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說明:請輸入查詢關鍵詞,例如:婚姻家庭
林淑蓮,新加坡人,在一家飯店做行政助理經理。當淑蓮和愛人抱著孩子出現在公共場合,中國人的興趣會轉到孩子身上,他們會摸著孩子細軟的手問:「真好玩,是女孩兒還是男孩兒?多大了?」好像有問不完的問題。如果他們也帶著孩子,會立刻「論資排輩」,張羅著和孩子合影留念。北京的許多小孩及父母通常是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的,似乎這是不成文的規矩,淑蓮認為這沒有什麼。以前,新加坡的家庭也是這樣。現在新加坡的許多家庭反過來與孩子姥姥、姥爺生活在一起,因為大家發現與奶奶爺爺生活在一起,婆媳容易產生裂痕,而姥姥和女兒即使說話不對付,也不會記仇。新加坡政府提倡年輕人和父母是鄰居而不一起住,因為住在一起大小矛盾總會有,而出於「鄰里」關係就不一樣了,老年父母有安全感,年輕人的事又不被干涉。林淑蓮的一個朋友,就是小兩口住二樓,老人住樓下,和父母相處和睦。
淑蓮說:「在北京,道聽途說的婆媳關係搞不好的事情很多,年輕人和孩子奶奶生活在一起,丈夫不好過,妻子也不好過,而反過來,丈母娘疼女婿實打實,我主張中國的男人倒插門。」淑蓮的先生很關注家庭,相比較而言,她看到北京年輕的一代逐漸不太看重家庭,他們以為外國人是不顧家的,就像電影裡演的一樣,以為「不關注家庭」就是外國人的生活方式,其實不然。林淑蓮看到,在北京,年輕人有多方面的選擇盡可能以此豐富自己的生活,而年長者就趨於選擇的單一化。北京的年輕人喜歡玩,一有空就去外地、外國旅遊,在出發之前,他們會把孩子交給孩子的奶奶或者姥姥:「媽,孩子您看。」為什麼年老的父母只能分擔子女的負擔,而很少有福分共享子女的幸福與快樂呢?
淑蓮以為:「中國的傳統習慣是『水往下流』,父母愛子女,是順理成章的事情,而小輩愛父母就不是普遍做得很好了,我以為在這個問題上要『引水上山』。人到老年,社會活動逐漸減少,難免產生孤寂之感,子女應當多花些時間和老人在一起,這是對長者的安慰。」
很多中國人都問淑蓮:「為什麼要自己帶孩子,為什麼不送到荷蘭或者新加坡讓父母看呢?」淑蓮說:「我一向以為,孩子要自己親自帶,孩子應該生活在父母身邊,身心才會健康。我發現北京的年輕夫婦喜歡把孩子扔給父母照料,很長時間才去看一次,這樣太不好了。」(王秋存)
本文地址:http://www.shahaizi.com/wenzhang_gushi_3.php?id=8407&s=1209272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