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芬奇的繪畫是怎樣的?達芬奇有哪些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達芬奇的實踐和創新精神,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列奧納多屬於人類。他敏銳的觀察力並非一種超能力。相反,這是他刻意練習的結果。這一點很重要,它意味著如果我們想擁有這樣的能力,也可以努力帶著好奇和專注去觀察事物,向列奧納多學習,而不只是望洋興歎。」
敢於實驗和犯錯,哪怕這意味著短期內的利益受損。
《天使報喜》顯示出二十多歲的列奧納多正在不斷進行各種試驗,包括光線、透視,還有描繪人物反應的敘事方式。在試驗過程中,他犯了一些錯誤。但是,即便是錯誤,也是因為勇於實踐和創新,它們同樣昭示了他的才華。
《天使報喜》讓我們有機會看到另外一種可能性,如果列奧納多沒有埋頭於對透視的觀察和對光學的研究,他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畫家。不過,如果仔細查看,這幅畫並沒有看上去那麼糟糕。列奧納多正在試驗一種被稱為「錯覺表現法」的技巧:從正常的視角觀看,畫中的物像顯得畸形;若從其他角度看,畫中物像則重歸正常。列奧納多偶爾會在筆記本裡練習這種技法。
在烏菲齊美術館中,參觀指南會提醒你向《天使報喜》右側走幾步再看看。這會有些幫助,但是作用有限。天使的手臂看起來沒那麼怪異了,花園牆的開口角度也沒有那麼奇怪了。如果你蹲下,從稍低的視角觀看,效果也會好一點兒。
列奧納多想讓從右側進入教堂的人看到最好的效果。他也在鼓勵我們從右側觀看,這樣就可以從馬利亞的角度看到天使報喜的動作。這些努力離成功僅一步之遙。他的透視技巧雖初露鋒芒,但仍需改進完善。
《博士來拜》:列奧納多為此準備了多張草圖,先是用鐵筆畫,然後再用羽毛筆和墨水進一步完善。在這些草圖中,他在人物身上探索了各種不同的手勢、身體扭轉方式和表情,希望情緒能夠在畫面中像漣漪一樣擴散開去。
即使是那些他已經完成或幾乎完成的委託創作,比如《吉內薇拉·德·本奇》和《蒙娜麗莎》,他也從來沒有交給過委託人。列奧納多對自己喜歡的作品緊抓不放,走到哪裡就帶到哪裡,只要有了新想法,馬上就會再修改。
他就是如此對待《聖傑羅姆》的,而且他可能也想對《博士來拜》如法炮製,所以他只是把這幅畫交給吉內薇拉的哥哥代為保管,而從未打算賣掉或送人。他從不想放手。
這就是為什麼當他去世的時候,一些傑作仍在他的床邊。這雖然讓今天的我們有些沮喪,但是列奧納多不願宣佈一幅作品完成並放手與人,其中也有深刻和富有啟發性的一面:因為他知道自己總可以再學到一些新東西,掌握一些新技巧,或者被新的靈感擊中——他是對的。
所以,列奧納多決定不完成一些作品,可能另有原因。沒有上色的《博士來拜》和伯林頓府草圖都有一種未完成的完美。對大多數人來說,「未完成的完美」可能是自相矛盾的說法,但是有時用來形容列奧納多則顯得非常貼切。除了其他方面的成就,他也是「未竟之美」的大師。韋斯普奇說得沒錯,列奧納多在這方面堪稱另一位阿佩萊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