台後便發誓要報這一箭之仇,也許在他看來,波蘭甚至是比法國更不可饒恕的敵人。更重要的是,波蘭位於歐洲東部,東接蘇聯,西臨德國,南界捷克斯洛伐克,北瀕波羅的海,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波蘭是當時英、法在歐洲諸盟國中軍事最為強大的一個國家。德國如果佔領波蘭,不僅能獲得大量的軍事經濟資源,而且還能大大改善自己的戰略地位;既可以消除進攻英、法的後顧之憂,還可以建立襲擊蘇聯的基地。
野心勃勃的希特勒以極快的速度重整軍備,在短短幾年間就把德國從《凡爾賽條約》下的受辱者變成歐洲最強的軍事強國。
自1938年10月起,德國曾多次向波蘭提出歸還領土的要求,要波蘭交出"波蘭走廊"和但澤,並將在"波蘭走廊"建築公路、鐵路的權利也轉讓給德國,遭到了波蘭政府的嚴辭拒絕。
1939年3月15日,希特勒兵不血刃地迅速兼併了捷克斯洛伐克,下一個侵略目標直指波蘭。希特勒給武裝部隊下達了一份代號"白色方案"的絕密命令,它的目標是在這年的8月底或9月初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入侵波蘭,同時要求這個時間不可更改。
希特勒似乎算準了英、法的心理,他對將領們說:"我在慕尼黑會議上領教過英、法的頭面人物,他們根本不是能打世界戰爭的人。再說,他們憑什麼同我們打仗?他們才不肯為一個小小的波蘭送死!"
然而,3月23日,英、法正式結成軍事同盟,並對波蘭的安全給予了保證。有了英、法的保證,波蘭態度更加堅決。
1939年7月28日,希特勒獲悉一個重要情報,英、法軍事代表團將赴莫斯科,屆時將形成共同抗德的聯盟。
蘇聯方面
德國位於歐洲中部,軍事大忌就是同時在東線和西線作戰。希特勒即使再狂妄自大,也絕不敢違背這一原則,愚蠢地將自己陷入疲於奔命的尷尬境地。他若要入侵波蘭,準備在西線與英、法開戰,就必須穩住東線的前蘇聯。同樣,英、法的目的則是要調動起東線的前蘇聯,迫使希特勒因懼怕兩線作戰而退縮。
雙方都將最大的賭注壓在了蘇聯身上,對於斯大林來說,暫時還不存在倒向哪一方的問題,現在英、法和德國雙方都在他的股掌之上,他只想利用這一歷史的機遇做出最有利於蘇聯的決策。眼下斯大林還不想在準備尚不充分的情況下捲入雙方的爭鬥,"因為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爭奪而充當一方的炮灰"。此外,再加上蘇聯提出要保衛波蘭,抗擊納粹入侵,就必須允許蘇軍進入波蘭境內,遭到了波蘭政府的拒絕,因為他們對蘇聯人的戒心並不比德國人的小。波蘭的這一決定使斯大林下定了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