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

日常生活健康小常識,健康生活小常識

請輸入查詢關鍵詞:

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

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是幽門環肌肥厚、增生使胃部幽門管腔狹窄而引起的不完全梗阻,是新生兒常見的消化道畸形。本病的發病率在我國約為1/1000~3000新生兒。男與女之比為3~8:1。多為足月兒,早產兒較少見。少數病例有家族發病史。

病因

本病是多基因遺傳玻是由於先天性發育缺陷所致。

病理

幽門肌肉全層增生、肥厚,幽門明顯增大呈橄欖形。

臨床表現

主要為噴射性嘔吐、胃蠕動波和有上腹腫塊。

一、 嘔吐 是本病早期的主要症狀。一般患兒在出生後多無症狀,吃奶及大小便均正常。常於生後2~3周出現嘔吐,少數病例可在生後或不久(4~5天)即出現,偶有遲至數月才發生嘔吐者。開始時為食後間歇溢乳,偶有嘔吐,以後隨著幽門梗阻加重,嘔吐頻繁,幾乎每次餵奶後立即或不久即吐,逐漸變為噴射性。早產兒嘔吐不典型,可不呈噴射性。 一般食慾旺盛,嘔吐後即飢餓欲食,吮奶急。

二、胃蠕動波 常見,但非特有體征。蠕動波從左季肋下向有上腹部移動,到幽門即消失。在餵奶時、進食後和嘔吐前易見到。輕拍上腹部常可引出。

三、右上腹部腫塊 為本病的特有體征,具有診斷意義。用指端在右季肋下腹直肌外緣處輕輕向深部按捫,可觸到橄欖大小質較硬的幽門腫塊,可以移動。

四、黃疸約1~2%患兒伴有黃疸,間接膽紅素增高,手術後數日即消失。病因不明。可能與飢餓和肝功能不成熟、葡萄糖醛酸轉移酶活性減低有關。

五、營養狀況和水鹽平衡隨著嘔吐加劇,奶和水攝入不足,病初體重不增,以後下降,出現營養不良和脫水。可合併代謝性酸中毒。

診斷

凡具有典型的嘔吐病史者,即生後2~3周出現嘔吐,進行性加重,呈噴射狀,吐出物為奶及奶凝塊,不含膽汁,應疑為本玻若於有上腹部們及橄欖狀腫塊,診斷即確定。對未捫及腫塊的病例進行下列檢查。

一、鋇餐X線檢查

二、超聲檢查 診斷符合率與鋇餐X線檢查均為95%,還可顯示X線檢查不能直接顯示的幽門肌層厚度,不受幽門痙攣的影響,是一種無損傷、安全、簡便的診斷方法。

鑒別診斷

嘔吐物中不含膽汁,可除外各種原因引起的高位不完全性腸梗阻,但應與下列疾病鑒別。

一、幽門痙攣 與本病症狀相似,但多在生後即出現間歇性、不規則的嘔吐,非噴射性,程度較輕,量較少。偶見胃蠕動波,但有上腹部捫不到腫塊。一般狀況較好,無明顯脫水和營養不良。用解痙藥如阿托品治療效果良好,可使症狀消失。

二、賁門弛緩(胃食管返流) 嘔吐為非噴射性,餵奶後平臥位、啼哭或掙扎時(腹內壓力增加)或壓腹時更易嘔吐,豎立位可防止。無胃蠕動波。鋇餐X線檢查見貫門暢開,當臥位捫壓腹部時,鋇液即從胃返流到食管內。

三、胃扭轉 生後數周內出現嘔吐,偶呈噴射性,吐出物為奶,不含膽汁。嘔吐多在餵奶後或移動體位時。一般狀況較好,腹部無陽性體征。鋇餐X線檢查可資鑒別。

四、幽門前瓣膜 較少見。完全瓣膜於生後即出現幽門完全梗阻症狀。有孔瓣膜常在新生兒期發病,主要症狀為嘔吐,多發生於餵奶後,常呈噴射性,吐出物為奶,無膽汁。常見胃蠕動波。臨床上與幽門狹窄很相似,但有上腹部們不到幽門腫塊,鋇餐X線檢查除見幽門腔狹窄外,無幽門管延長等其它肥厚性幽門狹窄的特有徵象。

治療

確診後應早做幽門環肌切開術,手術方法簡便,近遠期效果良好。手術前準備至為重要,盡快糾正脫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紊亂,糾正貧血和低蛋白血症,改善營養狀況,或採用靜脈高營養療法。

健康小常識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
每日黃歷
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