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簡介:其作品及“意識流”思想有哪些影響?
詹姆斯·喬伊斯簡介:詹姆斯·喬伊斯個人生活是怎樣的?詹姆斯·喬伊斯的作品有哪些?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詹姆斯·喬伊斯簡介
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愛爾蘭作家、詩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後現代文學的奠基者之一,其作品及「意識流」思想對世界文壇影響巨大。
1920年起定居巴黎。其一生顛沛流離,輾轉於歐洲各地,靠教授英語和寫作餬口,晚年飽受眼疾之痛,幾近失明。其作品結構複雜,用語奇特,極富獨創性。
主要作品是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1914)描寫下層市民的日常生活,顯示社會環境對人的理想和希望的毀滅。自傳體小說《青年藝術家的自畫像》(1916)以大量內心獨白描述人物心理及其周圍世界。
代表作長篇小說《尤利西斯》(1922)表現現代社會中人的孤獨與悲觀。後期作品長篇小說《芬尼根的守靈夜》(1939)借用夢境表達對人類的存在和命運的終極思考,語言極為晦澀難懂。
詹姆斯·喬伊斯個人生活
一、早年
1882年2月2日,詹姆斯·喬伊斯出生在愛爾蘭的都柏林。他的父親對民族主義有堅定的信念,母親則是虔誠的天主教徒。
喬伊斯出生的時候,愛爾蘭這個風光綺麗的島國是英國的殖民地,戰亂不斷,民不聊生。他有一大群弟弟妹妹,但他父親偏愛這個才華橫溢的長子,「不論這一家人有沒有足夠的東西吃,也給他錢去買外國書籍。」
他從小就在天主教教會學校基德爾縣沙林斯市的克朗戈伍斯森林公學,校長是天主教耶穌會會長康米神父。喬伊斯是學生中年齡最小的。學習成績出眾,並初步表現出非凡的文學才能。
二、青年時期
1893年經康米神父介紹,喬伊斯於四月六日入了貝爾維迪爾公學三年級。這座學校也是耶穌會所創辦的,他一度想當神父。
十九世紀以來,在都柏林形成了以葉芝、格雷戈裡夫人及辛格為中心的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他直接間接受影響。通過友人,他也受到愛爾蘭民族獨立運動的影響。
然而給予他更強烈影響的是,十九世紀末出現在歐洲文學中的自由思想。中學畢業前,他就對宗教信仰產生了懷疑。
1897年獲全愛爾蘭最佳作文獎。1898年喬伊斯進入都柏林大學專攻哲學和語言。1900年1月20日,在學院的文學及歷史協會發表講演,題目是《戲劇與人生》。
4月1日,英國文學雜誌《半月評論》發表他的關於易卜生作品《當我們死而復醒時》(1899)的評論:《易卜生的新戲劇》。此文獲得年過七旬的易卜生的稱許,使喬伊斯深受鼓舞,從而堅定了他走上文學道路的決心。
1901年10月,寫《喧囂的時代》一文,批評愛爾蘭文藝劇院的狹隘的民族主義,自費出版。
1902年6月,喬伊斯畢業於都柏林大學學院,獲得了現代語學士學位。10月2日,他登記到聖西希莉亞醫學院修課。可是,在這裡只念到11月初就因為經濟困難而放棄了學業。
喬伊斯的文學生涯始於他1904年開始創作的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在寫給出版商理查茲的一封信中,他明確地表述了這本書的創作原則:「我的宗旨是要為我國的道德和精神史寫下自己的一章。」這實際上也成了他一生文學追求的目標。
在喬伊斯眼中,處於大英帝國和天主教會雙重壓迫和鉗制下的愛爾蘭是一個不可救藥的國家,而都柏林則是它「癱瘓的中心」,在這個城市裡每時每地都上演著麻木、苦悶、淪落的一幕幕活劇。而出自《都柏林人》中的一篇短篇小說《阿拉比》(Araby),展現出作者文筆的魅力和其意識流作風小說的美感。
1906年七月底赴羅馬,在銀行任通訊員。九月三十日在致斯坦尼斯勞斯的信中談到短篇小說《尤利西斯》的設想。 主人公是住在都柏林的一個猶太人。但他當時並未把這個短篇寫出。1906年四月以來,就改寫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的問題與理查茲魚雁往還。九月三十日收到拒絕出版的信。
三、輝煌時期
詹姆斯·喬伊斯1908年起在都柏林開始創作長篇小說《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1914年完稿於意大利的裡雅斯特,歷時10年。
長篇小說《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有強烈的自傳色彩,喬伊斯通過斯蒂芬·迪達勒斯的故事,實際上提出了藝術家與社會、與生活的關係問題,並且饒有趣味地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斯蒂芬·迪達勒斯本人恰恰就是他力圖逃避的都柏林世界所造就的,都柏林無形中報復了反叛的青年藝術家。
1922年創作的長篇小說《尤利西斯》是借用古希臘史詩《奧德修紀》的框架,把布盧姆一天18小時在都柏林的遊蕩比作希臘史詩英雄尤利西斯10年的海上漂泊,使《尤利西斯》具有了現代史詩的概括性。小說通過這三個人一天的生活,把他們的全部歷史、全部精神生活和內心世界表現得淋漓盡致。
1939年出版的長篇小說《芬尼根守靈夜》借用意大利18世紀思想家維柯關於世界在四種不同社會形態中循環的觀點,在此框架中展開龐雜的內容。
書中暗喻《聖經》、莎士比亞、古代宗教、近代歷史、都柏林地方志等,大量借用外國詞語甚至自造詞彙,通過誇張的聯想,喻示愛爾蘭乃至全人類的歷史、全宇宙的運動。
除上述三部作品,喬伊斯還著有詩集《室內樂》和劇本《流亡者》。
四、晚年
1940年12月17日,喬伊斯遷居到蘇黎世。哈佛·葛曼的《詹姆斯·喬伊斯》出版。
1941年1月10日,因腹部痙攣住院,查明系十二指腸潰瘍穿孔,十三日凌晨去世,享年59歲。十五日葬於蘇黎世的弗林貼隆墳地。
《倫敦泰晤士報》刊載了一篇對喬伊斯缺乏理解的悼文。T·S·艾略特立即寫文章表示抗議,並在《地平線》雜誌三月號上發表《告魚書》一文,進一步反擊。維吉尼亞·吳爾夫接到訃告,感慨系之(她於同年3月28日也自殺身死)。
詹姆斯·喬伊斯的作品有哪些?
一、《尤利西斯》
《尤利西斯》是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22年。
該小說講述的是青年詩人斯蒂芬尋找一個精神上象徵性的父親和布盧姆尋找一個兒子的故事。斯蒂芬已經有了一個生理上的父親西蒙·迪達勒斯,但是斯蒂芬只把他當成肉體上的父親,他認為自己有能力變得成熟,也可以成為一名父親,然而,由於父親西蒙·迪達勒斯的批評和缺乏理解並沒有成功。
因此斯蒂芬所尋找的父親只能是一個象徵性的父親,這個父親可以允許斯蒂芬自己也成為一名父親。布盧姆尋找兒子從很大程度上講則是因為他需要一個後代來鞏固自己的身份和延續香火。由此可見,斯蒂芬和布盧姆兩人都希望通過尋求為父之道來鞏固他們各自的身份。
喬伊斯通過描述一天內發生的單一事件向人們展示了一幅人類社會的縮影,通過對一個人一天日常生活和精神變化的細緻刻畫揭示了人類社會的悲與喜,英雄與懦夫的共存以及宏偉與沉悶的同現。
《尤利西斯》作為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被譽為20世紀百大英文小說之首,並被奉為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
二、《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
《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是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的自傳體小說,敘述了極其敏感、多思的主人公斯蒂芬·迪達勒斯從童年至青年時期的心路歷程。
情節跳躍,理路交錯,混亂中的一個個片段卻又清晰如畫。但這並不是一部單純的個體心靈成長史,而是從頭至尾都與愛爾蘭民族尋求自由的歷史糾纏在一起。
三、《芬尼根守靈夜》
《芬尼根的守靈夜》是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創作的作品。該小說是愛爾蘭作家喬伊斯最後一部長篇小說,書名來自民歌《芬尼根的守屍禮》。
一位搬運磚瓦的工人芬尼根從梯子上跌落,大家都以為他死了,守靈時灑在他身上的威士忌酒香卻刺激他甦醒過來。人們把他按倒,叫他安息吧。
故事以壹耳微蚵斷斷續續的夢境開始,喬伊斯企圖通過他的夢來概括人類全部歷史,同時,喬伊斯將他的意識流技巧和夢境式的風格發揮到了極致。
該小說徹底背離了傳統的小說情節和人物構造的方式,語言也具有明顯的含混和曖昧的風格。喬伊斯在書中編造了大量的詞語,潛藏了許多歷史和文化的背景以及哲學的意蘊,甚至大量運用雙關語。《芬尼根的守靈夜》講述的是夜晚和夢幻的邏輯。
作者用了17年的光陰寫出《芬尼根的守靈夜》作品。1939年,《芬尼根的守靈夜》出版,引發評論的高潮。《芬尼根守靈夜》具有百科全書式結構,對現代英語乃至歐洲語言採取了革命性顛覆的立場。
由Mary Ellen Bute導演的電影《芬尼根守靈夜》( Finnegans Wake )1966年在美國上映。《芬尼根的守靈夜》共八章。
如何評價詹姆斯·喬伊斯?
「意識流」這一術語最早是由美國哲學家兼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於20世紀初提出來的,隨後便被借用到了文學領域。喬伊斯的長篇小說《尤利西斯》就是意識流作品的代表作,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之一。
在喬伊斯的一生中,民族主義思想是貫徹始終的。早在1912年8月22日,剛屆而立之年的喬伊斯就在致妻子諾拉的信中寫道:「我是也許終於在這個不幸的民族的靈魂中鑄造了一顆良心的這一代作家之一」。
魯迅與喬伊斯有著很多相似之處,無論其背景、經歷還是精神品格,以至創作方法。但魯迅似乎從沒有談到過喬伊斯,這使人略感遺憾:魯迅十分關注現代主義文藝思潮,舉凡當時流行的新流派,他幾乎都作過涉獵和評介,自己在創作中也運用了與喬伊斯「意識流」或「心理主義文學」相似的手法,可是對於當時的喬伊斯,卻沒有作什麼評說,這不免令人困惑。是不是沒有注意到呢?也不是。其實,也許因為民族的命運有相似之處(愛爾蘭曾長期受英國統治),魯迅對愛爾蘭文學給予了特別的關注,也關注過喬伊斯。
喬伊斯在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對民族對國家的熱愛,深深感動著愛爾蘭人民。而愛爾蘭人是這麼崇拜喬伊斯的,甚至把《尤利西斯》中描寫主人公利奧波德·布魯姆一天全部活動的六月十六日定為「布魯姆日」,該節日後來成為了僅次於國慶日(三月十七日聖巴特裡克節)的大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