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格勒生命之路:德軍封鎖下的最後物資通道
在盧加河上游的蘇軍防線左側,德軍於8月11日開始向希姆斯克地區發起進攻。
12日,德軍沿著伊爾門湖西岸猛攻蘇軍「西北」方面軍指揮部所在地--諾夫哥羅德。
經3天激戰,蘇軍開始後撤,盧加至諾夫哥羅德的鐵路線也被德軍切斷。德軍這時用肉眼就能隱隱約約地望見諾夫哥羅德市內的許多建築物的屋頂了。8月15日下午6時左右,德步兵在坦克的掩護下突破蘇軍第一道防線,推進到該市市郊。16日清晨,蘇軍被迫從諾夫哥羅德撤出。諾夫哥羅德的失守,不僅使防守盧加弧形地帶的蘇軍部隊處於腹背受敵的困難境地,而且也使德軍有可能前進到楚多沃,從而切斷列寧格勒通往莫斯科的十月鐵路線。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德軍佔領諾夫哥羅德後,就立即向東北方向的楚多沃挺進。同時,以部分兵力準備越過沃爾霍夫河,佔領提赫文,切斷列寧格勒同蘇聯內地的鐵路交通聯繫。
在盧加河中游防區內,雖然德軍用2個師的兵力,於8月10日凌晨4時向盧加發起攻擊,但在當地蘇軍的頑強抗擊下,多次進攻均以失敗而告終。曼施坦因在德軍一再失利的情況下,建議把第3摩托化師調往盧加河下游,以增強那裡的進攻能力,加快向列寧格勒的進軍速度。這一建議被批准後,曼施坦因於15日揮師北上。與此同時,德軍還以第50摩托化軍繼續在盧加牽制蘇軍。
就在德軍向盧加防線發起全線進攻的時候,列寧格勒北面的芬蘭軍隊也以3個師的兵力緊縮包圍圈,直逼拉多加湖,並在西南方向的剋剋斯戈利姆地區向防守卡累利地峽的蘇第23集團軍的側翼頻頻發起攻擊。這時,列寧格勒可以說已處於三面受敵的危急之中。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減弱德軍的攻勢,蘇軍統帥部命令「西北」方面軍所屬第34集團軍利用德第16集團軍因主力北上而在舊魯薩和霍爾姆之間出現的一個寬達80多公里缺口的機會,從舊魯薩沿鐵路線前出到德第16集團軍司令部所在地德諾地區實施強有力的反突擊。德「北方」集團軍群司令萊布對蘇軍這一突如其來的凌厲攻勢感到十分意外,他不得不重新命令正在北上的曼施坦因掉頭南下,前往舊魯薩地區為第16集團軍的被圍部隊解圍。
8月21日,德軍佔領楚多沃,切斷了列寧格勒通往莫斯科的十月鐵路。22日,德第16集團軍在曼施坦因第56摩托化軍的增援下,不僅解除了幾乎被蘇軍圍殲的危險,而且還向前推進到舊魯薩東南的洛瓦提河畔。8月25日,蘇第34集團軍終因力量懸殊而不得不撤出洛瓦提河沿岸。8月底,德軍在盧加防線前遭受重大損失後進至距列寧格勒城南僅20公里的斯盧茨克-科爾平諾地區。
希特勒雖然對「北方」集團軍群未能如期拿下列寧格勒不太高興,但對萊布能在8月末挺進到列寧格勒城下還是私心竊喜的,為了加強「北方」集團軍群的力量,使其能一鼓作氣迅速攻下列寧格勒,他命令正在莫斯科方向作戰的第39摩托化軍北上馳援攻打列寧格勒。
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在得到加強後,迅速以9個師的兵力向列寧格勒再次發動進攻,而這時蓋世太保部隊為了在德軍佔領列寧格勒後,能夠「迅速恢復秩序」,也緊緊地尾隨大軍後面,它們甚至連供各種車輛進出列寧格勒用的特別通行證都印製好了。9月8日,德軍佔領什利謝爾堡,這就完全切斷了列寧格勒與蘇聯各地聯繫的所有交通線,列寧格勒保衛者的處境更加困難了,現在他們只能經過拉多加湖和空中與外地保持著有限的聯繫。
9月16日,位於列寧格勒以南18公里,當年曾是老沙皇避暑勝地的普希金落入德軍之手;17日,列寧格勒一條電車線路的終點站亞歷山大羅夫卡失守。這時,德軍離列寧格勒市中心的皇宮廣場僅有14公里,德軍的大炮已經能夠直接轟擊列寧格勒市區了。真可說是名副其實的「兵臨城下」了。
形勢異常危急!但英雄的列寧格勒人民沒有屈服,「西北」方面軍司令員伏羅希洛夫元帥和軍事委員日丹諾夫向300萬列寧格勒軍民發出緊急動員令:「列寧格勒面臨著危險,法西斯匪軍正向我們光榮的城市--無產階級革命的搖籃逼近。我們的神聖職責是:在列寧格勒大門口,用我們的胸膛擋住敵人前進的道路!」「飢餓圍困」兵臨列寧格勒城下的德軍,在蘇軍的頑強抗擊下,已成了強弩之末。1941年9月25日,遭受重大損失的德軍,在英勇的列寧格勒軍民頑強抗擊下不得不轉入防禦,德軍以武力佔領列寧格勒的企圖落空。
希特勒看到他的ㄨ字旗已不可能掛到列寧格勒的城頭,便決定嚴密封鎖列寧格勒,妄圖以飢餓和恐怖征服列寧格勒。他咬牙切齒地說,「要把列寧格勒從地球上抹掉,即使列寧格勒要求投降,也絕不接受。應對列寧格勒實施大規模的空襲,特別是要炸毀那裡的自來水工廠」,妄圖以野蠻的轟炸和炮擊切斷城市與外界的聯繫,將全城困死。希特勒的參謀長哈爾德在9月的日記中對這一飢餓戰略作了形象的解釋,他說,「列寧格勒周圍的包圍圈還沒有收緊到期望的程度……敵人在列寧格勒集中了龐大的兵力和大量的物資,考慮到我們力量在列寧格勒前的消耗,局勢將繼續緊張,直到飢餓配合我們發揮作用的時候」。
1941年的9月、10月份,德軍對列寧格勒進行了猛烈的空襲,僅10月4日這一天,德軍就持續空襲9個多小時。應該說,希特勒的這一著棋是很毒辣的,特別是11月8日德軍佔領了提赫文後,從蘇聯內地向列寧格勒運送糧食的運輸線完全被切斷,它使300萬列寧格勒軍民陷入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飢餓「大災難」之中。
列寧格勒遭到陸上封鎖導致糧食供應急劇惡化。9~11月,居民的麵包定量先後降低5次,11月20日降至最低限量:高溫車間工人每人每天375克,一般工人和技術人員250克,職員和兒童僅125克。為此列寧格勒付出了近百萬人的寶貴生命。自從列寧格勒與蘇聯內地的鐵路交通被完全切斷後,拉多加湖就成了列寧格勒唯一能從外界獲得糧食和其他一切必需品的水上生命線,可現在拉多加湖也僅僅剩下中間一段寬約65公里的水域不在德軍炮火的射程之內。
拉多加湖,古時候稱之為「涅沃湖」,面積 184,000 平方公里,是歐洲最大的一個湖泊。它的南北長200多公里,東西最寬處達124公里,湖的北岸和西北岸都是陡峭的懸崖巖壁,湖深達250米,而湖的南岸則是低平的砂土層和沙灘,湖岸也比較平整,湖深只有20多米。
在9月8日列寧格勒被圍困之前,拉多加湖的水上航運業務主要是客運,而不是貨運。湖的東西兩岸都未建有大型現代化的港口設施和停泊碼頭,貨物的吞吐量極其有限。再加上秋天的拉多加湖經常是大霧瀰漫,狂風怒吼,而德軍飛機又整天在湖面上空盤旋掃射,使許多滿載糧食的平底駁船往往由於風大浪急和躲避空襲而觸礁沉沒。
因此,如何切實保證城內300萬軍民的生活必需,就成了列寧格勒方面軍當時所面臨的一項頭等大事。因為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300萬軍民的吃飯問題,堅守列寧格勒就只能是一句空話。
11月下旬,拉多加湖開始封凍,水上運輸暫停,這使列寧格勒的糧食供應更趨緊張。在這飢寒交迫的日子裡,死神隨時隨地都會奪走人的生命,列寧格勒城內每天都有數以千計的人因飢餓而喪生。正在生產的工人餓死在機床旁,指揮交通的民警餓死在崗亭裡,正在搶救危重病人的醫生餓死在手術台前,年老體弱的居民餓死在購糧途中……
對於自己一手造成的「傑作」,希特勒得意忘形地狂叫:「列寧格勒不久將會出現人吃人!」然而,英雄的列寧格勒人民是決不會坐以待斃的。在這面臨被困死的危急關頭,列寧格勒軍民的唯一出路就是不惜一切代價牢牢地控制住拉多加湖南岸地帶,並迅速採取果斷措施,組織冰上運輸。
「生命之路」早在1941年11月9日,德軍佔領提赫文的第2天,列寧格勒方面軍軍事委員會就作出決定,立即沿著靠近什利謝爾堡海灣那段已冰封的湖面,從西岸的鮑利索瓦-格裡瓦車站和拉多加湖車站至東岸的列德涅沃修建一條冰上軍用公路。
可是,要想在封凍的拉多加湖面上修築一條運輸公路真是談何容易。列寧格勒的科學工作者在對拉多加湖結冰情況作了一次實地考察後,他們發現在靠近南岸風平浪靜的淺水區內,一般在10月底至11月初就開始結冰了,而在什利謝爾堡海灣內打算修築冰上汽車運輸線的那一段湖面,一般要在12月中旬,個別地方甚至要在翌年元旦才能結冰。另外,拉多加湖的冰層表面凹凸不平,坑坑窪窪很多,特別是在淺水區內,疊積的大冰塊有時會形成高達五米至十米的冰丘,其周圍堆著一層厚厚的積雪,因而底下的冰層較薄,當載重汽車駛過這些地方時危險性很大,隨時都有可能因冰面裂開而連車帶人掉進冰窟窿裡。
時間不等人!被圍的列寧格勒軍民每時每刻都有人由於飢餓而倒下,他們急待從內地運進糧食、燃料和武器彈藥。但時至11月16日,拉多加湖冰層的厚度還僅有100毫米,這頂多可以供不載貨的馬拉雪橇勉強通過。而要組織大規模的冰上汽車運輸,冰層厚度至少需要達到200毫米以上。根據水文工作者的測定,氣溫在零下10攝氏度時,湖面冰層厚度達到200毫米需要6晝夜,300毫米則需12晝夜;氣溫在零下15攝氏度時,冰層厚度達到200毫米需要4晝夜,300毫米則需8晝夜。
11月18日清晨,拉多加湖面上刮起了期待已久的西北風,天氣寒冷刺骨,至黃昏時分,氣溫驟然下降了12攝氏度。11月20日,湖面冰層的厚度已達到180毫米。這時,列寧格勒方面軍軍事委員會認為:形勢逼人,時不我待,他們決定立即用馬拉雪橇在築路勘探隊員冒著生命危險以標桿標明走向的冰道上開始試驗性運輸,把堆放在湖東岸列德涅沃轉運站的大量糧食和其他急需物資迅速運往西岸的鮑利索瓦-格裡瓦車站和拉多加湖車站。
儘管當時挑來趕馬拉雪橇的都是從郊區集體農莊裡精心挑出來的富有經驗的好馭手,但在第一天的冰上運輸中,還是有不少馬拉的雪橇因冰面破裂而掉進了湖裡。另外,考慮到馬拉雪橇不僅載運貨物少,而且還要耗費飼料,特別是在遇到暴風雪時,極易迷失方向而掉進冰窟窿。所以,這種運輸方式不久就放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