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會「吃」藥,濫用害全身

日常生活健康小常識,健康生活小常識

請輸入查詢關鍵詞:

皮膚會「吃」藥,濫用害全身

在不少人眼裡,皮膚上塗藥只為治「面」,而不大重視「裡」,認為不會引起全身性的反應。結果,皮膚「吃」藥引起的中毒事故時有發生。

研究證明,人體表皮最外層中的角質細胞膜具有半透性膜作用,藥物通過被動擴散,被角質細胞吸收,然後進入血液循環。因此,表皮的成熟性、完整性以及藥物自身的特性等,是影響皮膚「吃」藥的主要因素。

嬰幼兒的表皮角質層雖然發育良好,但其屏障特性比成人差,而早產兒則角質層發育不良,特別是妊娠不足28周的早產嬰兒,局部用藥與口服用藥的作用基本相同,常引起嚴重的後果。英國倫敦曾發生多次新生兒紫紺症的流行,使不少嬰兒夭折,最後證實是由於濟貧院中應用帶有戳記的尿布,戳記墨水中含有苯胺染料透皮吸收後引起變性血紅蛋白血症所致。法國一位製藥者出售了一批含有6.3%六氯酚的嬰兒爽身粉,導致204名嬰兒發生神經中毒,死亡36例。

表皮損傷或患有疾病,如燒傷、濕疹或其它廣泛皮膚病患者,可大大增加藥物的吸收。濕疹皮膚的透入性比正常皮膚大8~10倍,一般性潰瘍透入比正常皮膚大3~5倍。用膠布剝脫角質層後,可使氫化可的松的經皮吸收率由1%~2%增至90%。

正常皮膚含水量為5%~15%,皮膚水含量增高可引起角質層膨脹,使緊密的角質層結構發生改變,有利於藥物的透入。經過肥皂和水的清洗,可改變皮膚的屏障作用而增加藥物的吸收。有機磷農藥很容易經皮膚吸收而發生農藥中毒,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機磷農藥兼有水溶和脂溶的特性。顆粒細的藥物可增加與皮膚的接觸面積而促進吸收。過氧苯甲酰、蒽酚、維生素A酸和5-氟尿嘧啶等,可引起局部皮膚炎症而增加吸收。

有機溶媒可增加藥物的吸收作用,一些使角質層乾燥的物質,如液狀石蠟、乳化劑、丙二醇等,可通過去除角質層脂質和天然致濕物質,引起角質層乾燥脫落和慢性損傷而促進藥物吸收。由於各種藥物的賦形劑不同,皮膚的吸收能力也有異,如咖啡因以凡士林為基質最易穿透;睪丸酮的水凝膠中吸收量很大。

人體各部位吸收藥物也有不同,其中以陰囊、外陰、眼瞼最易吸收。據研究,皮膚的角質層還具有很大的貯存作用和一定的運輸能力。因此,藥物經皮吸收後,在低血藥濃度峰值過後,常接著一個達數日之久的非常低的血藥濃度擴散期。皮膚科使用的外用藥物,就是根據這些特點進行配製和使用,以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和最少的副反應。

當然,利用皮膚「吃」藥的特性,科學家也發明了一種非常簡便的給藥方法——控釋藥體系,即透皮給藥,現已經廣泛運用於臨床。與其它給藥途徑相比,透皮給藥具有無痛苦,給藥次數少,可產生預期恆定的血藥濃度,易為嘔吐患者接受等許多優點。此法特別適用於早產嬰兒和嬰幼兒。例如氨茶鹼對兒童透皮應用不易吸收,而對未成熟兒和嬰幼兒就很易吸收並能達到有效的血藥濃度。

健康小常識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
每日黃歷
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