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愛情故事大全 - 王蒙:中國作家自殺的太少

使用說明:請輸入查詢關鍵詞,例如:情感故事

王蒙:中國作家自殺的太少

作者:郭松民

不久前,著名作家王蒙在中山大學就中國當代文學問題進行演講時,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中國作家為什麼偉大的不多?」然後他自己回答道:「就是因為中國作家自殺的太少了」。那麼為什麼自殺率越高就越容易出偉大作家呢?王蒙給出了兩條原因:一是「創新就像一條瘋狗一樣追著我們」;二是「精英意識會讓人走向孤獨」。這兩點,都會讓作家感到痛苦和壓力。(4月7日《信息時報》)。

王蒙先生的結論,當然帶有調侃的意思。但他的兩點解釋,倒的確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近年來文學被邊緣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創新」這條「瘋狗」的追逐下、在「精英意識」的優越感的支配下,當代文學早已失去了與時代對話的渴望,失去了把握社會歷史的能力,也失去了道德擔當的勇氣,從而也失去了自己的尊嚴。只能靠扭動的「下半身」和叫床的呻吟來吸引或輕蔑或淫穢的一瞥。

出現這樣一個局面,作家自身是難辭其咎的。從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出於盡快進入「後現代」的強烈願望,作家們就開始逐漸「躲避崇高」,退出宏大敘事,退出公共領域,或高蹈或瑣屑,或主流或小康,盡可能地寫得神秘寫得純粹,完全不屑於關注思想和社會,只顧「自己和自己玩」。結果如何呢?現在看來,不僅沒有進入「後現代」,反而回到了「原始社會」。誠如陳果在《榴蓮飄飄》中所寫的那樣:「男的追,女的跑,按到地上搞一搞。」

沒有出現偉大作家,還有一個原因是王蒙沒有提到的,那就是資本力量的介入,因為資本只願意支持那些能夠使自身增殖的作品。出版社老闆對那些預期的「暢銷書」,往往會不吝重金投放廣告,邀請一些「評論家」開「研討會」來為這本書說好話,讀者則通常只能被這樣引導著去購買他們炒作的書。而只要能夠盡快收回投資並獲得利潤,作品本身的品質並不是老闆們最關注的。這樣一來,書店裡就出現了一個很奇特的現象:一些「偽書」和一些蒼白淺薄的東西,動輒銷售數百萬冊,而那些真正有價值的作品,卻落滿了塵土,無人問津。

不過,儘管有資本力量的介入,但如果作品能夠真正和社會的核心問題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話,還是會受到讀者的歡迎的。去年反映國企改制的小說《那兒》引起強烈反響是又一個證明。當然,要做到這一點,一個先決條件是作家必須如魯迅先生所說的那樣:「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王蒙最後一語點題:「文學不僅僅是挑戰,還是一個和解的元素,它不僅僅在於發發牢騷,不滿和孤獨,更能讓人感覺到仁慈和愛,表達眾多美好的東西1但我覺得這樣的「點題」仍然是先驗的。記得雨果說過一句話:「富人憑借寒暑表來知道天氣冷熱,窮人卻只能靠皮膚去感覺。」中國未來的偉大作家,是不能靠客廳裡的寒暑表來判斷冷熱的,而只能到廣闊的社會生活中去體驗和感覺:體驗到了美好,就歌頌美好;感覺到了醜惡,就揭露醜惡!只有這樣,中國才可能產生真正偉大的作家

本文地址:http://www.shahaizi.com/wenzhang_gushi_3.php?id=16006&s=1168939080

贊助商鏈接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