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尼拔是讓古羅馬帝國恐懼六百年的戰爭天才!
在人類歷史上,戰爭佔據著其中很大一部分,魯迅先生就曾經說過:「和平,只不過是兩次戰爭中間的那段時間。」而戰爭勢必產生諸多偉大的軍事家,其中古代非洲地中海沿岸國家迦太基的漢尼拔·巴卡(Hannibal Barca,公元前247年-前183年),在西方可謂家喻戶曉,他是西方四大軍事家之一,古羅馬共和國最強大、最懼怕的敵人,同時也被羅馬人尊為「戰略之父」,他死之後六百年內再無人讓羅馬人感到如此恐懼和尊敬。
公元前218年春天,羅馬和迦太基宣戰。此時的漢尼拔認為不應該像之前第一次布匿戰爭那樣固守迦太基本土,而應該主動出擊摧毀羅馬共和國的軍事潛力。而要達到這一戰略目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入侵羅馬本土所在的意大利,瓦解羅馬盟邦對羅馬的信心。
此時的羅馬已經通過第一次布匿戰爭獲得了地中海地區的海上霸權,漢尼拔想從海上入侵羅馬本土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於是漢尼拔決定,從沒有人走過的路線,從羅馬人絕對料想不到的位置入侵意大利。
公元前218年6月初,漢尼拔帶著步兵9萬,騎兵1.2萬,戰象37頭從西班牙出發,橫穿法國,翻越阿爾卑斯山,忽然出現在了意大利北部,羅馬人的戰略部署一下子被全盤打亂(後世的拿破侖為了相似的戰略目的也從這條路線進入意大利,可以說拿破侖借鑒了漢尼拔的戰略)。
走下阿爾卑斯山的漢尼拔軍經受了大量考驗,只剩下2萬步兵,6千多沒有馬的騎兵和一頭戰象了,而且由於是孤軍深入,他是沒有後勤補給,隨時可能會斷糧的。此時的漢尼拔選擇了吸收那些仇恨羅馬統治的高盧人部落,軍力糧草得到了補充,稍微修整之後就精力充沛地打敗了倉促前來應戰的羅馬軍。這一勝利使得更多的高盧人部落歸順了漢尼拔!
為了達到徹底摧毀羅馬聯盟的戰略目的,漢尼拔選擇了揮軍南下,於公元前217年6月,採取迂迴戰術,在意大利中部的特拉西美諾湖畔設下埋伏,打敗了羅馬由4個軍團組成的近3萬人部隊,與此同時,他還與地中海沿岸的羅馬鄰國結成反羅馬聯盟。
公元前216年8月,著名的康奈戰爭爆發。當時羅馬軍隊有步兵8萬,騎兵6千,而漢尼拔只有步兵4萬,騎兵1萬4千。經過12小時的激戰,羅馬軍大敗,損失7萬餘人,而漢尼拔只損失不到6千人,創造了古代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輝煌戰例。
隨後,羅馬人對漢尼拔這個名字聞風喪膽,居然到了武裝所有羅馬平民,準備保衛羅馬城的地步。當然漢尼拔無愧於西方最偉大的軍事戰略家的稱號,他並沒有進攻羅馬城,而是在羅馬境內機動作戰。避開敵人強大的羅馬軍主力部隊,對小股敵人進行打擊。同時漢尼拔用以戰養戰的方式不斷攻城略地,用攻下的羅馬城邦的物資補充補充軍隊,然後再去攻克其它防守薄弱的羅馬城鎮。
漢尼拔這種作戰方法被稱為「間接路線戰略」,他將自己的戰略前沿深深地根植於對手的領土之中,始終將主戰場放在敵軍的領土上,不但殲滅敵人的軍隊,而且不斷破壞敵境的經濟。
漢尼拔的戰略戰術,在本質上,是避敵主力,在不停的擾敵過程中消耗敵人的實力。與此同時,漢尼拔戰略思想對世界軍事的一個重要貢獻在於:戰爭不再有特定的前線。他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戰爭規則。在漢尼拔的戰爭中,僱傭軍所到之處,便是前線的延伸之地。當漢尼拔的軍隊出現在羅馬城外的時候,羅馬城就是戰爭的前線。
將戰場建立在敵人的腹地,將前線放在敵人的家門口,這不但有利於保護本國的經濟不受到敵人的打擊,同時,嚴酷的軍事形式,將對敵國上下造成沉重的心裡壓力。
雖然限於當時的條件,漢尼拔沒有完成其預定的目標,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漢尼拔戰略的失敗。
在漢尼拔入侵意大利本土期間,羅馬人不斷向這位軍事天才學習,並最終掌握了他的戰術天才,最終用漢尼拔的方法打敗了這位老師,為以後羅馬對外擴張奠定了軍事基礎。
後世的史學家普遍認為,是漢尼拔徹底激發了羅馬人的全部潛力,讓羅馬人在戰爭中浴火重生,為後世奧古斯都·凱撒等人指明了羅馬的方向。因此,漢尼拔無愧於羅馬人的尊敬,也無愧於「戰略之父」的偉大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