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皇尼古拉一世為何服毒自盡?尼古拉一世死因
尼古拉一世·巴甫洛維奇( I ,1796年7月6日—1855年3月2日),俄羅斯帝國沙皇(1825年—1855年在位),保羅一世皇帝第三子。因長兄亞歷山大一世死後無男嗣,次兄康斯坦丁大公放棄皇位繼承權,因此被立為俄羅斯皇帝。1825年繼位時鎮壓具有自由主義思想的貴族軍官發動十二月黨人起義,此後他加強對自由思想和革命運動的鎮壓,設立了秘密警察第三廳。鎮壓波蘭1830年起義。
雖然尼古拉知道有必要對落後的農奴制度實施改革,但卻把改革限制在不與貴族利益發生衝突的範圍內。實施了幣制改革、法典編纂事業和國有農奴管理方式的改革。對外繼續推行神聖同盟的宗旨,和梅特涅合作,鎮壓歐洲自由主義、民族主義運動。1849年鎮壓匈牙利民族運動。為擴大在黑海和高加索的統治權而與英、法、奧斯曼帝國發生剋裡米亞戰爭。於行將戰敗時突然去世。也有服毒自殺的傳說。
1844年尼古拉一世訪問倫敦,一再勸說英國與俄國攜手合作,共同瓜分土耳其。但作為土耳其的同盟國,英國並不希望與俄國瓜分土耳其,俄國的行為引起了英國的強烈反感。
1853年,沙俄挑起第九次俄土戰爭,在錫諾普港徹底摧毀了土耳其艦隊。俄國與奧斯曼帝國斷交並開始佔領多瑙河流域的土耳其附屬國。這是一場大刀長矛對陣槍炮火藥、封建沙俄對陣英法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的戰爭,參戰各國軍事實力發展的嚴重不平衡直接導致了觸目驚心的傷亡數字。當時,俄軍使用木製帆船,而英法是蒸汽炮艇;俄軍的老式燧發步槍射程僅200碼,英法聯軍的來復槍卻可以射到1000碼;英法聯軍從本國經海路到克里米亞只需三周,而莫斯科以南沒有鐵路,俄軍靠兩條腿走路,有時需要三個月……從一些角度來看,這場克里米亞戰爭對沙俄的意義類似於甲午戰爭之於清王朝。
失敗的俄軍在巴爾幹撤退後,英法土召開軍事會議,決定乘勝前進,攻打克里米亞半島,消滅俄國黑海艦隊,佔領其海軍主要基地塞瓦斯托波爾,以阻擋俄國南下的勢頭。
在付出了數十萬人傷亡和總司令雙雙死亡的代價後,英法聯軍終於打下了塞瓦斯托波爾。消息傳到莫斯科,沙皇尼古拉一世完全陷於絕望,於1855年3月2日服毒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