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的流行病學及防治

生活小常識大全,生活中的小竅門

請輸入查詢關鍵詞:

麻疹的流行病學及防治

麻疹的流行病學及防治

病原學及發病機理麻疹病毒為單股核糖核酸型副粘液病毒,病毒隨飛沫侵人呼吸道和眼結膜上皮,細胞內小量繁殖,引起局部炎症,並由局部入血形成病毒血症,引起廣泛病變,表現為高熱、皮疹及週身不適。全身皮膚和粘膜的毛細血管內皮亦被病毒所侵犯,峽、咽部粘膜及粘膜下炎性滲出及小皰狀灶性壞死而形成麻疹粘膜斑(即科潑力克斑),皮膚真皮和表皮層也有類似病變而出現皮疹。少數病人可發生麻疹性肺炎。麻疹患者由於非特異性免疫力降低易繼發細菌感染。

流行病學及預防本病全年可見,以冬末早春較多。麻疹減毒疫苗的預防接種已控制了流行,目前只是散發病例。病人為主要的傳染源。呼吸道吸入為主要的傳播途徑。

抓好計劃免疫,提高疫苗接種率是預防麻疹的主要措施。8月以上小兒,凡未超過麻疹者均要行麻疹減毒疫苗接種,皮下注射0.2~0.25ml,一次接種保護率可達90%,若初種後4~5年再接種一次,保護率更高。流行期間集體兒童機構要加強晨間檢查,對患者要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隔離期一般至出疹後5天,接觸麻疹的易感兒應隔離觀察3周,並可肌注丙種球蛋白0.2~0.3ml/kg防止發病和減輕症狀。

臨床表現及診斷本病的潛伏期約2周左右。臨床上根據症狀分典型、輕型、重型、異型四型麻疹。

1、典型麻疹:見於未接種或初免失敗者。此型分三期:1前驅期:主要表現為中度以下發熱、咳嗽、流涕、畏光、流淚、結合膜充血,2~3天左右頰粘膜可見灰白色針尖大小的小點,周邊有毛細血管擴張的麻疹粘膜斑;2出疹期(病後3~4天):發熱增高,從耳後髮際開始出現直徑為1~3mm大小的淡紅色斑丘疹,逐漸蔓延至頸部、軀幹,直至四肢。疹間皮膚正常,壓之褪色,重者皮疹密集成暗紅色,此期全身中毒症狀加重,可出現驚厥、抽搐、譫妄、舌尖緣乳頭紅腫似猩紅熱樣舌,體查淺表淋巴結及肝脾可腫大,重者肺部可聞濕羅音,胸片可見瀰漫性肺部浸潤小點。3恢復期:出疹高峰後,發熱漸退,病情緩解,皮疹依出疹先後順療隱退,留有棕褐色斑痕,1~2周消失,整個病程約10天。成人麻疹較小兒重、發熱高、皮疹多,但並發肺炎者少。

2.輕型麻疹多見於接受過疫苗免疫者。目前以輕型患者多見。發熱低,上呼吸道症狀輕,麻疹粘膜斑不明顯,皮疹少,併發症少。

3.重型麻疹病情重篤。高熱、譫妄、抽搐者為中毒性麻疹;伴循環衰竭者為休克性麻疹;皮疹為出血性,壓之不退色者為出血性麻疹。

4.異型麻疹見於接種滅活麻疹疫苗後半年以後再次接種者。我國用減毒活疫苗,故此型很少見。

麻疹還可並發支氣管肺炎。心肌炎、腦炎、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等。

本病依據流行病史、上呼吸道症狀、結膜充血、畏光及頰部典型的粘膜斑即可診斷。非典型者需分離病毒或作血清抗體測定,也可從鼻咽分泌物或痰塗片中找多核鉅細胞來確診。

治療目前仍為對症治玻

1一般及對症治療:臥床休息,加強護理,保護室內清潔,通風,多飲水,勿須忌油忌蛋以免引起維生素缺乏及營養不良。高熱者酌情用小量解熱藥,也可輸液,咳嗽用核痰止咳劑,煩躁酌情用安定劑。

2併發症治療:繼發細菌性肺炎時常用青黴素肌注或參考痰菌藥敏選擇抗生素。高熱及中毒症狀嚴重者可用少量氫化可的松。心肌炎嚴重者也可用氯化考的松、心衰者用洋地黃類。麻疹喉炎除根據藥敏選擇抗生素外,可用安息香酸酊蒸氣吸入,10分鐘/次,1日3次。嚴重氣道梗阻時及時氣管切開,以免窒息。

3中藥治療:麻疹屬濕熱病,前驅期以辛涼透表為主,用升麻葛根湯;出疹期以清熱解毒透疹為主,用三黃石膏湯或犀角地黃湯,驗方浮萍、生麻黃、鮮芝湯、西河柳各15克,布包煎水,稍涼後用毛巾蘸濕皮疹部位有助皮疹透發;恢復期以養陰、清餘熱、調理脾胃為主,用沙參麥冬湯。

生活小常識大全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
每日黃歷
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