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浪人”是怎樣的存在?和武士有什麼區別呢?
我們經常在一些古代日本的影視劇中聽到「浪人」這個詞,感覺上這類人除了到處燒殺搶掠外,就是到處找人比武,那麼這類人和日本的武士之間有哪些區別呢?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一聊日本的「浪人」。
古代的日本最開始只有本州、四國、九州三個大島,直到明治維新之後,日本人才佔領北海道,並將其納為領土。因此最開始,浪人指的是離開自己故鄉,流浪到其他小國的一類人,這些人也被稱為「浮浪」。
鐮倉時代的浪人範圍就小了很多,這個時期日本社會階層分為「士農工商」四個階層,這裡的「士」和中國的「士」有所不同,這裡的士指的是武士,不過地位卻很高。武士是一群以保護自己領主,並享受領主的俸祿的人。這群人遵循這「忠君、節義、勇武」的武士道。一旦這些人失去了領地、藩主,在經濟和地位上失去了依靠,這些人基於自己奉守的忠君之道,很少會隨意新的主人和領主,於是只能變成流浪狀態,於是這群人成了「浪人」。
不過這群武士由於不願意降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不願意從事農商之類,為了生活他們往往會結黨,然後到處偷盜搶劫,因此那個時期出現的「牢人」一詞和「浪人」是分不開關係的。
到了日本的戰國時代,這個時期由於頻繁的戰爭導致人口大量減少,這個時期武士們對忠君倒不是很看重了,他們即使失去了領主,也很快會找到新的領主,這個時代只看重武士的實力,甚至一些強悍的武士還能自立為大名,成為領主,於是所謂的「浪人」也變少了。
在豐臣秀吉統一了三島後,隨著戰亂的平息,武士的作用大大減少,很多領主都開始「裁員」,這種情況下又產生了一大批「浪人」。隨著時間的變遷,這群失業的浪人成了社會毒瘤一樣的存在,幕府更是把浪人當成巨大的威脅,進行限制居住、任官等等。這個時期「浪人」的地位空前的低,直到江戶時期才有所改善。而明治維新時期,武士階級更是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隨著「士農工商」的階層被廢除,很多人都不在在意自己的階層,甚至很多普通百姓也喜歡帶著刀,自稱「浪人」,而浪人的身份也就沒有了意義。