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東羅馬帝國有著什麼樣的經濟發展?

解密:東羅馬帝國有著什麼樣的經濟發展?

羅馬歷史故事

解密:東羅馬帝國有著什麼樣的經濟發展?

拜占庭帝國所控制過的最大領土面積為270萬平方公里(查士丁尼一世時期),人口顛峰值則為3400萬(公元4世紀)。帝國的經濟以農業為基礎,並擁有發達的商業和手工業。在中世紀早期的幾百年中,拜占庭一直是歐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它的貨幣索利都斯(Solidus)長期以來是歐洲和西亞的國際流通貨幣。

儘管亞美尼亞的金礦和巴爾幹的豐富銀礦為拜占庭提供了貴金屬的來源,但拜占庭帝國最主要的收入還是來自商業貿易中徵收的關稅和貿易稅(此外還包括過境稅、入城稅、不動產轉手稅等名目)。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處於歐洲、亞洲、非洲的交匯點,自古以來就是世界各地商船彙集的地方,也是絲綢之路的終點,發達的國際轉口貿易給當地居民帶來了巨額的財富。薩洛尼卡、特拉布宗、安條克和亞歷山大等城市也是拜占庭帝國的重要貿易港口。拜占庭的進口物資主要包括絲綢、毛皮、奴隸、糧食、貴重木材、香薰料、染料、象牙、寶石、珍禽異獸和其他奢侈品,出口物資則有玻璃、馬賽克鑲嵌畫、高級絲織品和錦緞、武器、葡萄酒、金銀貨幣、珠寶首飾和工藝品。拜占庭的通貨長期保持穩定的狀態。1磅黃金鑄造72個名為「諾米斯瑪塔」(Nomismata)的金幣,一個諾米斯瑪塔等於12個銀幣,1個銀幣等於12個銅幣。一個工人一年工作280天,大約掙25個諾米斯瑪塔的年薪,就可以維持衣食所需。

公元7世紀後,拜占庭的國際貿易因與波斯和阿拉伯的戰爭而受到影響,傳統的經過波斯灣和敘利亞的商路中斷,迫使拜占庭開闢通過紅海進入古印度洋的海路貿易和通過黑海、裡海、鹹海的陸路貿易路線。至9世紀,拜占庭的國際貿易達到最高峰。

11世紀,突厥人奪佔小亞細亞,拜占庭逐漸喪失了黑海沿岸的商業據點。與此同時,由於威尼斯的興起,以及熱那亞、加泰羅尼亞商人的競爭,拜占庭的商業開始衰落。諾曼人則入侵希臘南部的底比斯和科林斯等絲綢工業中心,將大批養蠶技師和絲織工匠帶到西西里,打破了拜占庭對絲綢的壟斷地位。數次十字軍運動,尤其是第四次十字軍東侵,嚴重地破壞了拜占庭的商業地位,徹底改變了地中海貿易格局。在拜占庭帝國晚期的若干次皇室鬥爭中,為了獲得資金,拜占庭皇位爭奪者屢以商業貿易特權為抵押,致使本已遭到嚴重破壞的本國商業陷入更加困難的境地。君士坦丁堡和特拉布宗不再是東方商品的集散地,其地位被威尼斯在東地中海的商業據點奪去。威尼斯和熱那亞商人甚至在拜占庭本土取得了商業特權,在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郊外的加拉塔建立了商業殖民區。到14世紀,拜占庭的商業已經完全萎縮。

除了商業稅收外,拜占庭帝國其他的經濟收入來源還包括向元老階層徵收的地產稅和向城市工商業主徵收的貨幣稅。此外還向城市工商業主徵收馬匹、布匹等實物稅。城市公民還要交納公證稅、印花稅、司法稅等間接稅。富有的市民還要負擔路燈燃油、節日賽馬、慈善機構、城市衛生和救火等費用。

拜占庭的農業稅按照田畝面積向村莊集體徵收,逃亡農民所拋下的荒蕪農田所需繳納的稅收,由其所在的村莊代繳。每年5月和9月,帝國的巡迴法官和稅收官吏下鄉徵稅,每3年普查一次土地狀況,確定稅收額度。

在8世紀喪失主要的農業省敘利亞後,拜占庭帝國加大了在巴爾幹和小亞細亞的農墾力度。當這些地方的土地也在11至14世紀逐漸淪喪於斯拉夫人和突厥人之手、而帝國的商業貿易又極度萎縮時,拜占庭帝國就理所當然地出現了財政困難的狀況。在14世紀,為了籌措開支,安娜·德·薩伏伊皇后曾下令熔化宮中的金銀器皿,鑄造貨幣。一位記錄了約翰五世加冕典禮的拜占庭史官曾哀歎道:「皇帝的大多數皇冠和冕服只是看起來像黃金珠寶,其實都是染上金色的皮革,飾以彩色玻璃冒充寶石。前朝皇帝用來品嚐美酒的、綴滿紅綠寶石和珍珠的高腳金盃,已經被換成了白錫杯或陶土杯。……到處可以看到類似具有天然美麗的寶石和多彩絢麗的珍珠一樣的東西,但是這些都騙不過眾人的眼睛……羅馬帝國的繁榮和輝煌竟然頹敗到這種程度,昔日的榮光完全消失了……」

至巴列奧略王朝末期,拜占庭帝國已經完全依靠出售皇室財產土地和借高利貸來維持必要的開支。為了籌措現金,帝國向塞爾維亞人、保加利亞人、威尼斯人、熱那亞人和土耳其人屢次割讓土地,甚至連色雷斯和加拉塔等對首都和國家生死攸關的重要地區也被割讓,使帝國喪失了最後的自救資源。1423年,當曼努埃爾二世將第二大城市薩羅尼卡賣給威尼斯後,拜占庭帝國已經無地可割,無稅可收,僅靠君士坦丁堡城內少許工商業稅收殘度餘日。這一狀況無疑對拜占庭帝國的最終滅亡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羅馬歷史故事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