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諾莎之辱的起因是什麼?德皇亨利四世向教皇懺悔罪過

卡諾莎之辱的起因是什麼?德皇亨利四世向教皇懺悔罪過

世界歷史雜談

卡諾莎之辱的起因是什麼?德皇亨利四世向教皇懺悔罪過

1077年1月,德皇亨利四世冒著風雪嚴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諾莎城堡向教皇格列高利七世「懺悔罪過」。三天三夜後,教皇才給予亨利四世一個額頭吻表示原諒,而這位教皇出身於皮鞋手工製作之家,這就是「卡諾莎之辱」。此後,「卡諾莎之辱」在西方世界成為屈辱投降的代名詞。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起因

羅馬帝國衰落之後,宗教人員的授權長期掌握在世俗君主手中。世俗君主利用教職的任命權,鬻賣神職,將其封給忠誠的下屬和家族成員,或者用各種手段把轄下的教區據為己有,從而獲得巨大的收益。君主的領內出現大量具備一定經濟和軍事實力的教區和修道院,它們逐漸形成重要的政治勢力。

這些現象導致羅馬教廷的財產流失,道德聲望與威望的下降,教皇在宗教事務方面的控制力也隨之受到挑戰。同時,君主授職也導致領內教區的腐敗。因此,十一世紀之後,西歐興起了一股主張提高教皇的地位與控制力並且反對教區世俗化的克呂尼運動。

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作為克呂尼改革派,在任內早期就試圖推行改革,由當時的樞機主教團和神聖羅馬帝國手中奪取教職授權。當然格列高裡也明白,如果神聖羅馬帝國繼續保留對教皇選舉的干預,他的改革是無法完成的。

1056年,年僅六歲的亨利四世登上皇位,機會出現了,羅馬教廷趁著皇帝年幼,於1059年4月13日頒布著名的教皇選舉法,規定封建領主不再擁有干預教皇選舉和任命治下紅衣主教團的權力。

1075年教皇又發佈了《教皇敕令》(二十七條),具體地闡述了教皇的地位及其權力,例如宣稱:「唯有教皇一人具有任免主教的權力」;「唯有教皇一人有權制訂新法律」;「一切君主應親吻教皇的腳」,「教皇有權廢黜皇帝」;「教皇有權解除人民對邪惡統治者效忠的誓約」,甚至宣佈:「羅馬教會從未犯過錯誤,也永遠不會犯錯誤」;「凡不與羅馬教會和諧的不得視為基督徒」;「教皇可以命令臣民控告他們的統治者」;「教皇永不受審判」等等。

教皇格列高利七世趁德國國內局勢未穩之際,命令亨利四世放棄任命德國境內各教會主教的權利,宣佈教皇的地位高於一切世俗政權,甚至可以罷免皇帝。對此,亨利四世仍然繼續任命主教並且最終以召集德意志主教會議宣佈廢黜教皇相對抗。

國王亨利四世與教皇爭權奪利,鬥爭日益激烈,發展到了勢不兩立的地步。亨利想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教皇則想把亨利所有的自主權都剝奪殆盡。

於是格列高利七世發佈敕令,廢黜德皇亨利四世,革除其教籍,解除臣民對他的效忠誓約。與此同時德國國內以公爵魯道夫為首鬧獨立的一些諸侯宣稱,倘若亨利四世不能得到教皇的寬恕,他們將不承認他的君主地位。

教皇不僅要德國人反對亨利,也在其他國家掀起了反亨利浪潮。此外,亨利還要面對薩克森人的復叛和國內的克呂尼運動,被革除教籍使他成為了眾矢之的。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世界歷史雜談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