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項羽拿破侖 項羽來拿個一破輪子大材小用
中國古代最為人所熟知的選拔人才和官吏的制度就是科舉制度,它從隋朝開始創立,經過唐朝增補,正式確立了以後歷朝歷代都採取的一種選拔制度。
一來古代的皇帝為了鞏固自身的統治,為了把社會上的不安定因素排除。
二來也是從廣泛的國土之內選拔出真正的人才,從而為國所用。
科舉考試從隋朝直至沿用到清朝末期,歷經了一千多年的歷史,它為國家選拔出來很多人才外,在這延續了一千多年的科舉考試之中也發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
既然是考試,那麼就會涉及到對於前來應試的才子的身份上的確認,可是古代的中國並沒用方便快捷的照相技術,如果改用繪畫工作量則會太過繁雜,只好用文字來記錄考生的長相,可是文字的描寫不可能達到百分百的準確,一個人的長相也不可能一成不變,於是在對考生的身份嚴查上面就會發生很多有趣的事情。
清朝的時候有一個監考的胡督學,為人認真嚴謹,他負責的就是考生的身份審查這一方面。在最初的登記考生的名冊時,一般來說將有鬍鬚但是鬍鬚並不濃密的這一外貌直接描寫為「微鬚」。等到考生前來應考之時,胡督學便將那些名冊上描述為「微鬚」,真人則長著長鬍鬚的人考試的資格給取消了,他認為考生和名冊之上所描繪外貌並不相符,所以不是本人前來應考。他的理由很充分,引用自儒學大家朱熹的註解,說「微」是無的意思,所以說「微鬚」就是沒有鬍鬚,那些長鬍子的考生自然就是代考之人。這就引發了考生們的極大不滿,有一個考生據理力爭的說,前朝古代往往有微服私訪的說法,要是「微」就是無的意思,那豈不是就是說皇帝沒穿衣服在出訪嗎?
在清末的時候,因為和西方漸漸多了接觸,清末的科舉有些時候就涉及到了西方的歷史和文化,這就使得考生學子們不僅僅要求對四書五經的熟讀和理解,對於西方的歷史文化也要有所涉獵,於是在一次科舉考試之中,考官出題:項羽拿破侖論。
這是考官希望考生們對於中西方的兩位著名的歷史人物加以分析比較,得出來自己的觀點。可是當時的考生們,大多「一心只讀聖賢書」,對於拿破侖是誰,或者是什麼根本就沒有聽說過。於是就出現了這樣一位十分有趣的考生,他將拿破侖這個人物,直接當成了一個動作的描述詞,在文章破題的時候這樣說,項羽英雄蓋世,力拔山兮,又怎麼可能連一個破輪子都拿不起來?
並且接著論證道,輪子本來就不重,結果還是破的,那麼輪子的份量則更加的輕了,這個破輪子就算是一個普通老百姓都能夠拿起來,更別說項羽這樣的大人物了,用項羽來拿一個破輪子,那是大材小用的表現。這個考生因為不知道拿破侖這個人物,所以答題的時候,就做出了這種離題萬里,不知所云的有趣事情。
在科舉考試之中不僅僅在普通的考生身上會發生很多有趣的事,即便是古代那些註明的詩人才子也會是如此。
唐朝的著名詩人李賀,就曾經因為犯了忌諱而喪失科舉考試的資格。古代對「家」的概念極為注重,晚輩對於長輩一定要尊重,這就出現了很多的「家諱」,當時李賀只有二十一歲,為了考取功名報效國家,便去參加了當時的科舉考試,如果他考上了將是「進士」,可是還沒開始考試,李賀就被告知取消了考試的資格。原因在於李賀的父親叫做李晉肅,而李賀將要考取的進士,因為「晉」和「進」同音,這就犯了「家諱」,作為晚輩的兒子又怎麼能夠和父親除了姓氏外有同樣的稱呼,那豈不是就亂了輩份了,所以李賀不僅僅是這一次的考試被取消了資格。連以後的科舉考試李賀也沒有資格參加了。
李賀這真是躺著也中槍,父親的名字在自己出生之前早就決定,可是卻因為這個名字導致了他根本就不能夠參加,自己要是才學不夠考不上科舉,李賀可以通過自身努力的學習來克服,可自己父親的名字怎麼改?那是不孝啊!空有一身抱負和才華的李賀只能徒留滿腔的抑鬱。
從而可見,古代科舉制度的僵化和死板也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