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波戰爭:紅色拿破侖圖哈切夫斯基的唯一失敗

蘇波戰爭:紅色拿破侖圖哈切夫斯基的唯一失敗

拿破侖

蘇波戰爭:紅色拿破侖圖哈切夫斯基的唯一失敗

剛剛從一戰的殘酷戰事中擺脫出來不久的歐洲,很快就又在1920年上演了另外一場廝殺,這就是發生在重生的波蘭與新生的蘇維埃俄國之間的蘇波戰爭。這場戰爭充滿了戲劇性,而這幕歷史大戲的高潮,就在當年8月初的華沙城外到來。

蘇波間的戰爭

很久以前,波蘭和俄國這對鄰國便是矛盾不斷、戰火紛飛。在17世紀初葉,國力更強一些的波蘭不時侵掠俄國,而之後的局面隨著俄國的日益強大而逆轉,經過三次被瓜分的慘痛經歷,波蘭到一戰前夕已淪為沙皇俄國的附屬地區。一戰結束後的《凡爾賽和約》給波蘭等多個曾經的主權國家帶來重生的機會,在強有力的鐵腕領導人畢蘇斯基元帥的運籌下,一個新生的波蘭重新出現在歐洲東部的政治版圖上

重生是好事,但問題在於,畢蘇斯基並不僅僅滿足於此。曾經的東面強鄰沙俄在經歷了十月革命之後成為蘇俄,而且此時正深陷國內戰爭的深淵,這讓畢蘇斯基看到了乘機東進,建立一個包括波蘭、波羅的海3國和烏克蘭在內的大波蘭的良機。他不僅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身兼波蘭國家領導人和波軍總司令的畢蘇斯基來歷不凡,此人在一戰期間曾率領一支波蘭兵團站在德國和奧匈帝國一邊與沙皇俄國打過仗,因此他對打仗完全不陌生。果然到了1920年4月,畢蘇斯基親率波軍,對蘇俄不宣而戰。

這時,新生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正面臨著兩大兇惡敵人鄧尼金和高爾察克的重大威脅,在無暇顧及西面敵人的情況下,波軍順風順水,一路獲得驚人的成功,相繼將立陶宛首府維爾紐斯、烏克蘭首府基輔、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等戰略要地「收歸國有」。一時間,波軍高歌猛進,大有在幾個月內便勝利完成蘇波戰爭、建立一個地域遼闊的「大波蘭」之勢!

不過凡事都有兩面性,波軍的快速推進,也令自己的後勤運輸線和兵員物資補充體系達到了極限,這使得其進攻的刀鋒開始變鈍。另一方面,蘇俄紅軍的處境則開始發生重大變化,隨著鄧尼金部和高爾察克部白軍武裝被擊潰,現在紅軍能夠騰出手來全力回敬侵入蘇俄大地的波蘭人了。時至5月下旬,完成各項調動準備的紅軍便開始展開戰略大反攻。

紅軍大反擊

紅軍以「鐵腕」革命家托洛茨基任蘇維埃軍事委員會主席,加米涅夫為前敵總指揮,反擊兵力編組成兩大鐵拳,分別是由圖哈切夫斯基指揮的西方方面軍(下轄第3、第4、第15、第16集團軍、第3騎兵軍)和由葉戈羅夫指揮的西南方面軍(下轄第12、第14集團軍、第1騎兵集團軍)。

從一開始,蘇軍就明確了這次作戰的目的不光是驅逐波軍,而是要攻取波蘭首都華沙。為此,兩大方面軍將平行推進,在華沙城下合攏鐵鉗,其中圖哈切夫斯基所部在普裡皮亞季沼澤區以北進軍,葉戈羅夫所部在普裡皮亞季以南進軍。

和蘇波戰爭開始時的一邊倒一樣,從5月下旬到7月上旬的戰事同樣呈現一邊倒的態勢,只不過現在勝負雙方互換。反擊的紅軍連戰皆捷,如入無人之境,兩大方面軍分別痛擊當面之敵,在很短的時間裡就令波蘭軍隊此前掠取的成果基本歸零。

在發生於烏克蘭的戰事中,紅軍西南方面軍的一支騎兵部隊樹立了赫赫聲威,那就是第1騎兵集團軍。在37歲的布瓊尼統領下,這支機動部隊在30天內從克里米亞向烏克蘭長途躍進1200公里,以其16000名騎兵、48門大炮、5列裝甲列車和8輛裝甲汽車的實力威震敵膽,被波軍稱作是「紅軍中最負盛名的部隊」。在步兵部隊有效配合下,第1騎兵集團軍於6月5日包抄至波軍側後,到7月中旬已將波軍完全逐出了烏克蘭。

戟指華沙

不過,儘管紅軍騎兵在南線令人生畏,但真正決定性的力量還是在北線。在國內戰爭中湧現出來的年輕將星圖哈切夫斯基的率領下,西方方面軍的各兵團長驅直入480公里來到波蘭腹地,看起來已不可阻擋。

就實力而言,西方方面軍共有15萬人,比當面波軍多出5萬人,而其595門大炮也佔有3:1的數量優勢。作為前鋒部隊的第3騎兵軍編有第10和第15騎兵師,其指揮官亞美尼亞人蓋伊因其驍勇而被波蘭人稱為「蓋伊汗」。在圖哈切夫斯基所部的強力打擊下,波軍不斷退向首都。紅軍於7月14日攻陷維爾納,20日攻陷格羅季諾,波軍在後面這場戰鬥中投入了30輛坦克,結果只有2輛能夠逃出。到了7月末,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華沙看起來已是岌岌可危,新生的蘇聯紅軍看起來即將在它的第一個境外大戰役中取得全面勝利。

北線紅軍的疾進已直接威脅到了波蘭首都,這自然引起了波軍內部的驚慌。不過,穩定的情緒很快佔了上風。首先,此前由奧匈帝國訓練出來的波軍總參謀長羅茲瓦多夫斯基分析了局勢,在他看來,蘇軍雖然有兩路鐵鉗,但由於被普裡皮亞季沼澤所阻,這兩路人馬實際上很難會合及呼應。而逐漸退縮的兩路波軍已經越靠越近,從而據有內線作戰的優勢,可以方便地彼此調動和策應。另外,交通補給線也是此消彼長,對進攻方不利。

在此之前,畢蘇斯基一直宣稱蘇軍不可能在波蘭深入太遠,但當紅軍於8月1日攻下了距華沙209公里的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後,他開始正視這一威脅。而就在那時,一個由英法派出的軍事顧問團已經抵達華沙,這個顧問團替波蘭人出謀劃策,其領導人物就是一戰結束時的協約國軍隊總參謀長、以精明強幹著稱的法國人魏剛將軍。

作戰計劃針鋒相對

魏剛到達華沙時,波軍高層已經在醞釀反擊,只苦於可用兵力不足。這位協約國的一戰英雄立即向畢蘇斯基指出,北線的重要性遠大於南線,為了完成在北線的反擊,應該令南線的一些部隊脫離與布瓊尼的接觸,來加入華沙城外的戰鬥。

反擊部隊的前鋒是由斯米格利利茲將軍(此人正是後來二戰爆發時波軍的總司令)指揮的20000人,其主力就是從南線調出來的第1和第3師,以及2個騎兵旅。反擊的後續兵力還包括第3和第4集團軍的48000人。華沙城自身的守備由第1和第2集團軍的46000人承擔,還配有一些預備隊。波軍還在城北郊外的伍科拉河一線築有外圍防線,交由西科斯基將軍的第5集團軍的26000人負責,而此人被認為是「波軍中最堅定和最能幹的指揮官」。

似乎是有針對性的,就在畢蘇斯基發佈反擊命令2天之後,北線蘇軍的總指揮圖哈切夫斯基也發佈了對華沙的總攻令。他要求第3、4、15集團軍先轉向北面,然後越過下維斯杜拉河對華沙城北的敵軍實施包抄,這路進攻將以「蓋伊汗」的騎兵軍為先導。另一方面,第16集團軍由東向西朝華沙平推前進,構成攻打這座都城的另一翼。這個兩路夾擊的計劃有一個缺點,那就是蘇軍的南面側翼缺乏保護。不過圖哈切斯基相信當面之敵已被打垮,已無力來偷襲自己的軟肋。

戰鬥在華沙城北

反擊前夕,蘇軍的一支偵察隊打死了一名傳達命令的波蘭軍官,在他身上搜獲了波軍反擊的整套計劃。不過這個重大收穫並未令圖哈切夫斯基如獲至寶,相反引起了他的懷疑。關鍵在於計劃指出要求「第1師和第3師」向華沙反擊,可是這兩個師根本是在南翼同布瓊尼作戰,怎麼可能出現在計劃所列的反擊方向上呢?有鑒於此,圖哈切夫斯基斷定繳獲的這份「重要材料」乃是圈套,而就算反擊確有其事,「我們的部隊士氣高漲,能夠粉碎任何挑戰。」

在這種情況下,圖哈切夫斯基下令部隊抓緊向華沙進軍。8月12日,在華沙北面,「蓋伊汗」的第3騎兵軍打起頭陣。不過和他們在7月裡風馳電掣的狂奔之勢相比,現在這支騎兵隊伍已顯疲態,據一名法國觀察員稱,「這支騎兵部隊現在已是毫無進取心,推進得僅僅比紅軍步兵稍微快一點,看起來如果被切斷和包圍,將沒有什麼能夠拯救他們。」

不過,紅軍騎兵得到了第16集團軍的5個師的有力支援,開始對華沙城北一線展開攻擊。那裡的守將西科斯基接到的命令是,「在反擊取得成效之前,北面的防線必須守住。」他們當然也決心做到這一點。

戰鬥從13日清晨開始趨於白熱化,蘇軍步兵衝破了頭兩道戰壕,奪取了距華沙僅24公里的小鎮拉茲明,並且擊破了波軍第11師。但是在西科斯基的嚴令下,其餘波蘭部隊在14日發起了反擊,並在一場殘酷的肉搏戰後重新奪回了拉茲明,繼而穩定了華沙城外的攻防態勢。

到了15日,西科斯基更派出他的第8騎兵旅襲擊了華沙東北面32公里處的奇恰瑙,那裡正是蘇軍第4集團軍司令部的所在地。蘇軍顯然對波蘭騎兵的這次意外到來毫無準備,他們奪路而逃,而把整套作戰計劃和通信表都留在了房子裡。

受此成功鼓舞,西科斯基在第二天進一步投入數輛坦克和8輛裝甲汽車來支持步兵部隊做進一步的進攻。他的這次舉動有些冒險,因為其暴露的左翼變得無人掩護。本來,蘇第3騎兵軍大可趁機攻其左翼,但由於「蓋伊汗」和第4集團軍有很深的矛盾,他對於緩解「宿敵」的處境毫無興趣。就這樣,戰至8月16日,華沙城外的戰鬥進入僵持,而這座城市所受的直接威脅也已經大為降低。

華沙城下的勝利

在西科斯基於華沙城外苦戰的同時,威普雷斯河方向上的大反擊也已經進入了最後的準備階段。從南線抽調部隊的行動一度有些危險,因為布瓊尼的第1騎兵集團軍加快了進軍速度。不過這一威脅不久後被波蘭空中力量所解除,從8月16日起,波軍的19架飛機每天出動200架次,成功地阻遏了蘇軍騎兵部隊的行動。

也是在這一天,畢蘇斯基所謀劃的反擊大棋盤,開始落下第一顆棋子。令波蘭人感到意外的是,當利茲將軍的反擊部隊開始攻向蘇第16集團軍的側翼時,其行動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抵抗,這一側等於是完全打開而無掩護的。

畢蘇斯基親自上陣督戰,他要求部隊不斷北進,而反擊部隊在北進過程中簡直是長驅直入,就像是在追逐一支並不存在的敵軍,在反擊的最初36小時內,波軍就前進了72公里。到了18日,畢蘇斯基終於確信此次反擊定將成功,於是他回到了華沙城內,而利茲的部隊已經在這3天時間裡前進了115公里。

華沙城內的緊張氣氛開始緩解,而在距離華沙足有480公里的明斯克,那裡的氣氛開始變得緊張了。蘇軍西方方面軍的司令部就設在那裡,連日來,圖哈切夫斯基不斷收到側翼被波軍突擊、切割的報告,而他的各支部隊對此完全沒有預備措施。他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嚴酷的現實:如果不及時收縮後退,蘇軍就有可能被整個切斷包圍。

在得悉恐慌情緒已經在前線部隊裡傳播開來後,18日夜,圖哈切夫斯基在明斯克司令部裡極不情願地下達了撤退的命令。而隨著這道命令的下達,本已是強弩之末的蘇軍各部競相敗逃,完全顧不上「撤退」命令中所規定的退卻秩序了。

第3和第15集團軍爭相逃離,一日敗逃25公里,總算是在包圍圈合攏之前逃了出去,留下第4集團軍在包圍圈裡被波軍整個吃掉。位置更南的第16集團軍敗退得更加艱難,該部拋棄了原本打算攻打華沙的所有重炮,接著在波軍第4集團軍和第1師的不斷打擊下損失慘重,但最終也逃出了包圍圈。

和第4集團軍一樣掉入「口袋」的還有第3騎兵軍。這支部隊趁著夜色掩護東逃,在先後突破了波軍騎兵和步兵的封鎖後於8月26日逃入了東普魯士,然後在那裡被拘押。據目擊者稱,這支部隊的邋遢情形真的令其成了「蓋伊汗的遊牧部落」。

至此,華沙城下的反擊宣告勝利結束。勝利一方的波蘭軍隊付出4500人死、22000人傷、10000人失蹤的代價,而在波蘭首都前功敗垂成的圖哈切夫斯基所部有多達25000人戰死、傷者人數不明、66000人失蹤,另有35000名逃入東普魯士的士兵被拘押在當地。

在有的西方史學家眼中,華沙戰役是歐洲歷史上最重要的十幾場戰役之一。就當時的局勢而言,波軍的勝利確保了自己的國家免受又一次瓜分的危險。1920年10月,蘇波兩軍正式停火,之後在1921年3月簽署《裡加和約》,從而以國際條文的形式保障了波蘭東部邊境的安全,直到1939年。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拿破侖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