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小國擊敗了清朝 證明清軍已經落伍100年

緬甸小國擊敗了清朝 證明清軍已經落伍100年

緬甸歷史故事

緬甸小國擊敗了清朝 證明清軍已經落伍100年

緬甸這個國家說來也奇怪,緬甸和泰國是東南亞地區的兩個強國,在歷史的長河中,兩個國家經常相互死磕。緬甸在強盛時也會進行對外擴張,其中也曾經向北與中國進行較量。明清兩朝都曾與緬甸爆發戰爭,其中以清緬戰爭耗時最長,前後長達7年、耗費了911萬兩白銀,但是最終卻是大敗虧輸的結局。在這次戰役中,清軍失利的主要原因有三點,其中最重要的武器的問題。由於這一系列的問題,最終清廷取得了所謂的勝利。

一、戰爭初期清軍十分大意,主將多不懂戰事

在乾隆皇帝在位時期,緬甸這個國家再次崛起,並且開始四處用兵。首先就是進攻老對手暹羅,甚至包圍了對手的都城。強大之後的緬甸自然是底氣十足,緬甸開始向中緬邊境上的一些土司部落徵收貢品。客觀的說,這些部落有的在緬甸境內,有的卻在中國境內。這些部落之間關係密切,但是根源錯綜複雜。緬甸要求這些部落上交貢品,遭到了中國境內這些部落的拒絕。緬甸的反應十分敏感,緬甸國王命令邊境地區的軍隊越境教訓這些部落。這立刻引起了中國方面的不滿,雲南地區的地方官員將這個情況上報給乾隆皇帝。當時乾隆正處於春秋鼎盛,這個皇帝十分的好大喜功,自然受不了區區緬甸的挑釁。不過乾隆皇帝並沒有把緬甸當回事,他命令雲南地方軍隊反擊。

有很多人認為宋明兩朝重文輕武,而清朝崇尚武力,其實這是一個誤區。清朝也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朝代,而且比起之前的王朝有過之而無不及。不過清朝的重文輕武非常特別,它夾雜了一些民族問題。在漢族官員中,文官文官要高於武官。在滿族官員中,文官的地位也高於武官,唯一的差別在於滿族武官面對漢族文官可以橫一點。在進攻緬甸的過程中,清軍的兵力始終多於緬甸軍隊,但沒有取得什麼太大的戰果。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統帥的指揮能力不行,在戰爭前期,先後三位指揮幾乎都不懂兵事。最後乾隆派出了自己的殺手鑭阿桂前往,這才穩住了陣腳。但清軍的進展仍然不大,清廷不得不一再增加兵力。

二、清軍戰鬥力明顯下降,清軍的武器已經嚴重落伍

在戰爭爆發初期,乾隆皇帝根本看不起緬甸,他甚至已經打算把緬甸併入清朝版圖,還畫好了未來的新地圖。但是敗報傳回北京之後,乾隆皇帝勃然大怒,他受不了這樣的結果。乾隆命令東南地區的軍隊向西南地區增援,同時從東北調集了5500名滿洲騎兵。乾隆認為這回肯定萬無一失,但戰爭的結果還是稀里糊塗。其實這是當時清軍的實際情況決定的,清軍的戰鬥力在乾隆時期持續下降,到了乾隆的中後期已經明顯滿足不了戰爭的步伐。首先是綠營兵,這些軍隊不僅出現了空額,而是戰鬥力很成問題。八旗兵雖然情況稍好,但是也基本上差不多。乾隆之所以調動關外的騎兵,是因為關外的八旗兵多少還有點殺氣,而關內的八旗兵已經連馬都不會騎了。

在對緬甸的戰爭中,清軍還在兩個問題上吃了大虧,第一是地形,第二是武器。緬甸到處都是山地和叢林,清軍在這樣的環境下作戰極不適應。緬甸軍隊藏在叢林中,利用塗毒的弓弩四處襲擊清軍。除了地形問題,在裝備的問題上清軍已經明顯落伍。緬甸軍隊中已經開始大量裝備火槍,緬甸人自然沒有製造火槍的本事。但是緬甸緊鄰印度,而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緬甸向英國購買了數量可觀的火槍,在清緬戰爭中,看似彪悍的清軍騎兵被火槍一個個放倒。緬甸後來自己承認,清軍騎兵還是很有戰鬥力的,自己只能依靠火槍來對抗。問題來了,即使清軍在更換了將領的情況下,仍然無法徹底擊敗緬甸。

三、清朝取得了所謂的勝利,乾隆皇帝號稱十全武功

清緬戰爭其實達成了僵局,緬甸軍隊雖然阻擋了清軍的進攻,但是並沒有力量把這些軍隊逐出緬甸境內。更重要的是緬甸的國力無法支撐長期的戰爭,清朝可以打持久戰,而緬甸打不起。最終緬甸向清朝謝罪求和,乾隆皇帝在面子上過得去之後,順坡下驢命令撤軍。清廷為了這次戰爭花費了911萬兩白銀,卻僅僅取得了名義上的勝利。戰爭結束以後,幾乎所有的將軍都上書乾隆皇帝進行軍隊改革,也就是使用火槍等西方武器。但是乾隆皇帝以「騎射乃我滿洲立足之本」為理由斷然拒絕,乾隆皇帝在晚年稱自己建立了十全武功,還自封為十全老人。但是認真的說,這些戰爭有6次戰爭的結果都是值得懷疑的。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緬甸歷史故事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