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霜君主迦膩色迦:極力推動了佛教在亞洲傳播
迦膩色迦 Kaniska,貴霜帝國君主(78—102年在位?)
昔貴霜國迦膩色迦王威被鄰國,化洽遠方,治兵廣地,至蔥嶺東,河西蕃維,畏威送質——《大唐西域記》
迦膩色迦,貴霜帝國全盛時代的君主,不但是一位軍事家、政治家,而且是佛教的保護人和發揚光大者。在佛教的護法名王之中,他的作用僅次於阿育王。
貴霜帝國是月氏人建立的帝國。月氏人原來自於中國西部的河西走廊,被匈奴人打敗後,為民族血仇所驅逼,在亞洲大陸上畫了半個圈,途經中亞,最後來到印度。在這個民族命運的轉折過程中,月氏人逐漸由遊牧而定居,它的五大部落也終於完成了整合的過程,由一位叫丘卻就的領袖所統一,初步建立了貴霜國家。丘卻就的時代,貴霜的勢力範圍主要在中亞,大概相當於現在的阿富汗和克什米爾,到了他的兒子閻膏珍時代,開始向印度進軍,月氏人的文化也開始印度化。
迦膩色迦是閻膏珍派駐在印度的一個將領。公元75年閻膏珍死,帝國陷入了混亂和傾軋,迦膩色迦乘勢而起,經過三年鬥爭終於取得了勝利,他的戰利品是整個貴霜帝國。
迦膩色迦在血統上雖然不是閻膏珍的繼承人,但在帝國事業上卻一脈相承。在他的時代,月氏人尚未完全擺脫遊牧民族好勇鬥狠的習性,而他瞄準的獵物中,印度諸王公彼此間矛盾眾多,混戰不斷,無力抵禦上升階段的貴霜,而安息帝國早已腐朽老化,也不是對手,這使迦膩色迦的征服進行得十分順利。迦膩色迦向東、向南、向西三個方向擴張他的帝國。在東面,帝國疆界從恆河上游推進到恆河中游,向南推進到納巴達河,向西打敗了安息國,將領土擴張到伊朗東部。一個勢力雄厚的帝國雄踞在亞歐大陸的中央,它的南端深入南亞次大陸。迦膩色迦將都城遷到富樓沙(今巴基斯坦北部重鎮白沙瓦),帝國的重心已轉移至印度。
一位政治戰略家曾說過,誰控制了「世界島」亞歐大陸的中央,誰就控制了世界的交流。此說法可能不適合於大航海時代之後的世界,但在貴霜帝國的時代卻十分適用。貴霜帝國扼住絲綢之路的中段,它同當時東西方許多大國都有密切的聯繫和合作,東至中國的東漢王朝、西至羅馬帝國,都有使節的往來,這個時代留下的數量繁多、質地精美的金幣,便是商貿發達的見證。但以利益為準繩的聯繫難免有時會擦出火花。迦膩色迦時代的貴霜曾經同東漢的西域軍團幹了一仗,時間是公元90年。貴霜國副王謝率領7萬大兵進攻班超的軍團。班超收谷後堅守城池數十日,使得貴霜人糧草耗盡,不得不向龜茲國求援,結果在途中被早已準備好的班超伏兵所擊,幾乎全軍覆沒。貴霜被迫求和,兩國又重歸於好。
歷史有時會驚人地重演,只是更換了主角。迦膩色迦一生的軌跡同他三百多年前的阿育王幾乎遙相呼應。在創造了一個王朝全盛的輝煌之後,便轉而追求靈魂上的事業。迦膩色迦晚年成為佛陀的狂熱崇拜者,他的身邊也聚集了一批佛教大家,比較有名的有世友、馬鳴、脅尊者、龍樹等,都受到了近乎國寶級的待遇。迦膩色迦廣建佛寺、弘揚佛法,他還在克什米爾召開了一次佛教大集會,由世友主持,各派高僧聚於一堂,可謂一時之盛。這次集會被稱為佛教歷史上第四次大結集,規模超過前面三次。會上對佛教三藏重新作了修訂和解釋,其成果集中於200卷的《大婆沙論》。
迦膩色迦時代,佛教有了新的發展,出現了一個自稱為「大乘佛教」的教派,倡導普渡眾生、並將佛及其偶像神化。此前的佛教各派被貶稱為「小乘佛教」。迦膩色迦採取大小乘佛教兼容的政策,在他身邊的佛教宗師,有大乘也有小乘。儘管推崇佛教,但對其他宗教也實行寬容。在穆斯林進入之前,印度一直是一個宗教寬容的地區。
迦膩色迦作為印度的外來統治者,帶來了外國專制王權的思想制度,進一步神化了王權,其集權的程度超過印度以往任何一個政權。但貴霜帝國內部仍然有一些維持半獨立地位的小邦。
迦膩色迦在東南西三個方向都成功地擴張了國土。他還想向北進軍,打破蔥嶺和錫爾河的天然疆界。但國內厭戰情緒高漲。最後,他在北征的途中臥病不起,被部將派遣的刺客蒙在被中悶死。沒有以一個佛教忠實信徒的方式結束生命,也許是他最大的缺憾。
迦膩色迦北征的失敗,也印證了月氏人在進入穩定的農耕社會之後,正在逐漸失去從草原帶來的狼性。迦膩色迦的死標誌著貴霜帝國的全盛時期的結束。3世紀前期薩珊波斯的崛起給了貴霜沉重一擊,領土大大萎縮,又分裂成許多小國。其餘脈一直延伸到5世紀,最後結束於白匈奴人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