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說明:請輸入查詢關鍵詞,例如:中醫養生:長夏防濕要淡補,偏方來源於網絡,使用前請遵醫囑
中醫養生:長夏防濕要淡補
中醫養生:長夏防濕要淡補 其他 中醫養生 「秋老虎」阻礙入秋進程立秋之後天氣由熱漸涼,初秋由於盛夏餘熱未消,氣溫仍然很高。加之時有陰雨綿綿,濕氣較重,天氣以濕熱並重為特點,常有「秋老虎」出現。
上海市著名老中醫丁學平醫生說,夏之後有一個長夏,長夏是指從立秋到秋分的時段,這是中醫學的範疇,又被俗稱為「秋老虎」。正如著名明代大醫學家張景岳所說:「春應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長,長夏應脾而變化,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
時令濕邪侵襲
「長夏應脾而變化」。濕為長夏主氣,人體的脾臟與之相應,古人指出「長夏防濕」。中醫認為濕為陰邪,好傷人陽氣,尤其是脾陽。由於脾臟喜燥而惡濕,一旦受損,則導致脾氣不能正常運化,而使氣機不暢。表現為消化吸收功能低下,臨床可見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口淡無味、胸悶想吐、大便稀溏,甚至水腫。
長夏時節由於天氣悶熱,陰雨連綿,空氣潮濕,衣物和食品都容易返潮,甚至發霉、長毛,人也會感到不適。若穿著返潮的衣物,容易感冒或誘發關節疼痛,吃了霉爛變質的食品,就會引起胃腸炎,甚至導致中毒,所以在長夏一定要重視防止濕邪的侵襲。
飲食祛濕健脾
這個時令容易產生腸胃道疾病。中醫上說,因為濕困脾,生清降濁的功能削弱,吃油膩或者過甜的東西就容易產生嘔吐。所以飲食尤其要控制,喝酒也要控制,因為酒亦主濕。因此,在長夏季節裡,飲食應以清熱祛濕、健脾和中為主。所以也有「長夏防濕要淡補」的說法。
在日常生活中,除食用冬瓜、綠豆芽、小白菜、苦瓜之類的清熱食物外,還要吃些薏苡仁、芡實、赤小豆。經過炎夏的消耗,入秋後,人體的消化功能逐漸下降,腸道抗病能力也減弱,稍有不慎,就可能發生腹瀉。丁醫生推薦「早飯有一碗粥、晚飯備一碗湯」。同時,大魚大肉等容易生火的食物盡量少吃。在吃海鮮和燒烤時,一定要注意新鮮度。
起居謹防著涼
雖然眼下絲毫未見秋色,但稍有大意,就容易誘發感冒。尤其是鄰近秋分的時候,溫差大,中午熱早晚涼,暑濕隱藏在身體裡。早上著涼之後就產生伏暑,伏暑的症狀表現為發熱、腹瀉。越是鄰近秋分溫差大的時候,越要小心預防著涼。
秋令氣溫多變,即使在同一地區也會出現「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況。因而,提早備幾件秋裝,如裌衣、春秋衫、絨衣、薄毛衣等,做到酌情增減。
以往,不少人剛過立秋,就開始鼻塞、流涕、鼻癢、打噴嚏。專家提醒,這些疾病並不一定全是感冒。過敏性鼻炎也是立秋後的高發疾病。無論如何,要根據氣候變化,適當增減衣服,以免身體受涼。另外,在戶外運動後,要及時擦乾汗水,穿衣保暖。
【健康鏈接】
預防「秋老虎」傷人
1.陽光依舊肆虐,要注意少曬太陽,盡量在陰涼處作業。
2.要多飲水,每天至少飲1000毫升以上;常喝稀飯、淡茶、菜湯、豆漿、果汁等。
3.每天吃1-2個梨(雪梨或沙梨)、西瓜、香蕉等涼性水果。
4.常吃些清熱、生津、養陰的食物,如蘿蔔、茅根、馬蹄、西紅柿、豆腐、菱角、蓮藕、蜂蜜及新鮮水果和蔬菜、瘦肉、木耳、老鴨肉、鱉肉、青魚、鯧魚、黃花魚、鰻魚、銀耳、百合、紫菜、蓮子、芡實、核桃、烏梅、芝麻等。
5.在裝有空調的室內工作和生活時,空調溫度保持在23℃-27℃,同時要注意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6.要勞逸結合,保持充足的睡眠。最好早起早睡。
7.不吃或少吃辛辣、燥熱、油膩的食物,少飲酒。
本文地址:http://www.shahaizi.com/wenzhang_pianfang_3.php?id=5802&s=1199728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