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理查德·尼克松:第一個自動辭職的總統
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英語:Richard Milhous Nixon,1913年1月9日-1994年4月22日)是一位美國政治家,曾於1969年至1974年擔任第37任美國總統,1974年時成為該國歷史上第一位在任期內辭職的總統,也是截止2014年8月上旬唯一一位辭職的美國總統。尼克松曾於1953至1961年擔任第36任美國副總統。
1946年,尼克松當選為美國眾議院共和黨議員,開始步入政界。1950年當選為美國聯邦參議員。1952年,他作為艾森豪威爾的競選夥伴,當選為美國副總統,任副總統4年。1956年他再度當選為美國副總統。1960年尼克松競選總統,以微弱票差被約翰·肯尼迪擊敗,又在1962年競選加利福尼亞州州長時落敗而暫時離開國家權力中樞。競選失敗後,尼克松先後在洛杉磯和紐約從事律師工作。1968年尼克松重返政壇,在當年的美國大選中,他擊敗民主黨人休伯特·漢弗萊和獨立競選人華萊士,當選為美國第46屆(第37任)總統。1972年1月連任第47屆總統。執政後,尼克松對內的目標是抑制通貨膨脹,重振美國經濟。對外,提出尼克松主義,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直接接觸。
1959年7月時任美國副總統理查德·尼克松受總統艾森豪威爾之托出席在莫斯科舉行的美國國家博覽會(American National Exhibition)開幕式。為了這次展覽,整個展館都佈置了美國人心目中每個國民能擁有的一切。展館內到處都是現代的、自動化的休閒娛樂設備,用以顯示在資本主義制度的美國規模巨大的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成果。在一座模板美式別墅的廚房展台,尼克松和前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尼基塔·赫魯曉夫之間展開了一場關於東西方意識形態和核戰爭以及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和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優劣的論戰。大多數美國人認為尼克松贏得了這場辯論,他在本國的威信也因此大大增加。這就是著名的「廚房辯論」。
1972年2月,尼克松首次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他也成為首位訪問中國的美國總統。(準確的說應當是第一位訪問中國大陸的美國總統,首位踏上中國國土的美國總統是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其於1960年6月17日至19日訪問國民黨統治下的台灣)訪華期間中美兩國政府發表了著名的《上海公報》。尼克松為打開中美關係大門並為改善和發展中美兩國關係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尼克松的任期內,逐步將美國軍隊撤出越南。1973年1月27日,美國簽署《關於在越南戰爭結束、恢復和平的協定》。3月29日,美軍完全從越南撤出。至此,這場美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也使這個國家陷入危機的越南戰爭結束。
1974年8月8日因「水門事件」被迫辭去總統職務,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個為了躲避國會對其濫用職權進行彈劾而辭職的總統。
所謂「水門事件」,是指1972年6月17日,在華盛頓水門大廈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總部查獲的竊聽事件。當時(6月17日凌晨2點30分)有5人被捕,他們帶著手套、電筒、複雜的偷聽工具和電子竊聽器。事件的起因是由於尼克松吩咐查爾斯·科爾森去搞民主黨全委會總部主要負責人拉裡·奧布賴恩的情報。可是,由於民主黨對此早有提防,而中央情報局又自始至終監視著竊聽者的行蹤,所以竊聽者的一切作為都敗露了。
這件事發生在美國總統競選期間,後來追究到「總統競選連任委員會」中的官員們,一些政府官員先後辭職了。其他一些官員,包括前司法部長約翰·米切爾,前白宮辦公廳主任霍爾德曼、前內務部總顧問埃利希曼,由於極力掩蓋這個事件而觸犯了法律。尼克松則否認這個事件和自己有任何瓜葛。但是法庭強迫他交出那些表明他實際上企圖逃避調查的錄音磁帶,結果他不得不把磁帶交了出來。
1974年7月8日,最高法院以八票對零票通過了對尼克松不利的裁決。與此同時,報紙社論發出要他辭職的輿論,國會也不停地呼籲,要對他進行彈劾。尼克松於8月7日在給霍爾德曼打電話,告訴他已決定辭職時,他說:「我簡直得不到國會的政治支持,而我要繼續擔任總統是需要這種支持的。我不能眼看由於6個月或更長時間的彈劾審判,國家陷於分裂,我們的對外政策遭到破壞。」於是他在第二天宣佈辭去了總統職務。1個月之後,尼克松被赦免一切與「水門事件」有關的罪名,而20名自認為是代表總統採取行動的總統下屬人員都被定了罪。
尼克松的第二個總統任期期間,中東爆發贖罪日戰爭,導致石油禁運和中東和平進程的重啟。國內方面,水門事件不斷發酵,導致他失去了大部分的政治支持。1974年8月9日,面臨國會彈劾罪名幾乎必然會成立導致撤職壓力的尼克松宣佈辭職。福特繼任總統職位後宣佈赦免尼克松的一切刑事責任。1994年,尼克松因中風陷入昏迷,於4天後逝世,享年8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