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麥為什麼認為威廉二世的皇冠會保不住?他這麼說的依據是什麼?
俾斯麥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俾斯麥是普魯士王國的首相,任期內先後發動了普丹戰爭、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分別打敗了丹麥、奧地利和法國。隨後,俾斯麥又擔任統一後的德國的首任首相。由於俾斯麥依靠鐵血戰爭實現了德國的統一,被稱為「鐵血宰相」。
日本伊籐博文和清朝李鴻章,曾經被稱為「東洋俾斯麥」「東方俾斯麥」。由此可見俾斯麥在19世紀中後期的巨大影響力。
俾斯麥為德國的統一,以及德國在歐洲的稱霸,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可是,1890年3月,俾斯麥被繼任皇位還不滿2年的威廉二世「炒了魷魚」,痛失首相職位。此後,俾斯麥漢堡附近的弗裡德裡希斯魯莊園,直至1898年7月30日病逝。
對了,俾斯麥在弗裡德裡希斯魯莊園養老期間,曾接待過訪問德國的晚清名臣李鴻章。他們在一起進餐時,李鴻章笑著對俾斯麥說,有人稱自己為「東方俾斯麥」。俾斯麥也笑了,說沒有人稱自己為「歐洲李鴻章」。
俾斯麥對威廉二世辭退自己耿耿於懷。他在去世前曾經作出預言:「腓特烈大帝去世20年後,普魯士便在耶拿戰役被拿破侖擊敗了;我去世20年後,威廉二世的皇冠也將保不住了。」
7月31日,即俾斯麥去世的第二天,德國《帝國新聞》這樣報道:皇帝陛下(威廉二世)親臨弗裡德裡希斯魯莊園,對實現德國統一的義工俾斯麥深表哀悼。但對威廉二世,俾斯麥是至死不買賬的,他的墓碑上刻的字是:「馮·俾斯麥侯爵——威廉一世皇帝的忠實的德國僕人。」
俾斯麥信奉戰爭的威力,為了實現德國統一,他不惜發動了3次戰爭。可是,俾斯麥卻並不迷信戰爭,特別是當還有其它選擇的時候。在普奧戰爭勝利結束後,普魯士國內出現了狂熱的戰爭主義分子。俾斯麥卻冷靜地說:「武力的使用一定要慎重,必須服務於現實政治目的。」
德國統一後,俾斯麥便竭力遏制國內軍國主義的膨脹:「一個大國唯一健全的基礎,這一點正是它大大地有別於小國的,就是國家利己主義,而不是浪漫主義。為一個不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業去打仗,對一個大國來說是不相稱的。」
然而,當俾斯麥退出政壇後,威廉二世著手清除俾斯麥的影響力,在歐洲推行擴張主義政策。這不可避免地與英國發生了衝突。其實,威廉二世與英國國王喬治五世是表兄弟。威廉二世卻對自己的表弟沒有什麼好感,屢屢出言不遜,導致德國和英國關係一落千丈。
德國從統一以來,陸軍力量就在歐洲數一數二,可是海軍卻比較弱小。威廉二世為了在全球爭霸,與英國進行軍備競賽。比如,1905年,英國開始建造無畏號戰列艦。威廉二世在1907年針鋒相對地建造無畏號戰列艦。在陸軍方面,雙方也有類似的軍備競賽。在近乎瘋狂的軍備競賽裡,第一次世界大戰呼之欲出。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被人刺殺身亡。這就是著名的「薩拉熱窩」事件。威廉二世與斐迪南大公關係非常好。在威廉二世的支持下,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此後,德國、俄國、英國、法國、日本、美國等國家紛紛捲入這場持續了4年多的戰爭。
戰爭的結果是,德國、奧匈帝國等宣佈投降。1918年底,德國爆發了11月革命。11月28日,威廉二世被迫宣佈退位。他的退位詔書上這樣寫道:
「我永久放棄一切作為普魯士王國國王以及兼有的德意志皇帝所擁有的權力,同時我解除一切德意志帝國和普魯士的公務員,所有軍官、軍士、海軍部隊、普魯士陸軍以及曾向我作為帝國皇帝宣誓效忠的一切軍事部隊的職務。我希望他們能夠幫助在德國掌握實權的人,對抗逐漸逼近的無政府狀態危險、飢餓和外國統治,以保護德國人民,直到德意志帝國的新秩序建立為止。」
威廉二世退位後,德國成立了魏瑪共和國。至於威廉二世本人,離開了德國後,利用與荷蘭威廉明娜女王的親戚關係,居住在荷蘭多倫的多倫莊園,度過了餘生。
從1898年俾斯麥病逝,到1918年威廉二世退位,不多不少剛好20年。俾斯麥的預言精準地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